[返回万象小说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聊聊哲学(四)

送交者: PRChina[★★声望品衔9★★] 于 2020-09-02 15:50 已读 1052 次  

PRChina的个人频道

+关注
聊聊哲学(一)
https://club.6parkbbs.com/nz/index.php?app=forum&act=threadview&tid=323851
聊聊哲学(二)
https://club.6parkbbs.com/nz/index.php?app=forum&act=threadview&tid=325330
聊聊哲学(三)
https://club.6parkbbs.com/nz/index.php?app=forum&act=threadview&tid=327961
6park.com


上一篇,刀兄说我的标题不够吸引人,导致阅读量不够。我的想法,如果我下个很耸动或是撩人的标题,或许会增加一些点击,但别人点进来一看发现被骗了,根本不会读就关了。原本对哲学感兴趣的网友看到那标题未必会感兴趣,反而不会点进来。我写帖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写出来的内容被人理解,不是为了虚幻的点击。这有点像人谈恋爱时如果一开始就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全部缺点而不是隐藏起来,那么能继续谈的就是真爱,伪装的早晚会露陷。
假期已经结束,能大段码字的时间过去了。这个系列我会leave it open,但是更新会慢些了,想到哪聊到哪。感谢大家的关注。 6park.com


(四)我理解的康德
我也是最近才开始迷恋康德的,所以他的著作还没完全看透,只能聊聊我看康德的一点粗浅体会。
我这个小标题应该挺符合康德的思想。康德把客观物体分解成物自体和表象,人只能通过直观的感觉经验去了解表象,只有表象是人的认识对象,不是物自体。人只有通过感性与知性的结合可以对关于物自体表象有所认识并产生知识,但这个知识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物自体本身?不知道。所以我所理解的康德是不是康德本身,我也不能确定。
有人会说,那这不就是不可知论吗。是的,这就是不可知论,我觉得这也是康德最伟大的地方,他给人类的认识能力划上了界限。我们要了解一个哲学家,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他要解决什么问题。康德那个时代是科学高歌猛进,启蒙运动如火如荼的时代,他面临着两个棘手的问题,第一是有关认识论,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前者认为知识来自感觉经验,后者认为知识来自先天理性,感觉经验不可靠。第二就是我前文所说的自由与理性的矛盾,如果是完全的自然因果律,人完全按因果律行动,如同一部精密的机器,就不存在自由。康德的伟大之处就是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我们先来看认识论,前面我也讲了一点,客观物体分解成物自体和表象,物自体通过内在联系通过表象反应出来,所以表象是人的感觉对象,不是物自体,人是无法真正了解物自体的。比如我面前摆了一个杯子,我看见它是绿色的,这是这个杯子的表象,但这个杯子本身是不是绿色的?我不知道,也不可能通过感觉经验知道,除非是造杯子的人告诉我。这是感性层面,被动的接受经验,但是感觉获得的经验通常是杂多表象,如何从杂多表象中获得知识?这就需要另一方面,知性。所谓知性就是独立于感觉经验的人类先天认识形式,说简单一点,就是形而上学的逻辑、概念和范畴。人可以通过知性综合感觉获得的杂多经验,形成知识。还是拿杯子举例,如果面前摆了几百个形态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杯子,我的直观感觉给我了各种不同的感觉经验,单独这些经验是无法让我获得知识的,依据任何个别经验的论断就会是盲人摸象一般。但通过知性的综合,把杂多表象去除,我就能得到“杯子”这个抽象的知识,这个知识是所有杯子的共相。康德对认识论革命性的突破就在于,过去人们认为知识要符合对象,对象就是物体本身,经验论和唯理论都在争论对物体形而上学的概念是经验所得还是先天具备,而康德完全转换了思维的角度,提出对象必须符合人的先天认识形式,注意康德所说的对象指的不是物体本身而是表象,即表象必须符合人的知性,否则将无法被人所认识,这就构成了康德的一个重要批判思想,知性为自然立法。这里的自然,康德是指整个世界的表象总和。这样,康德就统一了感性与知性,他说,感性无知性是盲的,知性无感性是空的。是不是特别耳熟,没错,咱们的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样的道理。但是不管怎样,康德是通过理论证明的方式获得这个结论,还是很牛掰的!
