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环球地理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不会喝青稞酒的老司机,敢去西藏?

送交者: icemessenger[♂☆★★★SuperMod★★★☆♂] 于 2020-09-25 5:25 已读 2961 次  

icemessenger的个人频道

+关注




青稞酒是手工酿造,最考验酒娘的功力,因此,每家酒馆的青稞酒味道是不一样的,酒客会从酒娘殷勤递出的酒勺里,往自己的手心窝接酒,咂咂嘴,品品味,决定购买与否,酒娘绝不会生气。

酿造纯正的青稞酒,颜色暗黄、酒体稠润、清香醇厚、绵甜爽净。




要论数量,几十年前,拉萨的青稞酒馆是最多的,主要因为啤酒还没进入西藏市场,顾客选择单一。

马路边、林卡里、公园中,随便围起一块花帐,放上垫子、骰子玩具、酒杯和酒具,就算是一家“酒馆”了。

噶珠次仁是酒馆的常客。他说当时的酒馆,一般以所在地名和酒娘的名字随意命名——如“台阶下酒吧”、“拉姆酒馆”和“老羊圈酒家”等,也没有挂招牌的习惯。




如今,拉萨的青稞酒馆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八廓街一带,而且以外卖为主,以前那种闹哄哄的堂内“聚喝”已不多见,价格也比以前涨了不止几倍。

作为资深酒客,噶珠次仁对酿造青稞酒的流程可谓了如指掌。他说首先要将优选的青稞洗净,注意不能在水中浸泡时间太长(容易泡烂)。然后将青稞倒入锅中,加入比青稞多60%左右的水上灶。

蒸煮过程中,大部分的水都会被青稞吸收,此时炉火不能过于旺盛,一边煮一边要用干净的木勺(但最好是羊肩胛骨)翻动(忌讳旁人代劳),这样能够让锅内的青稞均匀煮熟并不至于煮糊煮焦(使酒变味),等到青稞煮到八分熟的时候,便可以停下来。

拿下灶台的青稞,冷却20-30分钟,锅中的水已经完全不见。此时趁着青稞的余温,将之平铺在干净的布上,就到了考验酒娘们功力的时候了,她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均匀抛撒酒麯(注意此时青稞不能太烫,否则会让青稞酒变苦)。




另外,根据顾客的喜好和订单要求,若需出苦酒,酒麯可以放重些;若需出甜酒,酒麯可以放轻些,全凭个人手感,再将伴着酒麯的熟青稞用布或毯子包起来,放置在温度较高的地方(若温度不够需要用棉被、毛毯等严严包裹以保持适量的温度),在夏天经过两天两夜的发酵就能闻到诱人的酒味,冬天三天左右能闻到酒味,最后将青稞倒在木桶中,用冷开水兑,就可以筛酒了。

最浓最烈最醇厚的酒为“头道酒”,然后是味道逐次薄劣的“二道酒”和“三道酒”等,也有这几道酒中和混合饮用的。




在拉萨宗角新村一条小巷里,有一家不知名的酒馆,因其酿酒技艺精湛很受客人欢迎。出生于普通人家的酒娘,有一个最普通的名字叫“布姆”(女孩之意)。

青稞酒的酿造工艺大同小异,人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酿酒的酵母“帕布”(酒麯)是怎么做成的。

酒麯的质量千差万别,最好的酒麯甚至能入药,其功能治“筋肉劳损、小儿鼓脐、妊娠及骡马寒疾等”。




奇怪的是,没有几个酒娘会自己做酒麯,多是从市场上购买的,这更增添了酒麯的神秘感。我的一位朋友说酒麯是面团酿制的,但具体的流程他也说不清楚。

问布姆她的“帕布”是从哪儿来的,成分是什么。她说自己“帕布”是从曲水一户农家批量购买的,每块3元钱。

她闪烁其词地说“帕布”最主要的成分,是一种鹰鹫的粪便,其使用原理是热性强,使青稞易于发酵。




日喀则的民俗学者米玛次仁说,在他们老家的田间地头灌木丛里生长一种叫“耶玛”的野草,将农家自产的生荞面捏成面团,加入这种“耶玛”草酿制,放入陶罐里,盖住罐口慢慢发酵,等时间差不多了取出来晒干,就可以用于酿酒。




为什么用“耶玛”草酿制酒麯?他说也是因为这种植物热性大。

布姆直言因为青稞酒是手工作品,最考验酒娘的功力,因此,每家酒馆的青稞酒味道是不一样的,酒客会从酒娘殷勤递出的酒勺里,往自己的手心窝接酒,咂咂嘴,品品味,决定购买与否,酒娘绝不会生气。




青稞,在藏语中称为“乃”。也叫裸大麦、米大麦、元麦,是大麦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内外颖与颖果分离,籽粒裸露,故称裸大麦。 

