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八闽大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福清人,这些独特风俗你能说出几个?

送交者: 都是可怜人间[★★★Mia&Levin★★★] 于 2020-10-18 0:58 已读 1786 次  

都是可怜人间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东关寨闹元宵









每年的正月廿三,一都镇东山村东关寨都要如期举行一场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据说这是祖先留下来的习俗。




东关寨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 年),至今已有280 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国内少有的集军事防御和民居于一体的城堡式建筑。东关寨宽55 米,进深76 米。寨墙基座和墙体下半部均用岩石砌成,分别高达10 多米,气势磅礴!




东关寨现有30 多户,里外人口发展到近300 号人。正月廿三的活动,村民们叫“摆宴”,迁徙在外头的“寨民们”当天会虔诚地带上供品回东关寨摆宴。摆上“五味”、“五果”供品,虔诚侍奉祖先,与认识的不认识的何氏后裔们见见面,唠唠家常。活动开始时,东关寨何氏后裔们会布置供品、铺设红地毯、安置贡香,忙碌着闹元宵排场。供桌上的数十份供品大同小异:猪头、公鸡、大鱼、鸭蛋和梭子蟹等。每份供品上都有一把菜刀和若干盐巴。这菜刀和盐巴是约定俗成的一种习俗,称之为山村文化。村民们认为,上供大鱼大肉给神明和祖先受用,叫他们如何“下手”呢!因此,村民们都会在丰盛的供品上摆着菜刀和盐巴。“鱼肉有了刀就可以宰割,盐巴可以调味。” 在这里,神明和祖先被“拟人化”了,这种做法也反映了山民的质朴和敦厚。当然,供品也是有寓意的。梭子蟹代表“十全十美”,猪头嘴中衔猪尾,代表全头猪。猪头配上公鸡,那就是大礼,是对神明和祖先的一种敬重。这也是这场活动的精髓所在,它继承的是先民的传统习俗,弘扬的是东关寨独特的民俗文化。




当天的活动,除了摆宴,还有舞狮助兴,烟花助阵,以及盘诗表演。盘诗是我们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出古时劳动人民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期待。他们会推出拥有盘诗表演技巧和经验的能人,在东关寨寨门口参与活动即兴表演,意在让盘诗技艺能与“打狮”民俗一样在古寨中得以传承。如今,古寨的“寨民们”基本上都是在外头创业打拼,古寨留守者也为数不多。唯一不变的是,但逢一年一度的正月廿三,也就是古寨的元宵佳节,“寨民们”都会从全国各地,甚至远在南非、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一如既往地回寨欢聚一堂。经典的供品、怒放的烟花、传统的“打狮”……可圈可点的民俗活动,让百里之内千里之外的东关寨“原住民”和观看元宵宴桌的市民们、拍摄民俗活动的“发烧友”们,实实在在地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







东关寨寨房为土木结构,呈长方形中轴线对称三进布局,由门楼厅、正厅、后楼院等组成,两旁别院各居左右。寨分上下两层,共有99 间。寨内房屋分若干小单元,并以防火墙和火道隔离,各进之间还隔以高墙。这一奇特的,颇似安徽地方独具特色的“骑马墙”的建筑风格,为东关寨避免毁于火患作出重大贡献。但由于东关寨几百年来历经风雨,破败不堪,值得庆幸的是,2016 年市财政拨款1460 多万元,按修旧如旧的要求对东关寨进行修缮,帮助东关寨古寨和寨中民俗得以进一步传承。







祭年




大年三十,新厝镇村民有祭年习俗。祭年意在感恩,村民感谢一年来上苍对家庭的照顾,祈求上苍新年回赐大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村民在摆设祭年供桌十乡




祭年时,村民们要将供桌摆在厅堂,到正月十五后撤除。供桌上要摆上五果十斋,五果有苹果、橘子、香蕉、柚、梨或杨桃等五种水果。苹果,寓意“平安”;橘子,寓意“吉祥”, 梨,是为利,合起来寓意“大吉大利”;柚,寓意“百子千孙”。十斋有黄花菜、香菇、红菇、木耳、油炸豆腐等。红菇,寓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豆腐,寓意“兜福”(谐音越吃越有)。




