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吕嘉健:错觉的发生与经验的歪曲(1)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勋衔13★★★] 于 2022-06-07 12:30 已读 7981 次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了解什么是错的会給你带来强韧性,不了解则带来脆弱性和投机性,但不必因此而害怕,你要设法在错误的情况下也不会受到伤害。


                      —— 塔勒布:《反脆弱性》,P302



 经典案例的研究表明认知主体对对象物至少存在两种甚至更多不同的感觉反应,而我們可以自由地在它们之間随意转换。另一方面,感知对象显然也存在着意义模糊、呈像多样化解釋的基质,我們的感觉反应是由我們的视角、视点注意力、理解傾向、信念预设和情感投射等影响生成的。


 错觉研究的价值在于及时反思错觉的发生然后警惕经验法则的歪曲。




 一.假性幻觉与源于相信的错觉




 1.聚焦错觉


 对错觉的研究开始仅仅是感知心理学的一个問題。著名的一个图像—— 两个女性的头像并叠在一起,如果你的注意力在左边中间边缘,你会看到一个秀雅姑娘的侧脸蛋;假如你的注意力在左边下部,你会看到一个老巫婆。这就是经典的波林视错觉设计图案(1930)。这幅图启发你:你看到什么取决于你注意到什么。


 错觉心理学的主题是:错觉首先取决于聚焦,当你有了经验再次看它的时候,取决于你的相信预设和假设期待(视角或立场)。


 判断何为正觉、错觉固然有通行的文化特定标准。但心理学家讲“主体中心主义”,每个人潜意识里自我是世界的核心,只生活在一面只能反映出自己影像的凹面镜里;而语言学家则指出,不同的语言世界把人的交往变成一种“有时打得中有时打不中”的技巧。(【德】莫芝宜佳:《管锥编与杜甫新解》,P38)所以一个错觉,也只是一个相对性的直觉而已。正觉或错觉是一个“选择”的問題。主体不会认为我获得的是错觉。少女/巫婆的图样已經蕴涵了“聚焦错觉”的意义。


 “聚焦错觉”(注意力错觉)并不是错觉的主要问题,注意力的分歧而形成的感知是平等的。大量的错觉发生在知道的錯觉、认知错觉、解释性深度错觉、信念错觉、认同错觉、偏见错觉、有效性的错觉、控制错觉、记忆错觉和幸福错觉等等方面。




 2.假性幻觉


 随着社会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发展,人性大量的错觉心理现象被发掘出来。


 错觉(illusion)是感觉的扭曲。是大脑对刺激的错误分析。在心理学研究中,意指假性幻觉所呈现的状态。(维基百科)


 错觉的发生一般有两个机制:


 A、产生了一种假性幻觉然后相信它并且默认;


 B、以固有的经验法则去直觉判断新情境和复杂的、抽象的問題。


 假性幻觉、相信和经验法则这三者是错觉形成且通行的关键。


 “假性幻觉”是错觉的另一个说法。它意味着有一個假设和一个理想的想象,错觉就是將接收到的反应当作事实,將假设的应然当成实然,將想象的当作是现实。例如將“眼见为实”相信为真实。


 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是現在越来越过火的英美“跨性别文化”之政治正确运动。


 2019年,英国通过了一项“跨性别政策”,表示跨性别者可以依照心理性别修改自己的性别,无需与出生证明上的生理性别一致。


 一位研究员玛雅在推特上反对这项政策,她认为“免术跨性别者”会侵犯女性的生存空间。玛雅为此被公司解雇了。


 作家J.K.罗琳在推特上声援玛雅,认为只能將“来月经的人”等同于女人,于是左派网友们爆发出極端的言语暴力浪潮来攻击罗琳。饰演哈利波特的主演们和合作了十几年的公司都站在了她的对立面,否认罗琳是《哈利波特》小说原著的作者。


 在美国,“免术跨性别者”在校园强奸女学生,学校千方百计保护施害者,而公然责备受害者和其家人。国会禁止使用“男性”、“女性”的称谓。


 在西方左派进步主义者的头脑里,产生了极端主义的“假性幻觉”,以自我想象来改变事实。另一个假性幻觉就是他们的“取消文化”浪潮,即通过抵制、封杀的手段取消他人言论自由的权利,使他们憎恨的人“社会性死亡”。


 主观认为自己跨性别,主观上將对方“取消”,他们真诚地确信这是事实。


 这就是人性:为了满足战胜的气概之争,人们在幻觉中进入疯狂状态,以“感觉的真实”取消“客观事实的真实”和“曾经存在和发生过的真实”。




 3.因为相信而形成错觉


 很多错觉的发生在于相信假性幻觉的必然性。有智慧者首先会检讨自己的“相信”。


 回顾一下“费斯廷格法则”:“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为什么决定我們生活的主要是我們对事情的反应?因为你没有关于事实与反应的区分,你相信你的反应就是事实,而你的反应是你的经验法则和心性内隐人格对外的投射。它可能是错觉。


