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和气生财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0038 关于《澳洲华人为什么还不回国?》我的一些看法

送交者: 木木山高[★★声望品衔10★★] 于 2021-09-23 5:08 已读 9191 次  

木木山高的个人频道

+关注

这是作者@木木山高 的第38篇文章欢迎转发、转载,但请保留全部完整的信息,包括这一部分。希望你能只字不差地读完这篇文章,只字不差地阅读对于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一项技能。



写在前面,厘清重要概念的一些内容。


方法论在本文最后。


上周,看到一篇文章叫《中国发展这么好,澳洲华人为什么还不回国?》



这篇文章发表在澳洲本土著名的中文财经类自媒体,同时也发表在该自媒体的微信公众号里面。



文章质量怎么样,先不说了。



首先说说这个标题,因为文章标题对于“澳洲华人”和“回国”这两个词,使用极其不严谨,定义不明确,表达意思很模糊,非常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



澳洲华人到底是哪些人??



从维基百科上的对于“澳洲华人”的定义来看,澳大利亚华人(亦称为澳籍华人、澳大利亚华裔、华裔澳大利亚人,英语:Chinese Australian),特指具有华人血统的澳大利亚公民。



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来看,澳洲华人这个群体的人口组成就相当广泛了,可能包含但不限于以下群体:



澳大利亚华人包括来自于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新加坡、泰国以及马来西亚等世界各地的华人第一代移民群体,以及他们的后代。



既然“澳洲华人”这个群体的人口组成如此丰富,那文章标题里面提到的“回国”到底是回哪一国?



这个答案就因人而异了。



因为对于每个“澳洲华人”来说,每当提到“回国”这个词汇的时候,每个人脑海里面出现的目的地,肯定不是同一个国家啊。



回中国大陆?回新加坡?回泰国?回马来西亚?所以在这里就容易产生歧义了。



那篇文章的标题是《中国发展这么好,澳洲华人为什么还不回国?》



根据作者的标题以及文章描述的内容,再结合“澳洲华人”的定义。



很显然,在“澳洲华人”这个群体里面,只有从中国大陆来到澳大利亚定居的一部分人可能符合作者描述的对象。



那“回国”的概念,肯定也是指回到中国大陆。



另外那些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新加坡、泰国以及马来西亚等世界各地的华人,虽然也被称为“澳洲华人”,虽然家族里面、祖辈可能和中国有一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很明显这一部分“澳洲华人”,现在和中国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对于这一部分现在和中国没什么关系的“澳洲华人”来说,无论中国发展的好坏,他们可能都没有计划去中国生活,就算想到中国生活,描述的动词也应该是“去中国”而不是“回中国”,因为他们本来和中国就没什么关系。



先厘清“澳洲华人”的定义,讲明白这个族群里面的逻辑关系,再厘清“回国”的明确指向之后,再来看这篇文章的标题。



应该把原文章的标题


《中国发展这么好,澳洲华人为什么还不回国?》


改为


《中国发展这么好,在澳洲的第一代中国移民为什么还不回国?》可能更合适、表意更准确一点。



因为这篇文章描述的内容和情况,主要针对的就是“生活在澳洲的第一代中国移民”这个特定的群体,而不是所有的“澳洲华人”。



正文


作者在文章里列举了好几条,澳洲的第一代中国移民不回中国的原因,翻来覆去,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陈词滥调,始终没有切入最根本、最深层次的原因。



今天就逐条分析一下那篇文章当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因为每一条观点都完全站不住脚,逻辑都漏洞百出。



作者在那篇文章中提出,澳洲的第一代中国移民不回国的第一个理由就是因为教育,主要论点就是中国大陆教育竞争激烈,内卷严重。



因为要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所以中国的孩子们,成为了全世界最辛苦的孩子。



不仅孩子辛苦,家长也跟着遭殃,因为想要上好学校,就得砸锅卖铁买学区房,到处花钱,这样弄得全家经济压力都很大。



对应分析:


作者提出这样观点,同时批判中国大陆教育竞争激烈,内卷严重,言下之意可能是想表达,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陷入如此激烈的竞争,我想让孩子轻松一点。



