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历史天空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烽火戏诸侯

送交者: PRChina[★★声望品衔9★★] 于 2019-10-04 17:51 已读 566 次  

PRChina的个人频道

+关注
作者:林屋公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836590/answer/30515464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两周之际的谜案非常多,因为不同文献的记载,导致相互之间冲突很大,烽火戏诸侯只是冰山一角。虽然这件事基本可以认定为假,但其实有更大的疑团等着我们去解释。我们先从记载最早的《史记》开始看: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周本纪》
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秦本纪》
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卫世家》
二岁,犬戎杀幽王於骊山下,并杀桓公。郑人共立其子掘突,是为武公。——《郑世家》

根据这个记载,这件事的线索是:幽王烽火戏诸侯——幽王废王后、太子——申、缯、犬戎发兵——烽火再举,诸侯不至——西周灭亡——诸侯与申侯立平王。但是我们只要看看比《史记》更早的春秋战国史料,就发现其实是疑点重重:


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冠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吕氏春秋·疑似》

《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后期,记载的这件史实与《史记·周本纪》大同小异,最明显的不同是,《吕氏春秋》只有击鼓,而《周本纪》却多出烽燧。实际上,烽燧大规模运用于军事,是汉代防备匈奴了。尽管在《墨子》就提出“昼则举烽,夜则举火”的理念,但在春秋时期的《左传》完全没有提及,那么西周末年就更存在疑问了。当然,大鼓戏诸侯也不可靠,因为在镐京一带本身就盘踞很多内服国君,而诸侯一般则指的是外服国君。总而言之,这里的周幽王很像是战国之后的国王,而诸侯则类似于战国之后的地方长官,并不符合西周国家形态。


然而,这只是解决第一个问题。倘若我们仔细思考,会发现更是疑点重重:申侯不是和犬戎杀了幽王吗?那应该是周的敌人才对啊。诸侯怎么愿意和申一起立平王?平王为什么又要避开支持的犬戎?那么,我们要继续抽丝剥茧,往更早的史料中寻找答案。


携王干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左传》
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服)以为太子,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子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侯)所杀。以本非嫡,故称携王。——《左传正义》引《竹书纪年》

原来在平王东迁之前还存在两次“二王并立”:一次是幽王与自封为王的平王,另一次是幽王的继承者携王与弑君的平王。在晋文侯二十一年(前760)的时候,晋文侯杀周携王,才完成了二王并立的局面。这段史料的价值被越来越多学者所接受,可以作为旁证的是,河南南阳出土了“南申伯”的青铜器。《诗经·崧高》记载周宣王把申伯封在谢地(今南阳),那么这里的南申似乎是特意与西申作为区别,坐标或许就是洛邑。那么灭西周的申当是在镐京附近的西申。申国本姜姓,姜姓正出自西戎。而申又作申戎,与西戎关系密切。


而新发现的《清华简》,又给了一些不同的材料: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清华简·系年》

这段史料比古本《竹书纪年》又更加详细,最主要的是细化了东迁的时间:和古本《竹书纪年》不同的是,晋文侯杀携惠王是在携惠王二十一年(前750)(这点和今本《竹书纪年》一致!),而之后又进入了无王的九年(前741),而在三年后(前738)才正式迁往东周。更可怕的是,这个年份居然和《左传》的一处吻合:


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左传》的预言一般是战国人所作,所以往往切合现实。但是过去对于这段史料,似乎没引起足够重视。因为按照《周本纪》平王东迁是前770年,按照古本《竹书纪年》再晚点是前760年,按照今本《竹书纪年》更晚点是前750年。而鲁僖公二十二年是前638年,这样一来辛有的百年预言似乎错误了。然而我们根据《清华简·系年》的新材料来看,平王东迁的时候恰恰正是前738年!多么惊人的一致!


但是如果这个时间成立的话,诸侯史实和年份就成了问题。前738年距离前770年长达32年之久,如果这年才完成东迁的话,则《史记》的秦襄公、卫武公、郑武公、晋文侯救周全部要改写,即使按照前760年或者前750年,秦襄公也没机会救周,因为秦襄公在前766年就去世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断,为了平王能依照礼法正常即位,诸侯史官煞费心机篡改了国史?实际上,《史记》的年份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如《毛诗序》的卫武公是周厉王时人,甚至还可能就是共伯和。


如果继续深挖下去,似乎越来越接近真相,但同时也越来越复杂了。《左传·隐公七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似乎没有提到秦和卫。而也有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平王东迁避的是秦不是犬戎,因为平王本身是戎人支持的,为什么要反过来躲避戎人呢?(见王玉哲:《周平王东迁乃避秦非避犬戎说》)也有学者认为平王东迁是受制于诸侯,(见王雷生:《平王东迁原因新论——周平王东迁受逼于秦、晋、郑诸侯说》)因为很明显诸侯才是最大利益获得者。


这些论点难免都有一定猜想,但可以肯定的是,幽王死后没有立即东迁,当时有两方面力量进行博弈:一方是周携王、虢国以及诸侯,一方是周平王、申国以及西戎。在双方数十年的博弈下,诸侯最终倒向了谋逆的平王,而杀死了正统的携王,从此进入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时代。而为什么盛极一时的申国、缯国到春秋又不见踪影了,犬戎也就昙花一现呢?很可能被诸侯认定为西周灭亡的元凶,从而在东迁前后的若干年中,被诸侯联手绞杀了。


但是太多史实都没有史料反映,仅有的些许史料又矛盾重重,留给后人就只有无限遐想了。最后我们来看当时一位诗人的世界吧:


周宗既灭,靡所止戾。
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
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邦君诸侯,莫肯朝夕。
庶曰式臧,覆出为恶。
——《诗经·小雅·雨无正》
喜欢PRChina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