供桌上必不可少的是“岁饭”,“岁饭”制作独具莆(田)仙(游)民间民俗文化特色。用陶罐盛满干饭,垒成尖形,好像粮仓状,寓意年年有余!干饭周围要插上一副(十双)筷子,均匀摆列(寓意十全十美)。筷子间隔中则插上大蒜头雕就的花朵装饰,以及红枣、花生和桂圆干,寓意“早生贵子”。贴近尖形干饭处,放置红色剪纸,剪纸造型系“福”和“添丁进财”字样,其上为“红团”(一种食用粿),寓意团团圆圆;再上是红橘子,寓意大吉大利;尖形干饭中央插上“五春”,“五春”早期系五个天官像,现在简化成为“金童玉女”,村民们俗称“迎春花”。







新厝镇村民一款岁饭造型




供桌上还要摆上花瓶,寓意常青;线面一盆,祈求家人健康长寿,白发到老。祭年时间一般在大年三十傍晚,随着生活节奏的提高,现在村民们也与时俱进了,有些村民就改在早晨或者上午。祭年时要化贡银,燃放百子炮。随后,家家户户还要祭拜家中供奉的神像和祖宗。




祭词基本上都是吉祥话,祈求天公作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祝福全家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招财进宝、马上有钱!总之,希望上苍普降祥瑞,赐福千万家。





闹元宵







十乡八里村民们前往江兜闹元宵摆宴桌




举办一系列庆元宵民俗活动是侨乡新厝镇江兜村的一大特色习俗,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十四。主要活动有头尾厝的文武宴比赛以及“吃花”传统民俗表演。




江兜村举办的文武宴,抽头尾厝,这是源于明朝末年遗留下来的一种习俗。“头尾座”寓意福禄寿齐全。江兜村规定,每年正月初四符合条件的各房古厝里,要选一长辈到庙中抽签。凡抽到“福”字,即为座“福”厝。接下第二座为“寿”厝,即为尾座厝。数字中间的为中间厝,称“禄”厝。例如,江兜村中现存有47 座旧厅堂,鸡年元宵节抽到“福”、“寿”字的是位于国道福厦路南侧的北爿古民居。福、寿厝在江兜村北爿,中间厝在溪岑自然村,整个连贯起来,寓意福禄寿齐全。其实,头座厝和尾座厝是邻居,划分头尾厝,只为当天晚上民俗巡游活动有头(头座厝)有尾(尾座厝)。从头座厝出巡,在村中绕一圈,至尾座厝圆满结束。








该村习俗规定,头座厝和尾座厝元宵节要张灯结彩,办文武宴。文武宴非常隆重,从正月初五开始,抽到头座厝和尾座厝的户主就要兴师动众,出动人员四处租借古董,张灯结彩,张贴大幅庆祝和迎宾标语。门口通常张贴“灯火交辉元夜里,笙歌簇拥明月中”、“国泰民安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华年”和墙壁四周的“福星高照”、“福寿富贵”等大红对联和中堂画,把宴桌映衬得红红火火。而大厅上长方形供桌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由各种食材打造的“故事”。除了八仙过海人物、12 生肖造型,桌上还摆着五盆、十二碗、三十六碟等文武宴。案头前则陈列着用猪心、猪肝、鸡、鱼、蟳等拼成的“五凤”宴,以及惟妙惟肖的面食海族产品和能工巧匠用豆腐皮、芋头、香菇、蚕豆等食品油炸后拼成关公、八仙过海等村民们喜闻乐见的人物肖像。除了屋宇四周遍插彩旗营造喜庆氛围外,户主还得请民间艺人来到家中兴办文武宴和营造元宵节民俗氛围,并邀请十乡八里亲朋好友前往观赏宴桌和闹元宵民俗。这一习俗如今已经成为十乡八里村民们观赏元宵宴桌的“必修课”,也是头尾厝文武宴比拼技艺的擂台。