乍一看这样的观点,好像有道理,但是仔细一想,完全毫无逻辑。



说得好像是在中国上学竞争压力大,在澳洲上学就没有竞争压力一样。



现实情况是,在澳洲接受教育也存在竞争压力啊,不仅仅是和华人孩子竞争,还要和印度裔孩子、欧洲裔孩子等等其他各种背景的孩子竞争。



你可以说在澳洲接受教育,竞争压力可能比中国小一点,但是不能完全忽略在澳洲接受教育也要面对激烈竞争的事实。



中国有学区房,澳洲也有学区房。



悉尼的Carlingford,Epping,Killara,St Ives,墨尔本的Box hill,Doncaster,Glen Waverley,Mount Waverley,Balwyn等地区都是当地家庭争相追逐的优质学区,房价也是一路水涨船高。



中国有补习班,澳洲也有补习班。



以上提到的这些居民区,只要是优质学校和华人聚集的地区,一样是补习班、课外班扎堆的地方,无论在网络社区,还是线下免费报纸,都可以看到各种学科补习和课外班的招生广告。



我在之前《0011 为什么要买学区房?》这篇文章里面说过:“这个世界上教育资源永远不可能公平分配,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就和医疗资源永远不可能公平分配一样。



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无论在何时何地,绝对都是稀缺资源,分配给任何人,都会有另外一些人觉得不合理、不公平而跳出来反对。



为了节省时间、减少无谓的争执、提高效率,所以就用最简单、最直接、最粗暴的分配方式,价高者得(价可以指金钱价格,也可以指能力和贡献),这是社会最优选择。



所有无形和有形的资源分配,最后都反映在价格体系上。



所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澳大利亚,想要上好学校,想要获得优质教育资源,那就意味着买学区房是逃不掉的魔咒。



在澳洲,想要获得优质教育资源,除了买学区房,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就是花钱上优质私立学校。



在墨尔本和悉尼,顶级的私立学校,学费一般都在4万澳币以上,其他很好的私校学费也在3.3万-4万澳币之间。



按照澳币和人民币,1比5的汇率来计算,澳洲顶级私校一年学费20万人民币以上,其他很好的私校一年学费16.5万人民币-20万人民币之间。



这些只是学费,不包含其他项目的收费。



其他收费项目可能有校服、校车、住宿、电子产品、远足露营、海外游学、体育运动、乐器等等。



对于富裕家庭来说,完全不担心私立学校学费昂贵这个问题,但是学校招生名额有限却又是另外一个难题。



有的学校,因为申请人数太多,竞争过于激烈,甚至需要从妈妈怀孕,小孩出生的时候就开始申请学校,进入Waiting List(候选名单)开始排队。



由此可见,从某些角度来说,在澳洲上学竞争压力可能比中国还大一点,因为在中国,好像没有什么学校是要求学生从出生就开始排队申请的。



另外,并不是有钱就一定可以进入私立学校。



一些热门的私立学校,有严格的入学面试流程,不仅是面试学生,而且还包括面试家长。



学校可能更看重你的出身,如果家里已经有兄弟姐妹在该校就读,或者父母、祖父母就是该私立学校的校友,会给入学面试加分,可以插队,优先录取。



如果有重量级人物帮忙写一封推荐信,也会给入学面试加分,可以插队,优先录取。



所以,认清现实吧,无论在澳大利亚或中国,只要学生想向上爬升,想往好的方向发展,想获得优质资源,上学期间的激烈竞争是无法避免的。



可以很肯定的说,学生必须学会面对竞争、习惯竞争,并且懂得如何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如果学生时代的竞争都应付不了,那以后如何面对生活里的其他方方面面的竞争呢?



