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万象小说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哥特 一词的起源

送交者: maddogs[♂☆★★认真的青铜★★☆♂] 于 2020-07-29 1:33 已读 512 次  

maddogs的个人频道

+关注

1. 哥特这个词用于指中世纪的风格或事物,并非来自德语。法语词源学上说,最初用这个词指中世纪事物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洛伦佐 瓦拉,他在1440年左右用哥特来指中世纪的一种书写方式,或字体,并兼有“过时”的意思;如果哥特是指一种建筑风格,一般认为出自意大利人瓦萨里,Brockhaus百科全书也是这么解释的。


2. 关于哥特式建筑命名的背景:
哥特一词在西方的语言运用中主要有两个指向,一个是指历史上的一个日耳曼部落,即哥特人;另一个指公元12到15世纪普遍存在的艺术史上的一种表现风格。当然,这两层含义之间有对应关系。这种艺术形式兴起于中世纪,但是哥特式作为一个艺术风格词汇却是晚近时期才出现的事,而且这个概念最初带有明显的价值评判。哥特式最初用于艺术史中时,其实是一个贬义词,它是作为“一个被认为是陈腐和令人生厌的中世纪特征与习俗的轻蔑的标签"而出现的。这与汪达尔主义(vandalism)有点相似,这两个蛮族成了反文化的代称。历史上的命名有时就是这样吊诡,往往是嘲讽者贬抑者取的名字传诸后世,印象派野兽派如此,哥特同样如此。
“哥特”出现的语境是文艺复兴时代对世界历史的三分法: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或现代。人文主义者拒绝与中世纪的任何牵连,只想在古代和自己的时代保持连续性,于是中世纪就是个黑暗的断层。据说这种三分法最初是吉贝尔蒂提出的,在艺术史领域中,最初的三段论代表是安东尼奥·阿韦利诺和安东尼奥·马内蒂,于是就出现了对中世纪建筑风格的负面认识。这种风格的特征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令人压抑的比例和趣味的缺失,特别表现在其令人难解和感到荒诞的装饰、古怪的女像柱和诸如此类违反常规的东西上面”。在文艺复兴的众多论述中,对后世产生最深远影响的是瓦萨里(1511-1574)的《艺苑名人录》。在他的著述中,中世纪建筑产生的原因第一次与哥特人发生了关系:“由于优秀艺术家的相继调谢和美好建筑的毁灭,好的建筑风格和方法也随之失传,结果造成那时的建筑缺乏秩序、优雅、比例。新的建筑师们为当时的野蛮民族创造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我们称它为‘哥特式’;在他们的眼里,哥特式建筑美妙无比,但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却是那么滑稽可笑。”他对中世纪建筑的评述使得对哥特风格的贬斥延续了数百年。
(按:据当代学者的看法,哥特式建筑的兴起其实跟12世纪文艺复兴和中世纪的一场理性主义运动联系紧密,这场运动即经院哲学的兴起,只是这里的理性是服务于信仰的。有人这样描述哥特式大教堂:“逻辑学家的艺术:无论是在夏特尔还是在亚眠,大教堂都具有炫目的统一性,它的所有细节都明白无误地表达出建筑物的功能,而整个建筑物就是作为一个整体被推算出来的。它是从清晰的分析、精确的论证和明白的一致性中得出的经院哲学的证明结果。因为这时的大教堂已完全是博士和神秘学者们构想出的精神福地。作为神意之表现和美之源泉的光线像纯正的教义一样射进教堂,使得整个建筑物的墙壁都熠熠闪光(仿佛天上的耶路撒冷),而彩绘玻璃反射的彩色光芒使圣殿具有一种超现实的一体感。”)


3. 为哥特正名
对哥特式建筑的美感的发掘最早是在18世纪的英国出现的。 1740年前后,英国人托马斯·格雷就评论过兰斯大教堂的哥特式美感;在欧洲大陆,歌德的《论德意志建筑》被视为具有标志性的意义的文献,歌德1772年时曾赞叹过斯特拉斯堡大教堂这株上帝之树的崇高之美。作为哥特艺术的发祥地,法国的建筑史家似乎对这场正名运动比较迟钝,直到19世纪初哥特式才慢慢失去贬义意味(此说参考的是法语词源词典),人们认为夏多布里昂在这方面是个具有转折意义的人物。