 我們都有这样的经验:


 当你仅仅听了一面之词之后,你会很容易而自信地得出明确的判断意见(你相信了);但听完双方陈述之后,你往往感到很难辨别是非,两头摇摆(不知道相信谁更恰当)。


 人性有一个很大的错觉默认:將“感觉上的真实”默认为客观真实,將“我相信是事实”当成是实际的事实。


 心理学家认为源于“深切地渴望相信”的心理,会产生控制错觉:“愿意相信”自己有能力影响偶然事件的结果。典型的如賭博心理,人们將抽奖、得牌和转盘的随机性想象为可以由运气和意念控制,还有定期回归的规律(连续出現一种狀况后,就会自动转向相反的或另一种狀况),这些控制错觉,渴望冥冥中的公平,相信世界会通过逆反方式调整轨迹而不会一直走極端,这是基于民间经验建构起来的假性幻觉。


 这种假性幻觉是“错觉相关”:人们有解釋偶然事件的傾向,当人们相信两类事件在通常情况下应该一起发生時,就会认为自己频繁地看到了同时发生的现象。即使是面对随机事件,人们也倾向于看到它们所期望的联系,在没有规律的地方看到了规律。(基思٠斯坦诺维奇:《这就是心理学》,P176)


 赌徒们都相信感觉到自己下一局会贏,这叫“赌徒错觉”,明知会输就不会故意壮烈牺牲。赌徒错觉的心理在各种气概之争的社会场域非常有典型性。


 这里的关键词是:


 渴望相信→看到;预设→发现;幻觉→建构


 一个贪慕虚荣、轻薄风骚又贪财、有偷窃劣迹的美女,一直与一个富家子纠缠,真真假假,欲迎还拒,目的是釣大鱼,两人常有亲密的肢体接触。一次富家子在酗酒并磕了药后,强奸了该劣品女子,该女子当时百般抗拒,不愿意发生性关系。


 陪审团一致裁定强奸罪名不成立。社会主导舆论亦一致认为该女子罪有应得。


 人们很难相信一个完美无瑕的或是道德修养端正的人会因为偶然事件而惨遭不幸。别人不相信你,你怎么说都没办法还原出事实真相。人们竭尽全力要使公众相信我说的是事实。


 什么是事实真相?


 有些律师相信“所谓真相就是剥洋葱”,一层一层剥开,剥到最后的核心事实是什么不可知。律师打官司究竟打的是什么?打真相?打正义?打法律?打感情?打争胜?打客户权益?…为了争胜,他们只打“疑点”,將疑点追究到没有漏洞了,官司就赢了。人们相信是真相,就是舆论的正义和符合法律的结论。


 判断和认知的关键在形成直觉之际,你需立即意识到你的相信-信任机制已經启动,如果再继之以默认,则可能很难再内省到自己的认知错觉。


 首先將自己每一个直觉反应都列为“可能的错觉”来加以处理,审查它,首先要追究背后的相信-信任适应性机制。




 4.被骗而笃信的错觉


 每天可以见识着社会发生的种种“被骗而笃信的错觉”。


 请看一篇精彩的短篇小说《敞开着的窗户》(英国,萨契):


 患有神经质症的弗兰姆顿迁居到一个幽静的乡村,他去拜访萨帕顿太太家,接待的是15岁的少女维拉。


 维拉对访客讲了一个鬼魂的故事:


 三年前叔叔和婶婶的两个弟弟外出猎鹬,他们被沼泽地吞没了。


 但婶婶相信他们还活着,相信他们像往常一样会从那扇敞开着的窗户走回家。


 傍晚静悄悄的,令人毛骨悚然,仿佛觉得他们正从那扇窗户走进来。维拉打了个寒噤,嘎然而止。


 婶婶这时候进来了,说,我丈夫和弟弟们马上就要打猎回来了,他们总是从窗户进屋的。弗兰姆顿胆战心惊地听着。


 忽然,女主人兴高采烈地喊道:“他们可回来啦!他们看上去跟泥人似的,眼睛都快被泥糊上了!”


 弗兰姆顿望向维拉,那孩子注视着窗外,两眼透出茫然的恐怖。弗兰姆顿恐惧地望向窗外,苍茫暮色中,三个身影正穿过草坪朝窗口走来,离房子越来越近,不声不响。


 弗兰姆顿惊恐万状,仓皇而逃,冲出大门,一切都模模糊糊,一个迎面而来的骑车人躲闪不及,一头扎进了路边的矮树篱。


 叔叔从窗口走进来,说,亲爱的,我們回来啦!