康德进一步认为,人类思维的三个环节,感性、知性和理性,感性直观获得外部经验,知性综合经验产生知识,而理性是把知识系统化成为理论,所以理性是知识的知识,不是直接从感觉经验中获得,但是必须依托感觉经验。任何无法从感觉经验出发的理性都会成为幻想,在这里,康德批判了三种理性:理性灵魂,理性宇宙和理性上帝,他认为灵魂,宇宙和上帝作为人认识的目标完全没问题,但是作为认识的对象就不行了,因为没有直观感觉经验。在批判笛卡尔的上帝存在证明时,康德就指出逻辑中的概念和现实中的存在不能等同,如同你无法用你脑中的钱买任何商品。
康德的思想表面上给了传统形而上学和神学最沉重的打击,因为形而上学的目标就是为了推出宇宙一元论,神学就是要证明灵魂不朽上帝存在,但其实康德是在限制人的理性以便为自由留余地,扬弃知识以便为信仰留余地。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知道如果存在普遍的自然因果律,这个因果链条一定得有个起点,就如同牛顿力学认为没有外力推动物体要么静止要么保持匀速运动,所以在所有的运动链条起点有一个不动的动者,牛顿认为那就是上帝。如果按照康德的认识论,把物体分解为物自体和表象,那么这个世界就成为物自世界和表象世界,在表象世界中,事物完全遵循自然因果律,这个因果链条的起点来自物自世界,是人无法感知的,这就是自由因。比如说你在监视我的行动,你看到我出门,走到提款机前取了二百块钱,你知道我是因为要取钱走到提款机前的,然后你又看到我走进超市买了食物,你知道我是为了买食物走进超市的,但是在这一串行动的起点,我为什么出门你是无法通过观察我的行为判断出来的,我可能是因为饿了,也可能是因为无聊想散散步顺便买点吃的,这个原因只有我知道,这就是自由因。
因为有自由,道德才成为可能。如果一个人没有自由,就无所谓道德,因为他的行为不是他能决定的。这是康德关于自由与道德的一个论断,自由是道德的前提。那么什么是道德?过去机械道德观认为某些行为带有道德属性,比如说诚实,通常被认为是道德行为,但康德认为诚实背后的动机如果不是诚实本身,就不算道德行为,好像商人诚信是为了建立声誉获得更多利润,不能算道德;某些背后有着丑恶动机的诚实也不能算道德,比如告密。康德认为只有以道德本身为目的的行为才能叫做道德,也就是说只有为诚实而诚实才能叫道德。因为道德本身就是道德的目的,那么道德之于人就是一个命令式,ought to,应该。只有人有应该做某事,自然界没有应该,某地发生旱灾,你说天应该下雨,但是天下不下雨不是由你的“应该”决定而是由自然法则决定。当个体的道德“应该”被多数有理性者接受,这样的道德集合就成为道德法则。这就出现了两个法则,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自然法则讲普遍必然,道德法则讲意志自由。比如有人落水,你出于道德觉得应该下水救人,但是水不会因为你的道德行为对你网开一面,如果你水性不够好,还是会被淹死。另一方面说,明知有危险,还是出于道德应该而救人,这是道德的力量,所以康德提出,德行即力量。道德法则中体现的是人对自身的规定性,人自身既是立法者同时又是守法者,立法的依据就是理性,这就推出了另一条批判思想,理性为自身立法。这句话很容易理解,我们之前也提到过,就是自由本质上就是自律。康德在这同时限制了理性和自由的边界,理性对客体只能认识表象无法直观感觉物自体,另一方面理性对主体的实践活动有规定,这构成了康德思想的两方面,理论理性(认识理性)和实践理性(意志理性)。关于道德之于自由的意义,康德认为自由固然是道德的存在理由,但道德却是自由的认识理由。因为如果不是道德在我们的理性中被清楚地想到,则我们是决不会认为自己有理由去假定有像自由这样一种东西的。卢梭认为自由是人的自然本质属性,但当人生活在社会中,这种自然属性就丧失了,从而饱受奴役。人要摆脱被奴役的命运就要回到自然状态中。康德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卢梭所谓人的自然属性中的自由是以情感良心为原则,而真正的自由是以理性为原则的内在规定性,所以自由必然以知识文化为基础。
我不可能通过一篇小文把康德所有的思想都讲完,只能挑两个他最重要的思想来讲。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我们前文也提到过,知性为自然立法,感性无知性是盲的,知性无感性是空的,对应孔夫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理性为自身立法,对应孔夫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是巧合吗?肯定不是!东方思想家重思想的结果,西方思想家重思想的过程,很有趣。 6park.com


请关注我的博客
https://renmingonghe.wordpress.com/
喜欢PRChina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PRChina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 maddogs 给 PRChina 端来一杯咖啡! - maddogs (88 bytes) 09/02/20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