“吃花”习俗寓意新春红红火火,它是江兜村闹元宵又一大特色。这项习俗活动是在夜晚举行。夜幕降临后,江兜村昭灵庙的大埕上,在“咚咚锵”伡鼓舞的表演中,在一阵阵烟花燃放后,村民们点燃了先前叠放的木塔(篝火),是谓江兜村民间闹元宵“社火”。五六米高的篝火堆随着风力呼啸,熊熊燃烧起来。随后,宫庙中的多尊神明被村民们请到大埕上绕着篝火烘脚,预示着来年江兜村村民们过上更加红红火火的日子。神明烘脚后,七八个壮汉光着膀子打着赤脚代表神明下凡,他们“快马加鞭”状冲向舞台一隅的“烟花台”前,用宽敞的胸膛,用张开的嘴巴,对着熊熊烈焰进行传统民俗“吃花”表演。平日里碰着火星就会灼伤的人类皮肤,此时此刻在他们那里却是“毫发无损”。据说,神明一向是吃素的,所以要在元宵节“下凡”民间吃花。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神明“下凡”与民同乐;二是体现村民们对神明的敬仰。但目的却只有一个:预示着江兜村村民们在新的一年里,过上“丰衣足食,年年有余”红红火火的喜庆日子。





欢舞长龙祈丰年







瑟江板凳龙




欢舞长龙(“板凳龙”)来祈丰年是三山镇瑟江村闹元宵的习俗。




三山瑟江村舞“板凳龙”活动,是有历史传统的。翁氏家族是周朝周王的后代,是炎黄子孙的后裔,是龙的传人。瑟江的“板凳龙”始创于元至正年间(1341-1370),至今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据村中老人回忆,编修族谱后开始一条龙游行活动,至明嘉靖年间(1523) 修建宗祠后分成三条龙游行活动,直至清道


光年间(1820-1850) 又增加一条龙,成为四个包干片各一条龙,“文革”期间中断。上世纪80 年代,村老人会成立后,又开始恢复组织舞“板凳龙”活动。“板凳龙”分“龙头”、“龙身”和“龙尾”三个部分组成。整条龙由一排排龙灯搭接而成。龙头用竹篾、棉纸、纱布、桐油制作而成。涂上红、蓝、绿色彩,还缀上龙须,安装灯泡。据说孕妇摸到龙须,即可怀上男孩和交上好运,因此吸引村民们跃跃欲试。龙身由木板组成,长2 米,宽约20 厘米,每块木板的头尾用木棍衔接,各装上3 只灯笼。龙尾,也缀有许多灯泡。







舞“板凳龙”活动,由农历正月十二日至十五日夜晚,规定各包干片一夜一条龙活动,至正月十六日夜晚,各包干片“板凳龙”会合游行。游行时,由专人指挥,“板凳龙”进行“打龙围”与“穿龙柱”表演。100 多米长的长龙,从瑟江翁氏祠堂左边“入孝”门进入祠堂进行拜谒祖先,在数十根大柱子间穿行后,从右边的“出悌”门穿出,动作流畅,方阵整齐。随后,“板凳龙”到翁氏祠堂前面的场地“打龙围”。“打龙围”时燃放烟花爆竹,现场观众欢呼、呐喊,整个活动秩序井然,繁而不乱。




瑟江人舞“板凳龙”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村民的节日文化生活,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新年气氛。村民们旨在通过这一传统民俗,既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又起到纪念先祖和敦睦乡谊的作用。因此,舞“板凳龙”成为瑟江村代代传承的民俗文化活动。







上元弄五兽







硋灶村村民在彩排弄五兽技艺




“上元弄五兽”是新厝镇硋灶村的民俗文化活动。据考证,该村“上元弄五兽”习俗已经流传了300 多年。硋灶村坐落于草堂山脉,相传明末清初,草堂山生态环境良好,林深树密,常有野兽出没肆虐庄稼,闹得农民苦不堪言。于是,硋灶村的先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竹篾作骨架,再用不同颜色的色光纸和麻布,裱糊出几个动物界中最凶猛、体积比野兽更大的“怪兽”,用以吓唬野兽。此外,村民们还用铁皮卷成圆形火把,