4. 正名运动的文化和美学背景(这里较多有个人的见解)
从更广泛的背景上说,它可能与一场全欧性的新美学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有关: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中世纪的价值。对哥特风格的贬抑可能是古典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圭臬造成的,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人们不大能够接受中世纪教堂的那种神秘、压抑和比例缺失。不过18世纪的人们开始摆脱这种片面立场,对异域的、古老的、粗犷的、一切不符合古典主义理性规则的事物表现出兴趣。一个例子也许可以说明这场美学运动的独特之处:关于荷马史诗的一场争论。17世纪后期,有些人指责荷马史诗生硬粗糙,不符合当时人推崇的精致细腻典雅的审美理念,但18世纪初,意大利人维科争辩说,这恰恰是荷马史诗的独特价值所在,它真实地反应了那个英雄时代的纯真和野蛮。这种新审美情趣同样适用于中世纪。
维科在他自己的时代和国家十分孤独,没有人理解他的审美观。但英国不一样,也许是那里的中世纪传统保留较多,也许是受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较小,总之,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形成一股哥特文化潮:霍拉斯·沃波尔在自己的别墅中仿制哥特风格,并在自己的小说《奥特兰托城堡》中首次追忆起浪漫传奇的中世纪,此举开历史小说之先河,不久还带动了历史剧和历史布景的发展。
根据一般的看法,哥特风格的复兴和哥特艺术旨趣的出现,与随后的浪漫主义一脉相承,可以补充的是,也跟18-19世纪之交整个欧洲宗教情感的复苏紧密相连。当然,应该对浪漫主义作更为宽广的理解,它针对的是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张扬情感意志和各种非理性的激情。宋词中的那些风花雪月,固然是浪漫,但太小家子气,有时简直有点忸怩(个人孔见)。哥特风格影响下的浪漫往往是非常强烈乃至扭曲的,如夏多布里昂笔下美洲原始森林中的电闪雷鸣,如中世纪城堡中的恐怖阴森,甚至还有因虔诚冥思造成的恍惚痉挛。布里索的一番话颇有代表性:“我喜欢幽暗的森林和看见骸骨、棺椁、凄凉的墓穴时带来的恐怖感”。哥特小说大概正能满足这种今天看来有点扭曲但很强烈的审美心态。这种浪漫主义唤起的不仅是多愁善感,还有某种对原始能量的发掘和召唤、对未知的彼岸的令人生畏的事物的敬畏,甚或与之交融。这些体验很容易投射到中世纪的事物中,或是直接以中世纪的事物为灵感源泉,哥特式建筑向上的冲动、厅内的幽暗和光线的变幻、高耸的穹顶自然能激起人强烈和神秘的情感体验……1836年,一位教士说得更明确:“现在,我们发现,对于教会用途来说,哥特风格比希腊风格要更为优越。哥特式打破了水平的线条,引导着目光一直向上穿过塔尖消失在天际,似乎引导着世间冥思的心灵,将它引入天堂的深处。而希腊风格有着长长的柱式和与地面水平延伸的线条,根据这样的表现特征,它似乎适合于世俗的目的和追求。因此我们建议,对所有那些法律、审判、商业或仅是科学研究用途的建筑,宜用希腊和罗马式建筑,而对于那些我们首要关注精神目的地方,高耸肃穆的哥特风格更为合适。”
故,哥特式建筑的正名和复兴只是一场更大的美学和文化思潮的一个方面。可以说,19世纪初的很多文学作品中对中世纪的追忆、它们体现出的神秘主义和宗教关怀、对原始及异域风物的描摹和体验,与对哥特式建筑的重新评估有精神上的亲缘关系。

5. 哥特一词不仅用于建筑艺术,还用于绘画雕塑和文学创作,大致是与那种建筑风格相匹配的东西。至于哥特音乐,Brockhaus百科全书上的说法是:哥特一词能否用于音乐尚有争论,如果可用,该音乐的起止时代都不明确。但这里指的亦是中世纪音乐。(注:该百科全书出版于1969年,也许现在有了很多变化,哥特一词会被滥用……)


6. 哥特一词作为一个贬义的艺术术语还曾运用到政治方面。18世纪的理性主义者和改良派喜欢把封建残留制度甚至整个“旧制度”称为“哥特式的”。比如领主狩猎权和养鸽子的权利,起源于中世纪,乖张不合理性,这与最初对哥特建筑的评判有类似之处。 但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是,18世纪末的一些革命者曾受某种哥特氛围的影响。前面提到的布里索,其实是后来法国大革命期间吉伦特派的领导人。搞政治思想史的人总爱强调那场革命中抽象理性主义带来的不良后果,但是,一个有文学背景的学者的说法可能更具启发性:太讲理性的往往人不可能成为革命者。这让人联想到卢梭的影响问题。作为浪漫主义第一个伟大代表,卢梭的影响可能更多地作用于人的情感方面,而不是他那些干巴巴的理论说教。卢梭鼓励了人们冒险的精神,也鼓励了人的偏执和狂热;我们是否也可以说,布里索等人的哥特式情感容易滋生出狂热和恐怖呢?这种心态对于实际政治行动的影响有待厘清。


PS: 这种审美情趣可能与中国的传统有很大的隔膜。以前看书,见有人说中国传统的诗教是“温柔敦厚”,这可能与哥特风格的那种强烈、神秘乃至生硬阴森格格不入。不过,有人以为韩愈是个另类,说他的有些作品“非诗之诗,不美之美”;大意是说,韩愈为人木强,牢骚满腹时易用生硬刺目的意象,让人森然魄动。所谓“狞厉之美”,大概也有点哥特吧。

喜欢maddogs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maddogs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