竞争不是坏事,懂得如何在竞争中获得好结果是人生必修课。



作者在那篇文章中提出,澳洲的第一代中国移民不回国的第二个理由就是因为房价,主要论点就是中国房价高,一般人承受不起。



对应分析:


房价高低永远要结合地理位置来谈,因为房地产价格和房产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有绝对高度相关性的。



所有单纯只抱怨房价高,而不说具体位置的,都是耍流氓。



作者在那篇文章中说中国房价高,一般人承受不起,估计应该是指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大城市的核心地区吧,毕竟就算是同一个城市,房价之间的差距也有天壤之别。



例如,同在样是在北京市,都是地铁通勤的地区,有的地方房价将近20万人民币/平米,有的地方房价2万人民币/平米。



如果仅仅把悉尼或墨尔本的好区或学区房价和北京、上海、深圳的中心区或学区房价来比较的话,那可以得出结论就是中国房价和澳洲房价都很贵。



只要承受得起澳洲的房价,就能承受得起中国的房价。



作者在那篇文章中提出,澳洲的第一代中国移民不回国的第三个理由就是中国医疗费用过高,主要论点就是很多人拼命工作透支身体,就是为了自己生病的时候,能够拿出来钱救自己命,结果很凄凉。



对应分析:


澳洲有全民免费医疗保障体系,这个确实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澳洲在看病效率方面的问题也一直饱受诟病。



大多数澳洲人如果想要保证看病效率和服务质量,可能只有选择私人医疗保险,私人医疗保险的价格又相对比较昂贵。



中国国内现在的城镇职工,只要有一份正式工作,一般都会缴纳社会医疗保险,看病也基本都是有保障的,如果自己愿意,再花钱买一份私人医疗保险补充一下,保障就更全面了,不至于出现生一次病就倾家荡产的情况。



作者在那篇文章中提出,澳洲的第一代中国移民不回国的第四个理由就是加班,主要论点就是中国职场,竞争极为激烈,内卷极为严重。



每天强制加班是家常便饭,很多人,因为作息不规律严重缺乏休息,年纪轻轻一身病。



中国职场的内耗现象非常严重,这让每一个人都活得很累。



对应分析:


中国或者整个东亚地区,例如日本、韩国,可能都是很强调勤奋工作的国家,所以相对澳洲来说,工作时间可能会长一点,特别是互联网公司加班情况比较严重。



但是现在国家已经明确规定,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样的996工作制违法了,所以加班也不是必须的。



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工作,想躺平,把生活过得佛系一点,不想加班也完全可以,但是需要说明一下,大的互联网公司只要愿意加班,工资收入确实比不加班要高很多。



作者在那篇文章中提出,澳洲的第一代中国移民不回国的第五个理由就是复杂关系,主要论点就是害怕国内人与人之间互相攀比,职场里的明争暗斗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对应分析: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攀比是人的本性,到哪里都不例外。



关于职场里的明争暗斗和复杂关系,这个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的,澳洲的职场斗争和中国相比绝对只多不少,可能只是很多华人自己感觉不到职场斗争而已。



人们经常调侃,职场、官场的明争暗斗就和影视剧里皇帝后宫的明争暗斗一样,一幕接一幕,情节跌宕起伏。



为什么华人感觉不到或者参与不到职场宫斗呢?



原因很简单,你还没进宫呢,就算有宫斗也轮不到你啊。



面对事实,华人不是澳洲主流,澳洲的主流社会依然是以白人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基本上每个单位或者公司的领导、关键人物都是以白人为主,核心资源牢牢掌握在白人手中。



大多数在澳洲生活的第一代中国移民,在本地找一份踏实、稳定的本职工作都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工作经验的困扰,几乎不会有太多的上升空间。



换句话说,大多数在澳洲生活的第一代中国移民,根本接触不到自己单位或公司里的核心资源,无法参与核心利益分配,那肯定也体会不到职场明争暗斗的。



举个例子,以最典型的职场宫斗情节来举例。



假设以前在上海职场,你们公司总经理退休了,这个时候你作为副总经理和另外一个副总经理,两人为了坐上总经理的位置而展开明枪暗箭、你争我夺,双方斗得不可开交,搞得人心力交瘁。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抱怨中国国内,职场斗争太残酷,人际关系太复杂,压力太大,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然后你移民到了澳洲,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本职工作,你每天上班下班感觉很快乐、很悠闲,完全感受不到职场里的勾心斗角,你感叹澳洲职场关系真简单啊。



是啊,一切都清静了。



因为这个时候你不再是单位领导,不是公司的副总经理,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打工人,公司里位高权重的职位和你没有任何关系,核心利益分配也与你无关,当然不会有人和你去斗争了。