 萨帕顿太太说,一个最奇特的人,连声招呼都不打,撒腿就跑了,怕是撞见了鬼。


 维拉平心静气地说,我想他看见了这条长毛狗,他说他有恐犬症。


 小说末尾说:灵机一动,即兴编造故事是这位少女的拿手好戏。


 “被骗而笃信的错觉”在弗兰姆顿身上灵验地出現,因为他是一个神经质症患者,这类人常产生幻觉,然后出現神经质反应。弗兰姆顿的畏惧感受是被鬼灵精的维拉引导生成的,把错觉默认为真实,落荒而逃。


 “当一个人將畏惧或焦虑的感受投射在外在物体与经验上,或是因为想象、虚构或错误的联想而产生畏惧或焦虑的感觉,就会产生假性幻觉。”(错觉的解釋,维基)


 弗兰姆顿想不到作为主人的少女会编故事捉弄陌生客人;他可能相信鬼魂说,“鬼故事”在英国乡间很盛行;在这个僻静乡村的傍晚时分,朦朦胧胧的情境与幻觉非常相似,维拉可能天天都在这时候看着这情境而产生鬼魂的幻觉,终于有机会將幻觉告訴一个外来人。


 只要有人“巧妙真诚”地給你讲故事,而且天天給你讲一个结论,你就会产生笃信的错觉。


 相信和怀疑是一个分水岭,这是第一个关键节点:如果对所有感觉、反应和直觉,接收到的信息都无条件接受,宽容认同,那它们要么在你的潜意识里胡乱生根,杂草丛生;要么互相抵触。它们都没有被清洁过和整理过。


 你的潜意识里如果都是些粗糙的毛坯杂碎的经验法则,你的意识一定未曾成熟,智力常常处于混沌状态。


 没有经历过审查反思的直觉即使本来是正觉,没有消化过也不能成为有效的营养材料。什么你都相信,它们之間必然互相矛盾,于是你的大脑变成了没有条理的、缺乏一致逻辑的堆填区。没有逻辑的头脑就是被无数错觉野蛮生长的混沌破坏了的。




 5.预设的信念错觉


 有一类假性幻觉是关于对世界的解釋观念,它们成为预设的理论大前提,经常被使用着、作为直觉启动的推论工具,但它们从来未有被自我严格证伪过和推理过其逻辑。这些预设的假性幻觉既是错觉前提,又是认知期待,而且一定会成为意、固、必、我(孔子)的心性立场基础。


 人们在世界观层面尤其多那些无法准确清晰解析、直觉上深信而总是作为潜意识推理前提的“解释性深度错觉观念”:


 有一种信念错觉被称为“公平世界假设”:指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公平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得到它们应得的东西。(《这就是心理学》,P178)俗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在做、天在看。没有这种心理平衡幻觉,人们很容易消极绝望。


 与此相关的另一种信念预设是“善良错觉”,它使一代代的年轻人碰壁,这是人类教育之一种困境。学校里全都是好道德的教育,不会老老实实地言及人性恶,在青少年进入社会之前,奠基了人性善的假性幻觉,使没有城府的他们假定人是没有坏心算计自己的。进入社会后却不断遭遇敎訓,于是部分人产生逆反心理,而努力使自己变得足够坏,放弃了善良正直的品性和信念。


 过去有效的人文教育方式是通过阅读大量的小说来获得对社会和人性的知识认知,可以作为对付社会之恶的弹性理智。当現在人们不再阅读小说之后,人性缺少了一种有效的自我启蒙方式。


 从“善良错觉”衍生出来的是“为我好错觉”,父母赋予子女优裕宠爱的错觉经验使他们行走江湖時很难纠正,会生出多少恼怒和无理取闹。


 凡是給人错觉的信念都是被人误解的观念,它们都是复杂深刻而有不确定性的难题,受到各种条件变化和场域影响,但人们偏偏习惯于將它们简单化、绝对化和根据偏见立场来理解,而忽略了其中的争议性。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深思熟虑过这些观念,却挂在口边、习用为标签式理论工具,即批判的武器,例如:


 自由就是没有限制的随心所欲/科学的结论不可以被证明为错/我亲眼见到的和我信任的人见到的都是事实/爱一个人就要无条件地接受TA和为TA牺牲/只有不好的教师,没有不好的学生/法治就是用法律去管治社会/亲人有罪应该大义灭亲…


 因为相信而出現假性幻觉、预设偏见立场和形成潜意识期待。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哈哈,? (无内容) - 仁剑 (0 bytes) 06/07/22
期待塞兄的作品。 (无内容) - 仁剑 (0 bytes) 06/07/22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