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存款145万亿,你们为什么不消费?
2024-11-09 22:51 来源: 罗sir财话 发布于:四川省
过去八年间,我国居民存款占比不断攀升,从2016年的占比39.7%上升到2024年4月的49%,居民存款总额已经飙升到了145万亿元,我国居民储蓄已经高达44.3%。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这句话不难理解。凯恩斯早在1936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就提出。消费函数表明,在一个经济体中,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凯恩斯认为,影响人们消费量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包括人性之心理特征、社会习俗与社会制度,而客观因素包括利率与财政政策的变动等。尽管这些因素在短期内不会有重大变动,但凯恩斯认为消费函数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函数,其形状取决于总收入和人的基本心理法则。人性的基本心理法则决定:当收入增加时,人们将增加消费,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的增加快,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收入就是另一个人的消费,但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因此消费的增加没有收入增加的快。
最终,消费市场一定会遇到一个瓶颈。
而今天,我们正无限接近于这个瓶颈之中。
消费和收入乃至就业的关系,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周期之下,已经非常具象化了。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家庭存款占比不断攀升,从39.7%一路上涨到了49%,居民存款余额更是高达145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145万亿元是什么概念?
平均到每个国人身上,那也是14万元的巨款。短短八年,居民存款余额增长超过一倍,居民储蓄率高达44.3%。
这意味着,你每挣一块钱,就有四毛多都被存起来了。对个人来说,这是抵抗不确定性风险的最佳策略,但对一个宏观经济体而言,这几乎意味着一场灾难。
居民储蓄率为什么会增加?他们为什么不拿着钱去消费?
对未来缺乏信心,这是主要因素。
145万亿的家庭存款,已经超过我国一年的GDP总值。储蓄率居高不下,也意味着储蓄的难度非常大。
我国人均GDP只有一万多美元,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日常支出占工资比重比发达国家也要高,但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够有这么高的储蓄率,这也表明当下的消费信心缺失,是难以根治的结构性现象。
消费、投资、出口,一度被认为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今天从一些数据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消费复苏乏力、投资疲软,只剩下出口的表现还尚可。
和消费投资相比,我们出口的优势在哪里?
其实就是低成本优势。
低成本是由两个因素带来的,第一是相对便宜的劳动力,第二则是国内企业的内卷。
尽管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已经大幅提高,但在最近几年时间里,工资增长幅度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放缓。
以上海为例,2019年上海最低工资是2480元,今年上海最低工资是2690元,同期2019年上海社保最低基数是4699元,2024年这个数字上涨到了7384元。
五年过去,上海最低工资仅仅涨了8%,上海社保最低基数则上涨了57%,而同期五年时间里,我国GDP总量则增加了30%。
出口几乎都是由制造业拉动的,而制造业的流水线工人,几乎清一色都是拿着当地最低薪资,然后靠着加班费来赚取更高的收入。
而过去五年许多城市的最低工资水平,也已经表明了在制造业出口上,我们的成本优势依然非常突出。
第二就是企业的内卷。
因为居民消费的严重不足,带来了产能过剩的问题。而产能过剩又给了企业降价去库存的空间,一些外贸出口行业为了彼此竞争,压价的现象也非常突出。
在种种迹象之下,价格优势依然是我们出口增长的致胜法宝。
但靠出口,依然无法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毕竟全球购买力再强,也很难彻底消化掉我们的恐怖产能。
今天我们已经能够生产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制成品,制造业的规模效应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在欧美供应链去风险的带动下,未来我国出口面临的关税壁垒还会更严重。
特朗普就曾扬言要对我国出口施加60%的关税,如果真的实施的话,这意味着我国的外贸出口将迎来史诗级灾难,当出口无法满足生产的时候,内需又依然乏力疲软,那么消费供给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危机就会到来。
首先就是企业受到冲击。
因为产能过剩,企业不得不进行降价竞争,这削弱了企业的经营利润,导致企业收缩裁员,更多人找不到工作,被迫削减消费,应对待业。
最终这又会导致一些企业经营状况更差,消费不足、企业求存、优化人力、继续消费不足,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近市场上关于十万亿的刺激计划讨论也有很多。路透社的爆料非常有意思,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之下。
根据内容来看,六万亿将用于解决地方开支问题,四万亿则用来解决房地产问题。
问题在于,这十万亿留给刺激消费的空间仍然非常有限。
10万亿刺激计划的提出者,原国发院副主任刘世锦说,直升机撒钱的弊端非常明显,看起来给每个人都发了钱,但由于所有人都发了钱,最终这反而会削弱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对宏观经济弊大于利。
这个观点我并不是特别苟同。但可以确定的是,直升机撒钱的可能性的确很低很低。
可能性低的原因之一是,从居民存款数据上来看,居民实际上不缺钱,缺的是消费的信心。
毕竟145万亿元的居民存款,平均每个人14万元的存款,看起来好像不缺钱。
数据准确,但数据未必就能够真实反映现实。
这145万亿元的存款,显然不是平均分配到每个人身上的,而是存在着二八分化,甚至更高。
而刺激消费,什么样的群体才需要被刺激消费呢?答案当然是低收入群体,而低收入群体的概念是什么?
至少是月入3000元或月入5000元以下的群体,可以被称为低收入群体,而这些群体能够有十万元以上的存款吗?这并不现实。
按照招行在2018年的年报来看,万分之六的人掌握着招行30%的受托个人资产。按照这个比例换算,万分之六的人也可能掌握着145万亿总存款里面的30%。
也就是43万亿。而这仅仅是0.06%的人。
那么剩下的70%会更好吗?
答案也未必。按照2018年的那份年报,1.88%的招行客户占据着81%的受托个人资产。这个二八比例,非常写实。
从这个角度来说,极少数的人贡献了这145万亿的存款,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发钱来刺激消费了,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按照今天的技术来看,完全可以实现对月收入多少以下的群体进行定点发“消费券”,无门槛、并设定使用时间限制,以刺激消费的增长。
从这个角度来看,直升机撒钱式的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今天趁着消费降级的行为还没有被彻底固化,通过直升机撒钱的方式向消费倾斜,才是刺激消费增长的最佳方式。
否则,边际消费递减的规律还会被进一步放大。
收入增加,人们增加消费;当收入增长放缓甚至是停滞的时候,刺激消费就会变得更难。我们一旦错过这样的时间窗口,未来刺激消费的边际成本可能还会更大。
生产和消费维持着某种微妙的平衡,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危机就会发生,消费构建的生态环境绝非一两天可以建立。
但直升机撒钱,却可以在短期内起到类似的效果。
所有人发钱,等于所有人没发钱,这样的观念认知显然是错误的;我们不能说过去四十多年的经济增长,让所有人的生活水平都变好了,结果等于所有人没变好。
发钱的意义不在于福利主义养懒汉;而在于刺激消费回暖,培养并固化一个消费的生活习惯,只有企业好过了,普通人才能够好过。
只有就业形势一片大好,宏观经济抵抗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才能够上升。
消费不仅仅是收入的函数,更是一个现代商业化社会里,普通人对幸福生活感知的基石。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