并装上松木油,用于黑夜照明之需。到了晚上,当野兽下山来糟蹋庄稼时,村民们就点燃火把,敲锣打鼓,舞动5 只巨大的“怪兽”,不但吓跑了野兽,还保护了庄稼和人畜安全。此后,硋灶村村民们过上了五谷丰登的好日子。于是,村民们认定这是五兽的功绩,就年复一年地在庄稼收成时分如出一辙地反复演绎,并且逐渐衍生定型出大象、甪端、麒麟、弥狮、貔貅等五兽。“上元弄五兽习俗”至此就作为神圣的宗教文化一直


在硋灶村流传了下来,每年的正月初九、十二都要举行活动。


新厝镇硋灶村的“上元弄五兽习俗”民俗文化是福清民俗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已被列入福州市级非遗名录。







九鲤龙灯舞







新厝镇九鲤舞登台表演




新厝镇硋灶村有九鲤龙灯舞的习俗。九鲤龙灯舞集体育、音乐、舞蹈、娱乐为一体,博采了龙舞、鲤鱼舞、河豚舞而创


造出来的“三合一”龙鱼灯舞,具有历史传统性、民俗文化性、创意艺术性的特点,是一项富有浪漫色彩的表演艺术,其神态


逼真,动作优美,热闹异常,闻名遐迩。




九鲤龙灯舞在福清最为著名,它源远流长,迄今已有500 多年历史。硋灶村的舞九鲤龙灯,村民们叫做“弄龙”。其由来有二:一是基于对龙文化的崇拜、信仰,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二是根据本土“九窑双龙腾”传说而演化产生的。据传,古时候有人看中硋灶这块风水宝地,建造了9 座硋窑。有一天,两条神龙来到硋灶,住进窑洞,硋灶的生意由此红火。一个路过的地理先生心生嫉妒,怂恿工人点火烧硋,两条神龙被熏伤,飞出窑洞,升天而去。从此,硋灶的生意一落千丈。村民们怀念神龙时代的辉煌景象,为了追思它的威灵功德,编排了“九鲤龙灯舞”,相约每年元宵节期间都要在宫祠前举行祭祀活动。“九鲤龙灯舞”相沿成俗,流传至今,旨在期盼平安好运、年年有余。




硋灶村村民龙鱼灯的种类有:大龙、小龙(即鱼化龙,为龙头鱼身)、鳌鱼、合炉扇鱼、黑鲤、红鲤、花鱼、刺鱼、河豚鱼等9 种,肚内留有小孔安装电灯,再以白色毛边纸糊好后画上各种花纹,下面装上一根T 型木把,供作挥舞之用。龙珠灯、龙鱼灯制作完成后,还要请道士举行“点眼”仪式,是谓“画龙点睛”,确保龙神佑民。“九鲤龙灯舞”在宫祠前表演完毕后,还要走村串户进行“福厝”。是时,每家每户焚香点烛,礼奉红包,保佑一年到头生意红红火火,家家户户平安健康。





海族舞







新厝镇海族舞参加民俗表演




新厝镇的海族舞列入福州市级的非遗名录。




据考证,海族舞是根据闽台沿海民间传说编演的踩街游艺形式。逢年过节,村民们搞海族舞表演。游村道、闹大埕、入渔户,可谓红红火火,目的是祈求渔民出海能平安,出海捕渔获丰收。海族舞表演时,村民们根据鱼虾不同特征,表演各式舞蹈动作。村民手举着用竹篾、白绸布或棉纸扎制的各种海族模型,随着两颗彩球模仿海族姿态手舞足蹈。海族模型造型奇特,色彩鲜艳。整个行进队伍表演时还配合着锣鼓器乐,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由于年代更换,社会变迁,海族舞曾经几起几落。目前,各级政府重视非遗名录,海族舞又渐渐开始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老少青年重编“海族舞”,让这项传统艺术重放光彩。




祭灶









祭灶君(灶公),是新厝镇一项传统的民间习俗。其民谚为:“三日(农历廿三)朝天呈善事,四时(正月初四)回驾


赐祯祥。”




