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和气生财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与时代产生了一点小摩擦

送交者: 狂心中[♂☆★★★★如狂★★★★☆♂] 于 2022-01-20 10:27 已读 615 次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关注


最近两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去年的统计数据,大星看了看就业数据,2021 年的失业率比 2020 年下降了 0.5 个百分点,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1269 万人,比 2020 年增加了 83 万。会上还公布了一个比较震撼的数字:


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 2 亿人左右。


中国的适龄劳动人口有 8.8 亿,这么算下来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和摊煎饼的王朴石一样灵活。很多网友看到这个数字就开始不淡定了,友好发言的时候忽略了宁吉喆局长后面的话。


宁吉喆局长讲到灵活用工的时候,说外卖骑手 400 多万,主播 160 多万,比 2020 年增长了近 3 倍;批发零售新增就业 181 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 41 万,居民服务业增加 33 万,商业服务增加 28 万等等,大概都属于灵活就业范畴。


为什么新增加岗位全在服务业,不管网友们好不好奇,大星反正挺好奇。


大星查过数据,200 年前美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是 15%,70 年前是 54%,现在已经接近 90%。这背后是国家经济模式的剧烈变化,从农业为主到工业为主,再到服务业为主,现在服务业贡献了 8 成 GDP。


至于原因,一般学者会告诉大家,是因为生产效率在不断提高,使得一二产业减少了用工数量。农业和工业吸纳的就业人口越来越少,劳动力人口就要向服务业汇集。


中国服务业的 GDP 的占比去年只有 53.3%,距离发达国家平均 70% 还有很大空间。


北大周其仁教授去年底有个演讲,他提到了美国的传统工业区,也就是现在的 “锈带”。这里出产的钢铁造出了金门大桥,也造出了美国第一艘航母的甲板,但现在那里一片凋敝。


周教授用更高的视角审视了这个问题,他说现在的锈带之所以锈住了,原因就是那里的工厂失去了客户。没了客户,厂子就生锈了,厂背后都是人,人背后都是家庭,这背后就是需求和消费都没了。


锈带是啥时候开始衰落的?其实就是在美国经济由工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切换的那几十年。


整个社会的效率变高了,工业要腾笼换鸟,经济要高质量发展,大众的需求并没有 “锈” 住。


当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变高,意味着客户们在生活服务支出比重的不断增加,衣食住行这种民生经济领域会涌现大量的新品牌、新势力。


全世界的客户都是很善变的,要观察这种巨变,其实不用非得去美国。


比如说中国的饮料市场,可口可乐和星巴克在中国被元气森林、Manner、瑞幸等等打得找不到东,百年 BBA 在中国被迫向造车新势力学习,都是在中国服务业占比超过 50% 后的这几年间。


大家看到的大学生去送外卖,公务员去开滴滴,从社会新闻角度去看,朋友们会冷嘲热讽,但从经济学角度看,两亿的灵活就业人口,有因有果,无比丝滑。


经济转型除了带来大量的就业转移,还吸引了资本。2020 年,191 家基金对新消费领域内包括食品酒饮、生活方式、美业三大赛道共计 149 个品牌参投 357 次。


上了年纪的人们可能会觉得为什么年轻人会喜欢玩剧本杀,会喜欢喝味同花露水的精酿啤酒,会喜欢花很多钱开盲盒。其实你用马化腾的角度想一下就会变得很容易:


你什么都没有做错,错就错在自己太老了。


连 80 多岁的铃木敏文,7-11 的创始人也在说,企业真正的竞争压力不来源于对手,而是不断变化的 “客户需求”。你的产品和服务卖不出去,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你的方法已经被时代和消费者抛弃了。


在统计局公布了数据后,很多人在争辩灵活就业算不算打零工。大星觉得,与其争辩收入途径,还不如看看宏观背景下的实体有什么实际机会。


前段时间读到了一个故事,成都锦江区的一个居民区旁,老林和老婆的小百货店开了 11 年。和全国 700 万夫妻店一样,周遭居民的日常生活便利都找老林两口子解决。


3 年前,两口子看到美团的闪购,觉得可以试一下,毕竟现在人都喜欢方便,线上点东西,很快就能送到家。慢慢的,两口子店里的 SKU 扩展到了 2000 多种,小到小雨伞,大到键盘。这个 20 平米的小店扛住了疫情的冲击,现在日单量可以达到接近 2000 单,成了商圈第一。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服务业升级案例,借助互联网,小店的服务范围从原本 1 公里内的熟人,拓展到了数公里的陌生群体,坪效、品类、动销率这些新词,倒逼夫妻店调整自己的生意模式和运营思维,大星觉得,他们现在更像是运营经理。


对互联网平台来说,帮助这样的生活服务业商家升级不是什么新鲜事,和纯互联网电商的模式不一样,生活服务业要复杂得多。


比如,美发店的 Tony 老师们的剪发服务,能够和苹果手机一样实现标准化吗?


美发是个典型的蚂蚁市场,它高度依赖手艺人技术,而且顾客审美、发质各异。三十多年间,全行业仍未出现一家市占率超过 1% 的品牌。即便如文峰美发的浩哥,也仅仅是把 “彩虹屁” 做到了初步标准化。


不过,现在也有不信邪的美发店,在尝试消费建模,比如通过生活服务平台的数字工具,录入用户习惯偏好、发质等多重信息,并做出产品分层,让 Tony 老师们在大众点评等平台上,能轻松剪出总监发型。


这背后是一个 “又土又难” 的链条:要将一家门店的线下到店消费的实体服务,改造成适合线上交易履约,首先是将 “服务” 产品化,拆分成可交易 SKU;其次是门店的供应链匹配,履约能力和需求平衡;最后是服务的 QC 质量管控和治理,确保消费满意度。


这个链条明显长于电商,所以生活服务平台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去搞基础建设。大星看了一下数据,三大电商巨头的研发占 GMV 比例,阿里是 1.4%,京东是 0.6%,拼多多是 0.4%。美团在这方面的付出高于他们,达到了:


2%。


要让生活服务业不再是大家眼里的打零工,新技术还是要做一些小小的工作。用低门槛的数字化方式帮夫妻老婆店找到新生意,为社会所创造的贡献,并不比攻克高精尖的芯片研发要低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到末端就是千千万万个经济实体。大星觉得,这种能帮到实体的 “土技术”,应该越多越好。


周教授在演讲里引用了一则非洲 “尖毛草” 的故事 —— 这种草 6 个月才长一寸高,但雨季到来以后,就可以长到 2 米:


今天的我们,不能认为只有大树重要,小草也很重要。因为谁也不能预见到哪一棵小草会长成大树。


这碗鸡汤我一口就干了。


来源:星球商业评论 微信号:xqnews

喜欢狂心中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