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手机数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vivo X50 Pro+影像探索:多个维度,多种可能

送交者: 都是可怜人间[★★★Mia&Levin★★★] 于 2020-07-11 2:29 已读 220 次  

都是可怜人间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20年7月8日,vivo家的超大杯机型X50 Pro+,以一场令人深受感动的品鉴会,开启了它的上市。早在这之前,我其实很早就拿到了这款让我兴趣颇大的机型并把玩了好一阵,毕竟这是自2014年XShot这款机型之后,vivo再一次将全能影像加载到一个全系列机型身上,特别是微云台技术,更是广受好评。

而X50 Pro+,则因为其旗舰级别的硬件配置,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印象中高通骁龙800系列处理器已经很久没有在X系列上奔跑了。可惜的是,最近我的腿脚不太方便,不能像其他老师那样带着X50 Pro+到处去拍样片,不过没关系,武的不行,我可以来文的,于是,我和vivo影像技术总经理于猛先生对了个话,一起聊聊X50 Pro+诞生的故事。


1手机影像需要工程师,也需要摄影师

在很早之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介绍vivo自家的影像实验室,工程师们如何在这个实验室里搭建各种场景,解决手机拍照的3A(自动对焦、自动白平衡、自动曝光)如何准确,考虑用户在复杂场景下如何能拍出准确照片等一系列问题。时过境迁,随着手机传感器、处理器算力和算法等一系列技术的进步,以及消费者使用手机拍照习惯的改变,准确性这样的基础问题优先级,早就已经被玩法、效果等需求代替。


在和于猛对话之前,我并没有做什么功课,因为这些来下来用过的vivo手机数量不少,而那些在影像能力特别突出的机型,更是历历在目,信手捻来,于是将其罗列一二是自然。只不过,在这个罗列的过程中,相信各位也会产生一个和我同样的疑问,这个我们后边再总结吧。

·2014年推出的Xshot拍照手机,是“OIS光学防抖+F1.8大光圈+双色温双LED闪光灯”这个“超清成像组合”技术在vivo机型上的首次运用,即使放在那个时候的业界也是相当领先,如果没记错,就算是到了2016年、2017年,依旧有人对Xshot的成像水平津津乐道——在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智能手机行业,能有这样的口碑实属罕见;


·2016年春天,在vivo杭州研究所媒体开放日上,vivo SUPER HDR首次亮相,高达14EV的宽容度让我们第一次识到了vivo计算摄影的实力,到今天,逆光成像已然成为vivo手机的标志性能力之一;


·2016年夏天,vivo X7上推出的Moonlight前置柔光灯算是手机自拍功能一个小小的里程碑,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补光灯,让vivo手机的自拍效果得到相当多女性消费者的认可;


·2018年,vivo X23发布,超广角镜头给手机影像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宏大视野,是年,在爱尔兰,用X23拍摄的那些照片,到今天回看都还让我颇为得意;


·2019年12月,X30系列推出,我对这款机型的兴趣,几乎都集中在那枚50mm等效焦段的3200万像素中焦人像镜头上,无他,在人像题材的效果呈现上,效果令人惊艳,尤以抠像算法为甚。同时,超级月亮模式+长焦模组,让很多人面对皓月当空,又多了一种影像玩法;


·2020年2月底,vivo APEX 2020概念机上,5~7.5倍潜望连续光学变焦镜头技术推出,手机望远拍摄又多了一种期待;


2020年6月,vivo X50系列推出,微云台技术将手机物理防抖能力上升到全新的高度……

看吧,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手机影像功能,都是vivo对整个业界的贡献。为什么vivo总是能开发出这些有用的功能并将其运用到手机上呢?于猛道出了这背后的“秘密”:“vivo内部有一个特殊的团队,是由30多名摄影师组成的,这些摄影师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比如人像、星空、自然……这个摄影师团队会按自己的理解,将手机的拍摄结果和单反相机的参数一一对应固化再抽炼出来,然后再交由我们的工程师团队站在技术的角度实现,从而实现人像、星空等模式下最简单的一键成像。我们希望从专业的层面,带给消费者更易用的技术和体验。”


从这个角度理解,就相当于vivo手机每个这类功能的背后,都站着专业的摄影师,为你调整好各种复杂的参数,而你需要做的,就是按下快门即可——这不是和朱一旦某个视频的创意有异曲同工的想法么?


不过,很多人看到这些,估计会和我的感觉一样:这些功能的确是有意思,但如果站在技术体系的角度看待,它们之间又貌似没有什么关联,显得比较散乱,而不像华为在影像方面有着非常明确可循的技术演进路线,比如长焦、高感光、大底……几条线清晰明了。那么,作为vivo影像技术的负责人,又是如何考虑这样的问题呢?

