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环球地理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韶关,“假装”在廣東。

送交者: icemessenger[♂☆★★★SuperMod★★★☆♂] 于 2022-08-21 7:57 已读 4495 次 2赞  

icemessenger的个人频道

+关注




韶关,其实有些“尴尬”。

虽是“广东儿女”,且与广州接壤,但大多数时候被“凡珠江以北都是北方”的戏言粗暴地划归北方,而广东以北各省却理所当然地认为,韶关是广东当之无愧的“北大门”。

内无认可,外被标签,不南不北,进退维谷,这还不是韶关最尴尬的。最尴尬的是,夹在广东、湖南、江西三省交界处,和其他兄弟姐妹相比,她确实有些“不太广东”——经济不怎么好,也不太能讲粤语,一到冬天就下雪,另外还挺能吃辣……

嗯……怎么说呢?从“样貌”到“脾性”,从方言到饮食,都与印象中的广东不太一样,好像是一座假装在广东的城市。




印象中的广东,是粤语的天下,广东人走到哪里都是“有冇搞错啊~”,但韶关偏偏就不讲粤语,大多数情况下,韶关人走到哪里都是一口客家话,“你想点样?”




客家话是韶关的通用语,韶关是客家人的大本营。据近二十多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长期以来韶关的客家人口占到全市人口的80%以上。在20世纪50年代粤语以不可抗力正式进入韶关之前,客家话一直是韶关的通行语言。

即便如此,时至今日,除市区及少数地方之外,客家语依然以其强大的“群众基础”沟通并编织着韶关人的烟火与日常。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同,便意味着生活习俗的不同。这种不同最明显的物化形式,就是客家围楼。韶关从明代至民国的客家围楼有470余座,数量之多、造型之独特,足以称霸广州。

住围楼、讲客家话,这些从宋代起逐渐被称为“客家人”的韶关人,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里,背负中原文明,渡黄河、越长江、过南岭,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在韶关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一辈辈人终于和韶关一起变成今日模样。




南迁之地那么多,为何那么多客家人翩翩选择了韶关?

也许,因为韶关是一座从自然到地理看起来都比较有“北方气”的城市——这里季节变化明显,秋天的时候,能看到黄叶,冬天的时候,能看到落雪——足以抚慰最早一批南迁客家人的思乡之情。




提及广东,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平坦宽广的珠江三角洲、绵长的海岸线和一望无垠的大海,但韶关偏偏多山。出门见山、抬头见山、隔窗远眺还是山,连绵的山是韶关人的根,离开了山,韶关人简直就要手足无措。

这些山让韶关与那些大名在外的广东城市相比显得有些“异类”。全市之境一百多座千米以上的高山,容纳了最初来韶关的客家人。当他们看到集奇、高、险、秀于一身的南岭山脉时,逃亡路上的惊慌失措也一定得到了莫大安抚。




山让韶关的轮廓变得硬朗雄浑,山也为韶关人带来无数山味——这与以顺德为代表的粤菜又有了不同。顺德人善烹海鲜鱼禽,其代表是水鱼炖翅、牛奶炒龙虾球、焖大鳝、炒水蛇片,但韶关人善烹山味,仔姜炒仔鸭、山茶油蒸鸡、上汤佛手瓜丝还有客家的酿豆腐、苦瓜酿肉,是韶关菜的代表。

山虽然勾勒了韶关的骨架,却并不妨碍水为她填充骨肉。翻开韶关地图,便能清楚地看到,韶关城区和各县城镇的选址几乎都是“在水一方”。可是因为有了连绵不绝的山,水非但没有让韶关变得柔媚,反而更凸显了一种“逐水而居”的感觉——这也是北方城市的布局特点。




我问韶关的朋友,怎样定义这样的韶关。

他想了想,说:“林青霞扮演的东方不败你知道吧?韶关就是这样,南城北相,我反而觉得她在广东所有城市中最有英挺之气。对了,林青霞对吃特别讲究,我建议你与其关注这些,不如关注一下韶关的美食,会有惊喜发现哦!”




韶关美食,能有什么惊喜?我不以为意。可是仔细了解一番后,果然惊喜就来了——在吃上,韶关就更“不广东”了。

众所周知,粤菜最大的特点就是清爽,广东大概是全国最不能吃辣的省份,但韶关以一己之力打破了这种“广东印象”——大众点评网曾做过一个“全国吃辣城市大PK”的榜单,结果韶关的吃辣能力仅次于江西萍乡和云南宏德。

也就是说,韶关吃辣,全国第三。岂止是惊喜,简直匪夷所思。




有位江西朋友,平时自诩吃辣无敌,有一年出差到韶关,点了一道菜,吃过之后就甘拜下风了。他说,自己到底还是太年轻,悔不该曾口出狂言,不知天外有天辣外有辣。我问什么菜。他说,梅岭鹅王,关键他点的还是微辣。

梅岭鹅王是南雄的名菜。南雄人把辣椒当主菜,去南雄菜市场看一看,不善吃辣的人会落荒而逃,善吃辣的人会俯首称臣:牛角辣、指天椒、五色椒,每一个都比小米辣还辣;白辣椒、剁辣椒、爆辣椒、酸辣椒、烧辣椒、擂辣椒,哪一个不是一身是辣叫你胆寒?




平平常常一道家常菜端上桌来,不吃辣的人顿时泪流满面:猪大肠炒竹笋、酸笋鸭、炒牛头肉、饺俚糍,哪一盘菜里没几丝青红椒?

无辣不欢这四个字,已经不足以表达韶关人对辣椒的爱。韶关人对辣椒的感情,只有“至死不渝”这四个字才能勉强表达。




从自然地理,到文化方言,再到日常饮食,为何韶关如此“不广东”?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就不难理解了。如果从广东这样一个大的角度去看,也许韶关“不广东”,但从韶关本身的角度来看韶关,她就很韶关。

作为一座三省交界的城市,韶关沟通了湖南、江西、广东,虽然行政上划归广东,但从地理上,她必然无法摆脱其他两省的影响。“不广东”,恰巧是韶关多元多彩的证明。




而这种三省交界的区位因素,又反过来让韶关在多元多彩的基础上,多生了一层包容。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动乱中,中原先民不断南迁,韶关是他们南迁途中的“最后一关”,容纳了他们的仓皇和失落,给了他们安稳。

有人从这里经过,继续南迁;有人在这里驻足,开枝散叶。留在这里的人,讲粤语之外的话,吃粤菜之外的菜,住骑楼、镬耳屋之外的围屋,他们确实把韶关变得“不广东”了,但他们也把韶关这个异乡,变成了自己故乡。




此心安处,只有自己可知,外界的一切不过是所谓标签罢了。自己的日子,还是要自己过。不信,你去韶关的街巷和乡野看看,每个人都认真生活着,在他们眼里,生活无需假装,更无需去依附任何自身之外的事物。

这样,就很美好。


喜欢icemessenger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