中国早在西周以前(公元前1100年)就有栽培大麦的史证,以六棱大麦为主。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西北干旱沙漠地区。高原人经过选择、驯化和栽培,把野生普通大麦培育成了青稞,并成为当地人民的粮食和马饲料。




据科学考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青稞的地区。西藏的五大青稞种植基地是喜马拉雅稀缺物种青稞基地(岗巴)、吐蕃王朝贡品青稞基地(泽当)、古格王朝贡品青稞基地(普兰)、历代达赖贡品青稞基地(尼木)、历代班禅贡品青稞基地(联乡)。

青稞因产量高、生长期短、适应于高寒地区等特性,成为了青藏高原先民主要食用的农作物品种,也是酿造青稞酒的唯一原材料。

藏族酒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俗特色。从发掘出士的青稞种子和陶制酒杯以及陶瓶等,可以佐证早在3500年前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先民就已经种植和酿造青稞酒了。




清代的《西昭竹枝词》载:青稞酒作“冲”“穷”“呛”“仓”“昌”等。《西藏纪游》卷一:“酿青稞为酒,色淡黄……隔夜酿之,次早即可出沽……淡而微酸”,“饮酒后,男女相携,沿街笑唱为乐”。

世代生活于青藏高原的藏民族,习惯把敬青稞酒作为待客之道,由此而形成生性豪放、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及独特的酒文化。随着酒文化的发展,上至祭山水神灵和护法神、下至民间喜庆佳节、迎送礼情中都离不开酒和酒具,也为藏族民俗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从古至今,酒被视为是藏族人民最喜爱的饮品之一。酒的使用生发出种种日常生活中的“礼”与“情”,显示出藏族习俗中的一道异彩。在藏族文化中,酒与礼不可分,诸如祭祀供奉、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期满日、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中,酒便成为席上珍,光是象征着礼仪的盛酒容器就有象牙酒壶、金质錾花鸡心形执壶、青花僧帽酒壶、粉彩缠枝花卉纹多穆酒壶、银制蛙型酒壶、“嘎巴拉”碗,以及各种形状的瓷质、金属质、陶质、木质、皮质酒具;“情”,还在民间娱悦歌舞和文人笔下流露的更为透彻,所反映的闲情和苦意尽在酒中。

常言道: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民间各项活动与酒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关于喝青稞酒的礼仪,噶珠次仁说第一杯酒是一定要敬神的。

西藏人喜欢喝青稞酒。举行婚礼的地方都叫“羌萨”,字面意思就是“酒场”。

平时做客,主人过来敬酒,客人要站起来,因为藏家有句谚语叫作“坐着听歌,站着喝酒”,如果不站起来,显得对主人不够尊重。




接过主人递来的青稞酒碗,客人要用右手无名指尖蘸上一点青稞酒,对空弹射三次,表示对天、地和祖先的尊敬。

准备饮青稞酒时,一般是三口一杯,先喝一小口,然后主人倒满,再喝一小口,再到满,最后一饮而尽。

如果遇到主人唱祝酒歌,这就更加隆重了,主人酒歌唱完,客人的青稞酒也要喝完,最好一饮而尽,显得大气。

如果客人不胜酒力,可用无名指蘸点酒,举手向右上方弹三下,主人也就明白,不会强人所难。




青稞酒最让人难忘的喝法,估计是藏历初一这天,家庭主妇在早晨5点钟煮一锅“观丹”——即放有糌粑、红糖和奶渣混煮的青稞酒,让家中的人们在被窝里喝完美味的“观丹”后,继续蒙头睡觉。

主妇则坐在窗前等待日出。当东方晨曦初露时,她就匆匆背上水桶去井边或者河边去汲取新年的第一桶“白水”。




在巧舌如簧的酒客之间混久了,噶珠次仁了解许多关于青稞酒的谚语和歌谣。如“借酒还水”,如同借米还糠,喻意以怨报德。如“好酒不解真愁”。如“喝酒不唱酒歌,便是驴子饮水”。如“酒自己喝了头痛,别人喝了心痛。”意谓某些人嫉妒心重,见不得别人好。“人无青稞鬼无酒。”指如果没有青稞 ,也就没有祭鬼神的酒,意谓无本之木。

我住在布达拉宫背后的一家民宅。晚上听楼上老人温柔的诵经声入睡,下午听门口酒馆诙谐的酒令歌休息。相比诵经声,他们的歌词就没有那么“文雅”了:


啊,一饮而尽

这甘醇如蜜的美酒!

你不要说喝酒的人

没有本事,

你不喝酒的人

不一定有鞋子穿。


仿佛唱出了酒家的优越感和睥睨一切的豪情壮志。


喜欢icemessenger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