于猛说:“相比纯粹的技术导向,vivo更看重消费者需求的导向。消费者潜在需求的洞察和满足、体验的好坏,在vivo内部是非常看重的一个层面。我们不是为了长线技术的规划而规划。是否建立长期赛道,是要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来看的,看消费者的需求上是否还有哪些没有被满足的点。


如果说长期技术演进,vivo则是将影像、AI和设计作为品牌的三个核心能力,而影像的三条主要赛道,则是夜景HDR、人像和运动拍摄,运动拍摄之中,又包含了清晰度这个消费者非常关心的核心指标,也是他们的主要痛点之一。


这次X50上搭载的微云台,就是立足于这个痛点的来做的。当然,像微云台这样好的技术,很有可能成为vivo的一项通用技术,在更多机型上搭载,而且它也是可以做技术演进的,比如2.0、3.0,体积更小,底更大,防抖的能力更强等。”

既然已经有了X50 Pro上的微云台,那为什么这次vivo还要再推出一款底更大,但并未搭载微云台技术的X50 Pro+呢?


于猛说:“大尺寸感光元件是当下消费者需求的方向之一,有相当多人关心,本着消费者导向的原则,我们有责任去满足这部分消费者的关切。同时,这部分人群也往往是消费层面更高端的人群,推出采用大尺寸感光元件的X50 Pro+,对我们来说,也是扩展X系列目标人群的好机会。所以,采用大底和采用微云台,代表着我们向两个方向的尝试,两者并不矛盾。”“当然,新一代NEX的定义我们内部还在讨论,但是X系列的定位是已经明确了,它就是影像旗舰,要同时和大众与专业两类消费者进行沟通。未来微云台和大底两条路径会交差迭代向前演进。”


2影像定制与计算摄影,vivo一直在演进

影像作为现在智能手机厂商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于猛领衔的vivo影像团队除了不断开发让消费者喜爱的功能之后,又是如何规划与修筑vivo的技术护城河的呢?以前从来没有和vivo相关的高层聊过,这次好不容易有机会,肯定不能放过。而对于这个比较宏观的问题,于猛的归纳倒是比较简单:“我们是自研自产自销。”

比如定制,于猛说:“很多人印象中的定制,可能就是传感器定制,这方面友商是做得很多。但其实在影像领域,定制这个概念是很多元的,vivo早就在做了。比如最早的Xshot上的那一系列技术,就是我们定制的;X7上的Moonlight柔光灯,也是我们向上游定制的;X30上那枚GD1的人像镜头,也是我们联合供应链伙伴一起定制的。它的成本非常高,就这样一个模组,就是100元左右;还有微云台,只有我们一家采用,这也算是定制”,“这次X50 Pro+上采用的大底,是我们定制的,但其实之前X30上采用的三星Exynos 980处理器,也是我们向三星定制的,它上边所搭载的ISP对影像功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同样需要定制。”

于猛还首次批露了vivo影像研发团队整体的情况。常规研发团队分布在全球6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圣地亚哥的团队工作偏向ISP(毕竟这里是高通所在地)、日本东京的团队则偏向光学,传感器和模组工艺精细化等方面(这与日本发达久远的相机产业不无关系)、中国台湾这里则是预研团队所在地,三维的基础算法,OIS+EIS的研发也在这里、杭州研究所则是主攻算法,其中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占比达85%以上(怪不得能推出SUPER HDR这样厉害的算法)、深圳则是效果调试团队和系统集成团队在这里、另外上海还有研发团队。vivo整个影像研发团队的人数到7月底将突破600人,并且在品牌核心赛道的研发投入上,是持续且不设上限的。


对于业界已经形成共识的“计算摄影”,于猛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并透露了vivo算法团队的工作流程。vivo的算法团队工作的重心是放在基础画质上,于猛认为超高分辨率、人像分割、场景语意分割等方向是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才会由AI或是AI+常规的算法团队介入,在场景体验上做出差异化,不同的算法是并行还串行处理,如何做处理架构的更新设计,每一种场景背后都有4~5种算法的支撑。


除去算法本身,在计算摄影领域,算力优化和功耗把控是一个关键因素,一直以来,关注手机散热技术的人不多,但这对于猛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强化手机的散热能力,才能保持SoC有高性能持续的能力为计算摄影服务。

于猛最后说,vivo影像团队在技术方面做到极致,目的是要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但说到底,影像本身还是一个以消费者体验为目的的领域,技术最终还是要回归消费者,回归人性。


vivo调查的数据显示,70%的消费者拍照和录制视频的目的都是最基础的记录,再往上会有15%~20%的消费者,追求个性和自我表达,将影像作为工具来实现自己,像美颜这样的功能,就是为他们服务的,影像的最顶端才是艺术,比如摄影师。vivo的影像团队会力求在艺术、生活、个性化等需求之间需求到平衡,以其满足最多消费者的需求。

写在最后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能将vivo整个影像战略、技术、规划等一系列的信息进行了完整的梳理。表面上看,vivo手机影像那些一个个发光点,只算是表现形式,其背后,却是vivo对于整个影像产业链和技术的全面把握。


至于未来手机影像还会如何发展,于猛说:“这么多年过去,影像还是依旧停留在2D的层面,我相信未来它可能会回归到3D,多出来的维度,应该就是手机影像与世界的实时交互,那个时候,消费者可能会发现更多美好的东西。”嗯,如此看来,X50 Pro+算不算是多出来的一个维度呢?

喜欢都是可怜人间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