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叱咤风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晚清摄影师在街头拍照片不容易,遭数百人好奇围观,作揖请大家散去

送交者: 花名雞仔[♂★★★★8008★★★★♂] 于 2022-06-10 2:24 已读 9393 次  

花名雞仔的个人频道

+关注
约翰·汤姆逊拍摄的黄鹤楼。


我们看到的这张老照片,记录了晚清黄鹤楼的高耸雄姿,拍摄于1871年与1872年之交的那个冬天。摄影师约翰·汤姆逊经历了一番辛苦,才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汤姆逊事后抱怨说,拍照当天天公不作美,刮大风下大雨,让他饱受寒冷的侵袭。不仅如此,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人群也让他的拍摄不那么顺利。他本来在黄鹤楼下拍摄,但是那里围观者太多,不得不把照相机搬到武昌汉阳门城墙上进行拍摄。


他这样记述了拍摄过程:“在黄鹤楼前面的院子里照常挤满了经常在寺庙附近见到的那些无所事事的人群——乞丐、算命先生、叫卖的小贩、地痞流氓、流落街头的小孩。为了避开这些人,我只好退到城墙里面,城门那时候是关着的,但是还是有一些人设法爬到城墙上,很有礼貌但是确实也是极度好奇地围观我拍照片,当他们看见我把照相机对向城墙另一边的时候,一些人肯定认为我打算朝城里开炮。”


汤姆逊在福州旅行拍照时被围观。


当地百姓肯定是第一次看到照相机,对其既好奇又恐惧。因为好奇,所以宁愿冒着危险攀爬城墙,也要去看个新鲜;因为恐惧,所以当汤姆逊摁下快门升腾起白烟的那一刻,他们以为是开炮。好在汤姆逊没有将镜头对准围观人群,要不然他们会以为“摄魂”了。

和汤姆逊有相同遭遇的摄影师,在晚清时期并非罕见。


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回忆,光绪年间(1900年之前),他曾在北京东城灯市口路东看到一个外国摄影师拍摄一家规模很大的点心铺,他忙碌了一个多小时才成功拍摄到想要的画面。为什么这样费事呢?


北京百姓围观摄影师拍照。


齐如山说:“他(摄影师)用三足架把照像器架好,自己蒙上一块黑布,看了大半天。这还不要紧,彼时人看见过照相的还很少,大家看此不懂,而极以为新奇,于是围了几百人,围得风雨不透……因有这些人围聚,外国人不但不能照相,且不能对光,但他赶不走这些人,他作揖请安,闹了一个多钟头才照了去。”


在街头拍照,竟然遭几百人围观,摄影师自然无法正常开展工作,难怪要作揖请人群散去了。


曲阜百姓围观摄影师拍照。


实际上,晚清时期,人们对摄影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其中带着一点恐惧心理,显然好奇心更占据上风。


如果说恐惧心理是普遍的,那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围观摄影师拍照了。有史料记载,一些人担心被“摄魂”而对照相机持敌视态度,这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但更多的人是对照相机这种新事物抱有去了解的欲望,甚至想切身体验一把。正如汤姆逊所说,围观者对他“很有礼貌”,对拍照片“极度好奇”。


广西或湖南百姓围观摄影师拍照。


晚清民众拒斥照相机(摄影术)并不是普遍现象,正因为有很大的容忍度,所以照相机越来越普及。到1880年代,拍照在上流社会已成为一种新颖时髦的玩意儿,底层百姓则因付不起昂贵的拍照费用而望洋兴叹。

喜欢花名雞仔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