看看澳洲各级政府竞选,公司里争位夺权,不同党派之间的利益斗争,针锋相对、咄咄逼人,那才是真正的澳洲职场文化和现状。



所以,道理很简单,并不是澳洲职场没有勾心斗角了,而是你作为一代新移民没有机会参与勾心斗角。



说到这里,突然感觉有职场斗争是幸运的,至少证明你在公司里混了个一官半职,有一些话语权和地位,才会有人来和你斗、和你抢。



如果一辈子是基层、一辈子是小兵,那绝对不会碰到任何职场斗争的情况,每个人碰到你都是嘻嘻哈哈、和颜悦色,每一天都是风平浪静的,因为你人畜无害。



逐一分析完以上几个理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澳洲生活的第一代中国移民不回国的原因:


不是因为教育


不是因为房价


不是因为医疗费用


不是因为加班


不是因为职场勾心斗角



那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4个字:回不去了。



这看似简单的4个字,可能浓缩了所有漂泊海外多年的人间冷暖和心酸。



真实一点,坦然面对自己,面对日渐强大的中国,面对飞速发展的中国,面对越来越好的中国,很多人身在海外,可能无数次有想回国的冲动(虽然嘴上可能不愿意承认),但自己也很清楚的知道答案:出国久了,和国内逐渐脱节了,就是回不去了。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0010 为什么没有必要入外籍?看完这篇再决定是否入籍》



其实这篇文章主要就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身在海外,留个永居就好,给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发展多个选择,没有必要入外籍,或者说,入外籍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我在那篇文章里也说了,很简单的算一笔账,入籍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可能增加30%,可是入籍给自己带来的不便之处可能是增加60%以上。



既然不便之处>好处,入籍的意义本身就没那么大了。



很多人在拿到永久居留权几年,符合入籍条件之后就迫不及待的入籍了。



其实这些人也没想好为什么要入外籍,就是符合条件了,觉得别人都入籍了,自己也要入籍,仿佛拿到一本外国护照能光宗耀祖的感觉。



其实这就是看问题不够长远,考虑问题不够周全的表现吧。



更有甚者,入籍之前卖掉所有国内的资产,入外籍之后中国护照被剪角作废,户口、身份证也相继被注销。



这个时候,尽管在外貌、情感、大众认知、生活习惯方面,还是中国人,但是从法律上讲就是彻彻底底的外国人了。



回中国要办签证,入住酒店或办银行卡只能用外国护照,一切办事程序按照外国人的流程来执行。



如果切断了自己在中国的联系和根基,再要回中国就难了。



以前祖辈、父母或自己亲手打下的社会和经济基础,自己再亲手斩断这一切,基础都不在了,就算回到中国,几乎约等于从0开始,那更是很多人都不愿意面对的起点。



如果基础还在,哪怕只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房产,起点也比绝大多数人高很多了。



可是,很多人已经没有根基了,定居海外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真要想再换个地方,回到中国生活、工作,从头开始,谈何容易啊。



所以别入籍,对个人来说几乎是最佳选择,你有选择生活的权利。



在澳洲混得不爽,回中国试试,在中国混的不如意,到澳洲闯一闯。



树挪死,人挪活。



很多老话还是有道理的。



这就是为自己保留了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权利,可谓是双保险。



不要为了某一种生活,而放弃另外一种生活。



按照原本的计划,文章写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对于这篇文章想表达的内容也差不多写完了。



但是我突然又想加一些新的内容,就是给一些解决方案。



给什么解决方案呢??



对于那些身在澳洲,以后可能有回国打算的朋友们来说,怎么办呢?



首先请谨记第一点:别入籍,保留中国护照,同时持有澳洲PR永居身份。



第二点:和那些着急入籍的朋友们不一样,甚至可以反向操作。



回到中国大陆,利用留学生毕业回国的身份,申请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超级大城市的户口。



因为很多人到澳洲都是上学、读书,毕业后拿到一个本科、研究生或博士毕业文凭。



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以归国留学生的身份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找到一份工作,再申请一个本地户口是非常简单和方便的,因为各大城市户籍政策对于海外归国留学生落户都有一定的优待措施。



如果本来已经有京沪深的户口,那这一个步骤就省了。



如果原来是不知名小县城、十八线城市或省会城市的户口,那就可以通过在京沪深找份工作、利用这个合适的机会,然后把自己的户口从原籍迁到北京、上海、深圳来。



比如,深圳、上海,这两个城市,对于留学生落户的政策可能相对宽松,留学生落户相对比较简单,北京可能都稍微难一点,但是总有机会。



完成落户这一步,拿到京沪深的户口和身份证,个人在身份归属证件这个方面几乎就达到顶配了。



京沪深户口+澳洲绿卡。



有的人会觉得奇怪,已经有澳洲绿卡了,为什么还要拿京沪深户口?