据老一辈人家介绍,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而灶王龛,大都是将墙壁挖凹进去若干,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社会进步了,现在家家户户普遍没有设置灶王龛,但是,将灶君神像直接贴在厨房墙上是免不了的。




灶君神像有的只画灶王爷一人,但通常是画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妈”,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下方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这日历对村民们来说实惠,既买回了灶公,一年的季节日期还能做到早知道。灶王爷像的对联则书“灶得财丁地,公居富贵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聚宝盆”、“一家之主”等文字,在表明灶神地位的同时,寓意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据说灶王爷到了腊月二十三日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所以,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神”、“送灶公”,也就是为灶公饯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因此,每家人都会在腊月二十三日在灶台上摆上供品祭祀灶公。祭灶时,要摆上红烛,要拈香祈求,还要化上若干“贡银”。通常供品有:果蔬、糕点。果蔬大多是苹果、橘子、花生等,用“平安”、“吉利”谐音寓意吉祥;糕点则主要是为了给灶公甜嘴之用,好让老人家汇报时,尽量为下界“赐祯祥”。








正月初四日“接神”,即迎接灶公回来。家家户户同样要摆上供品祭祀。




年头年尾“做社”







“做社”分肉




“做社”,是新厝镇农村流传广泛的一种杀猪供奉神明的民间习俗,自古至今,源远流长。




所谓“做社”,就是给各村庙里的菩萨上供,庆祝生日,表示对神明的敬重。“做社”时间,则根据该庙里的每尊菩萨的生日而定。如果庙里有7 尊菩萨,他们的7 个诞辰日都要分别举办“做社”活动。以新厝镇岭边村为例,由于庙里菩萨众多,村民们嫌一年中“做社”活动太频繁,就改为为庙里主坛菩萨“做社”。沿袭一段时间后,村民们又觉得“冷落”了其他菩萨,后来就改为每年的“头牙”(二月初二)和“尾牙”(十二月十六)两日为“做社”日,供奉庙里所有菩萨。是日,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摆放蔬果贡品上香的,烧水杀猪烹饪的,村民们虔诚地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全猪和斋果摆放整齐后,就是供奉仪式。如此一来,全庙里的菩萨都得到村民们的供奉,是谓皆大欢喜。仪式后,工作人员忙着将煮熟的全猪按照全村户数进行分割、均分。这一环节叫“福余”,菩萨受用后的供品分发给村民食用,寓意福荫全村男女老幼。此时,村庄里就沸腾了。村道上扶老携幼的村民们纷纷前往领取“福余”,为的是祈求平安。




闹元宵赏宴桌







岭边闹元宵赏宴桌




每年的正月十五闹元宵,新厝镇岭边村家家户户都有摆放“宴桌”和“五凤”的民间习俗,那是呈现给前来“福厝”的神明们受用的。此习俗在村庄中已经流传数百年。




“宴桌”分为四碟八碗十六围等多种素菜。“宴桌”中要摆上五果十斋。五果有苹果、橘子、香蕉、柚、梨或杨桃等五种水果。苹果,寓意“平安”;橘子,寓意“吉利吉祥”, 梨,是为利,合起来寓意“大吉大利”; 柚,寓意“百子千孙”。十斋有黄花菜、香菇、红菇、木耳、油炸豆腐等。红菇,是“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写意; 豆腐,谐音“兜福”,比喻越吃越有。总之,呈现给神明们的东西要“货真价实”,要有寓意。村民们虔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意,祈求的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合家安康、吉祥如意。




为了方便村民们欣赏交流,前些年村民们“与时俱进”进行了改革,将摆放“宴桌”和“五凤”的民间习俗改在祠堂中集中“亮相”。因此,现在每年都有各村村民们和应邀前来观赏闹元宵习俗的市民们到场欣赏摆件、点赞场面、拍摄借鉴。据说,摆上“宴桌”祈福后,一年间诸事办理的顺顺利利,和和美美。因此,有条件的村民们也就效仿摆设“宴桌”。




