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环球地理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这不是一般的“鸭子”,会水上漂还会跳双人舞!

送交者: icemessenger[♂☆★★★SuperMod★★★☆♂] 于 2021-06-22 9:00 已读 1634 次  

icemessenger的个人频道

+关注




我最近在北京的城市公园做鸟类调查,经常看见不少游客在观察公园水面上游泳的水鸟,他们可能对鸟不太熟悉,但常会被一种喜欢潜水的“鸭子”吸引,甚至有时还有人问我,“你说这是什么鸭子?”我一看,哈,这根本就不是鸭子,是今天咱们要聊的主角——凤头䴙(pì)䴘(tī)(Podiceps cristatus)。



你看我像鸭子吗?| 高大向


“尖嘴鸭子”叫䴙䴘



经常有人会把凤头䴙䴘认成鸭子。确实,这两类水鸟都漂在水面上,都有长圆的身体和弯曲的脖子,对鸟类不熟悉的话,很容易把凤头䴙䴘误认成平平无奇的鸭子,毕竟鸭子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没见过鸭子飞,总吃过烤鸭肉吧。

殊不知,凤头䴙䴘和鸭子的区别很明显。

“你说这是什么鸭子?”每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我都会反问回去:“您想想,鸭子的嘴巴是什么形状的?是尖的还是扁的?”对方一听,就会再仔细地看一眼水面上的鸟,然后发出感慨:“它的嘴巴是尖的!不是鸭子!”。是的,绝大部分鸭子的嘴巴是扁的,连小朋友都知道(秋沙鸭另说,一般游客也很少知道秋沙鸭),通过实际观察得来的印象会牢牢地刻在心里,不会忘记了。



䴙䴘的尖嘴 | Bengt Nyman / Wikimedia Commons



普通秋沙鸭(Mergus merganser)虽是鸭子,嘴却是尖的,顶端还带钩 | Pixabay


在形态上,凤头䴙䴘和鸭子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另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是它们的脚和蹼,但它们几乎总在水面游弋,所以一般没有机会观察到这些水鸟的脚。

鸭子的蹼大家应该都熟悉,鸭掌鹅掌相信不少人也吃过,前三个趾之间长有全蹼,后面还有一个小小的短短的小脚趾。但凤头䴙䴘脚上的蹼则不同,它前面三个脚趾没有被趾间的蹼连在一起,而是每一个脚趾都演化成了扁平的形状,就好像被砸扁了一样,酷似一个个花瓣,所以这种蹼的形态叫做“瓣蹼”。



西䴙䴘(Aechmophorus occidentalis)的jiojio | Britta / Wikimedia Commons


同样都是高度依赖水环境和长期游泳的水鸟,鸭子和䴙䴘的脚选择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解决相同的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凤头䴙䴘双腿的位置相比鸭子更接近身体的后方,这导致在陆上凤头䴙䴘比鸭子走起路来更加笨拙,所以它们很少上岸,就连繁殖时候的巢,也会选择远离岸边。


水面上的一对儿舞者



凤头䴙䴘是北京常见的夏候鸟,基本从每年3月开始,它们就要开始选择合适的地方建巢,为繁衍后代做准备。

在我上学的时候,在自然纪录片里面看到了北美克拉克䴙䴘(A. clarkii)求偶时有趣的行为:雌雄䴙䴘会在湖上伸直脖子,踏水而行,像在跳水上芭蕾,又犹如武侠小说中的绝技轻功水上漂。



看我的水上漂!| youtube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凤头䴙䴘在繁殖季的求偶行为,同样有趣。我们更熟悉的是不少鸟类在求偶时,雄鸟会更主动地在雌鸟面前做出各种夸张的动作,以求得到雌鸟的青睐,获得交配的机会。

但凤头䴙䴘在求偶时,雌雄两性双双会配合性地做出动作,有时它们会面对面或同时或交替上下摇动脖子,或者一起把脖子伸直贴向水面,然后快速游动,或者衔着水草送给对方,就像两只鸟在跳着双人舞。



点头舞 | Danny Gibson (DGPix) / youtube


日历娘的小贴士

今天是朱利安•赫胥黎(Julian Sorell Huxley)的生日,他是动物学家、作家,也是达尔文的好基友托马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的孙子。凤头䴙䴘奇特的行为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对䴙䴘的研究,在动物行为学上具有开宗立派的意义。

进入孵卵和育雏阶段,双亲就更忙了。为了躲避岸上的威胁,凤头䴙䴘选择把巢安在浮岛或芦苇丛深处,借助挺水植物做遮挡,浮岛和巢是它们用水草的枝条编织而成的。

我曾观察过在圆明园繁殖的凤头䴙䴘,双亲交替外出捕食,然后带回食物给在家孵蛋的伴侣,巢中的凤头䴙䴘除了孵蛋,还有很多其他工作。植物编成的浮岛,在水波的荡漾下,会慢慢松散,它需要经常对巢进行加固。另外,它还要经常翻蛋,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卵和卵的每个面都受热均匀,利于孵化。



凤头䴙䴘翻动蛋辅助孵化 | 高大向


雏鸟出壳后,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亲鸟还会将宝宝背在身上,外出觅食,所以在初夏时节,我们有机会看到背上有黑白条纹雏鸟的凤头䴙䴘,大概再过1-2周,雏鸟长大一些,亲鸟就会让孩子下水跟着自己活动了。


中国的几种䴙䴘



凤头䴙䴘因繁殖期头上凤冠状羽毛而得名,比较好认。另外,国内还有一种同样常见的䴙䴘——小䴙䴘(P. ruficollis),据我观察在北京甚至比凤头䴙䴘还要常见,对生境的要求也更宽容一些。小䴙䴘的体型比凤头䴙䴘更小,这两种是不会认错的。但令我不理解的是,小䴙䴘竟然有个俗名叫“王八鸭子”……这真的一点都不像鸭子呀。可见鸟类的基础科普工作还要继续深入的做下去。



凤头䴙䴘背着黑白条纹的宝宝 | Bengt Nyman / Wikimedia Commons


另外,国内能见到的䴙䴘还有赤颈䴙䴘(P. grisegena)、角䴙䴘(P. auritus)和黑颈䴙䴘(P. nigricollis)。其中赤颈䴙䴘国内相对少见,体型上与凤头䴙䴘更相近一些,去年春天圆明园昆明湖中来过一只赤颈䴙䴘,还引得不少观鸟爱好者前去观察。角䴙䴘与黑颈䴙䴘有些相似,它们都要比凤头䴙䴘小,但比小䴙䴘大。其中角䴙䴘在国内比较少见,黑颈䴙䴘相对要常见一些。

说了这么多䴙䴘,你晕了没?对于鸟类的识别,除了需要基本的相关知识外,更多地是需要去实地观察和辨别。当看的多了之后,自然能够做到一眼就认出。我希望至少以后,能问我“凤头䴙䴘是什么鸭子”的情况能越来越少。


喜欢icemessenger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