请注意,有澳洲绿卡并不需要有太多的优越感,因为这个东西本身并不足为奇。



另外,澳洲绿卡和京沪深户口,这两个并不是互斥的关系,也不是谁大于谁的关系,而是可以同时持有的并行关系。



我之前经常说一句话:中国户口分2种,京沪深城市户口和其它城市户口。



2010年中国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9.2%。



这个数据到今天2021年9月份,已经过去11年了。



其实有的媒体报道,中国现在已经甩开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中国当前的经济规模大约超出了美国六分之一,中国约为24.2万亿美元,而美国约为20.8万亿美元。



我们还是谨慎一点,别那么激动。



现在,2021年,疫情在中国基本得到有效控制,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为7.5%左右,2022年将为5.2%左右,之后逐渐回归到原本的经济运行周期。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到2028-2030年中国就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那时中国经济总量约为24.8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24.63万亿美元。



中国和美国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然后会赶超开美国,并站上全球经济的巅峰地位。



人们都知道,中国大陆有三大经济圈,分别是:


(1)京津冀经济圈(京津冀城市群)


(2)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3)珠江三角洲经济圈。



中国这三大经济圈同时也是世界主要经济圈,也可以理解为世界或国家的经济发展驱动力、引擎。



北京、上海、深圳作为这三大经济圈最核心的城市,自然将会成为备受瞩目的关注焦点,所有的优质资源都会汇集到这些地方来。



到那个时候,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城市的影响力就可以比肩甚至超越东京、纽约、伦敦、巴黎,并成为全世界最发达的超级城市。



到那个时候,可能也只有北京、上海、深圳才配得上共和国登上世界巅峰时刻的那光芒万丈。



拥有这三大城市的户籍,持有这三大城市核心区的优质资产,就像是手握通向未来世界的门票。



将来无论你是上学、生活、就业、创业,无论你想怎么发展,都有充足的机会,都有充足的发展空间,都有充足的资源可供利用。



你自己,你的儿女,你的后代都会因此而享受到城市和国家高速发展而带来的红利,他们可能都会感谢你当初做的这个英明的决定。



万一,只是说万一,如果个人发展不如意怎么办?



还可以去澳洲试试啊。



就像之前提到的,在澳洲混得不爽,回中国试试,在中国混的不如意,到澳洲闯一闯。



反正手握选择,心里不慌。



反正两边都有根基,都有立足之本,这就是最重要的。



这篇文章,主要是谈的澳洲的情况,以澳洲为例,但其实仔细想一想,其他移民国家的情况也都差不多,大同小异。



所以就算在其他国家,也都适用于我在文章里给出的一些建议和方向,当然也可以参考这个生活模式。



@木木山高 2021.09.23


喜欢木木山高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木木山高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 木木山高 给 炅龙 献上一支玫瑰花! - 木木山高 (88 bytes) 09/24/21
顶原创? (无内容) - 东海独钓叟 (0 bytes) 09/23/21
谢谢:) (无内容) - 木木山高 (0 bytes) 09/23/21
(^-^) 东海独钓叟 给 木木山高 端来一杯咖啡! - 东海独钓叟 (88 bytes) 09/23/21
謝谢大作! (无内容) - yanziaz (0 bytes) 09/23/21
(^-^) 木木山高 给 yanziaz 献上一支玫瑰花! - 木木山高 (88 bytes) 09/23/21
(^-^) 木木山高 给 yanziaz 献上一支玫瑰花! - 木木山高 (88 bytes) 09/23/21
(^-^) 木木山高 给 yanziaz 献上一支玫瑰花! - 木木山高 (88 bytes) 09/23/21
谢谢:) (无内容) - 木木山高 (0 bytes) 09/23/21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