走街







塘边村走街习俗之巡游




江阴镇塘边村至今流传“走街”习俗。“正月十九看走街”,是江阴镇村民们的一句口头语,也是江阴人最感兴趣的民俗风情活动。




坐落在江阴镇的中东部的塘边村,是江阴镇的最大一个乡村,现有人口2700 人,该村是个面山靠海,风景秀丽的村庄,村前有连绵不断的大山,村后有浩瀚蔚蓝的大海。村子的中轴线有着一条全江阴镇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条“小街”。从该村龙塘宫出发,这条长有几百米的小街从村头到村尾笔直地贯穿全村,两边民居则鳞次栉比。因了“走街习俗”,塘边的这条特色小街几百年前来一直小有名气。“走街习俗”源远流长,据介绍,“走街习俗”诞生于元朝年间,迄今有数百年的历史。走街由本村二十四个青壮年后生组成,他们统一青衣黑裤,白底衬衫着装。活动开始时,赤脚抬着龙塘宫神明,在手执符斗、火把的村民们引领下,快步绕本村土地一周。期间,沿途要打下


桃符“封境”,以保境内村民们一年四季安康、吉祥。此习俗原以保家卫村捍卫家园,震慑魑魅魍魉为主题,慢慢演绎发展成为全村参与的大规模民俗活动。活动的举办,既沿袭古老的民俗风情,又显示今日改革开放和平盛世大好时代的村民雄风,更是凝聚全体村民共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塘边村“走街习俗”解放后还盛行至上世纪六十年代。1966 年下半年,“破四旧立四新”运动波及塘边村。1967 年开始清除龙塘宫内菩萨、龙椅等祖传文物。一些村民眼见“破除”形势逼人,就悄悄将能够保护的文物冒险搬回家中收藏。龙塘宫庙宇,则逐渐破落倾圮。1972 年起,村民施恭恩、施恭茂、施恭新、施恭灯、郑世忠、郑世勇、施德坤等一批有识之士酝酿倡修龙塘宫,宫内金身重塑,恢复“走街习俗”。如今,为了“走街习俗”更具规范化,江阴镇塘边村龙塘宫管委会成员达成共识,为参与“走街习俗”的执事者配置了统一服装,对“走街习俗”始末仪式予以统一,并整理出《龙塘境请神簿》,内容有“焚香拜请”、“敬叩祈求”、“赏兵”、“走街焚香再拜”等程序,让后人有“簿”可依。







元宵节乞柴







新厝镇民俗乞柴




新厝镇闹元宵习俗中乞柴是重要的环节之一。乞柴是为了收集柴火用于元宵夜堆砌篝火。燃放篝火意义有二:其一是驱邪,寓意新年全村村民六畜兴旺,老少平安;其二是祛湿,庙里的诸神菩萨及龙椅都是龙眼木、檀香木雕凿而成,庙里潮湿,为了防止虫蛀,一年一度要进行乞柴为菩萨烘脚。乞柴习俗,分别在正月的三个日子里进行。正月初四,新厝镇村民们的伡鼓队就开始在乡村里舞开来,是谓乞柴!也是隆重拉开闹元宵活动的序幕。岭边村的村民们会在伡鼓队的引导下,抬着安善圣君菩萨到各家各户乞柴。所到之户都会在埕上燃烧“贡银”为菩萨烘脚。




正月初九,该村乞柴进入第二轮。当天上午,村里的


伡鼓队打头,舞狮殿后,面具老大爷、阿婆、童男童女4 个大头娃簇拥着白马元帅菩萨到家家户户去乞柴。各农户接驾后,会给领队的送上20 至300 元不等的“红包”作为“挂老”,收到的资金将全部用于村里元宵夜活动的开支。当天有到新婚户时,


有的人家会让舞狮者上床翻滚,寓意财丁兴旺。正月十五,是闹元宵的正日,乞柴活动进入高潮。当天换上瑞沟尊王菩萨领


队,伡鼓队、舞狮等一路人马浩浩荡荡在村里乞柴,各农户除了燃烧“贡银”为菩萨烘脚外,还要到庙里交柴,用于堆砌篝火之需。当天午后,村道上就会出现老妪、儿童、村妇络绎不绝的身影,他们或拎或抱或扛,源源不断地将“贡银”和木柴交


到庙前的篝火堆上。像江兜村、硋灶村等村庄为了美观和壮观,会派人统一置办合符规格的松木,然后整齐划一地码出一个圆柱形的篝火堆。村民们乞柴交来的“贡银”和杂木,会被用来填充篝火堆以及起到助燃作用。







江兜昭灵庙闹元宵砌就的篝火堆




闹元宵活动开始后,村民们燃起篝火,会将庙里的所有菩萨抬出来烘脚闹春,伡鼓队、腰鼓队、大头娃、舞狮表演依次进行,闹元宵活动进入高潮迭起阶段。而围着篝火闹元宵,也将成为全村村民一年中最开心最热闹最美好的难忘时光。




舞板凳龙闹元宵







港头镇芦华村举行民俗活动




舞板凳龙闹元宵是港头镇芦华村的传统民俗表演。每年元宵节晚上,一条由一百多人组成的、长达120 多米的板凳龙在芦华村村民的齐心协力下,从村里的祠堂蜿蜒出发。长长的板凳龙沿着乡村道路前进,伴随着爆竹声,在烟花的映照下,板凳龙格外显眼。沿途村民纷纷出来观看这一年一度精彩欢乐的民俗表演。参与板凳龙民俗表演的都是芦华村的男性,有老人,也有青年人。在舞龙过程中,他们精诚团结,共同合作,互相配合,大家凝聚一条心,劲往一处使,表达的是团结友爱, 促进芦花村经济更加繁荣、社会稳定安定发达的美好祝愿,也凝聚了芦华村民的亲情和乡情。




而“尾随”在龙灯熠熠生辉的板凳龙后面的是一群与众不同的纸糊动物,它们分别为彩马、麒麟、豺、狮、大象、三不像、四不像、背印、背笔,表达的是民间喜庆五谷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巡游,最终顺利完成板凳龙“封境福厝”民俗活动。




点烛庆添丁







香火永续存




江镜镇南宵村大厝底村民有在祖厅点烛庆添丁习俗,该习俗已流传200 余年。据了解,南宵村大厝底薛氏族民于清乾隆年间迁徙而来。200 多年的繁衍生息,大厝底薛氏族民已经从原先的几户住民,发展到现在的260 多户1100 多人之众。然而,唯一不变的是“点烛”庆添丁习俗,200 多年来相沿成习,从不间断。即便是文革期间的破四旧立新风年代,薛氏祖厅点烛习俗依旧灯火辉煌。




薛氏祖厅六扇三进二护廊, 面积达2000 多平方米。20 多张八仙桌成一字排开,桌上除了放置2 支大蜡烛和若干“白花”(寓意生男孩子)、糕点外,各自安置一架结构特殊的烛台。有趣的是,这烛台有3 个“台阶”和4 个“台阶”之分。3 个“台阶”的每行可以插进12 支蜡烛;4 个“台阶”的每行可以插进9 支蜡烛。总之,万变不离其宗,“台阶”上所容纳的蜡烛皆为36 支。取36数字是吉利数,或许先祖知道“天干地支”的缘故,一代代传承下来,就是规定为36支蜡烛的。到晚上6 时整,一声令下,摆放烛台的家属们纷纷点燃自家的红蜡烛,星星点点的烛光将薛氏祖厅映照的如同白昼;一时间,大厝底薛氏祖厅的大埕上烟花齐发,鞭炮声、锣鼓声齐鸣,乡村洋溢在浓郁的闹元宵节日气氛中。随后,在锣鼓声的陪伴下,喜家取回一对大红蜡烛,其余小蜡烛纷纷应邀送往新婚未育男丁的新媳妇家中,一路锣鼓声声,鞭炮齐鸣,整个乡村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




薛氏族人在祠堂的行第世序为:“有卿大夫懋德丰功尔日贻谋隆;亦叶希贤学圣从兹济美耀高曾。”发展到“日”字辈,已是


第九代孙了。点烛仪式规模一年胜似一年,说明国泰民安,薛氏族人兴旺发达。


贴主:都是可怜人间于2020_10_18 0:58:34编辑
喜欢都是可怜人间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