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叱咤风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7000年!一片古贝壳记录海陆变迁

送交者: 花名雞仔[♂★★★★8008★★★★♂] 于 2022-05-22 10:23 已读 9249 次  

花名雞仔的个人频道

+关注


图为天津市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内场景。(受访对象供图)


新华社天津5月22日电(记者白佳丽、黄江林)20多年前的一场外事交流活动中,来自美国的地质专家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离开中国时能够带走一片天津古海岸的古牡蛎。这片天津古海岸是世界三大古海岸之一。


经活动组织方层层上报,最终决定以“国”为单位,赠送美国一片古牡蛎“文物”。


小小的牡蛎,何以如此珍贵?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担任研究员的王宏说:“它见证了沧海桑田的过程,记录了海陆变迁的历史,既有很大的生态价值,也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图为天津市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内展示的遗迹。(受访对象供图)


很多人为了寻看埋藏地下的古海洋遗存,会特意来到天津市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这座特殊的博物馆,坐落在永久性保护生态用地红线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中国唯一一座展示古海岸遗迹贝壳堤的科普类博物馆。


在渤海湾西北岸的天津-唐山沿海地区,还分布着与贝壳堤平原同样重要的牡蛎礁平原。


住在天津市宁河区七里海湿地附近的于增会,已年届八旬。他初次认识这片古海岸,是因为被它“扎了脚”。


“小时候在村外的河道里摸鱼、游泳,时不时被锋利的牡蛎壳扎到脚,村里的老人说那叫‘千层蛤’。”于增会说,直至几十年后,他成为天津市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顾问,才知道当时扎脚的“千层蛤”,就是古海岸牡蛎礁的牡蛎个体。


学者们对于古海岸的认识,并非一朝一夕获得的。


二十世纪20年代初,两位法国科学家在天津海河下游的地下,发现了大量的牡蛎壳,由此开启对渤海湾牡蛎礁的研究。二十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学者开始了对贝壳堤的历史地理与地貌学研究。


历经一个世纪的研究,从7000年前至今,渤海沿岸的水陆变迁史“浮出地面”。研究者们分析,天津贝壳堤、牡蛎礁记录了约7000年以来海水逐渐后退过程中,海岸线数次较长时间停顿留下的古代“海边儿”。


更为有趣的是,考古学家在第3道贝壳堤上发现了中国商周时期的瓮棺、铜剑。而在靠近现代海岸线的,更为年轻的第2道、第1道贝壳堤上,则发现了大量陶片、砖块,甚至古钱币、骨器等,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至清代。


“这便证明了,距离现代海岸越远的古海岸,形成时间越早。渤海在逐渐后退。”于增会说。



图为天津市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受访对象供图)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古海岸正在发挥更大的价值。王宏的一位年轻同事发现,牡蛎礁在面对气候相对缓和的变化时,也会死亡,即“缓变型”气候变化也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剧烈响应。


“古海岸的演变史便是有力的历史支撑,反映出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动植物的深刻影响。”王宏说。


7000年前的这片古海岸,如今还经历着肉眼可见的变化。


被称为“京津绿肺”的七里海湿地,就是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部分。在对湿地和古海岸的双重保护下,作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湿地之一,七里海正在成为动植物的天堂,以及全球候鸟迁徙的枢纽之一。


在七里海生态园鸟类展馆的一块展板上,跃动的数字,证明着中国保护者们的努力:目前七里海发现鸟类种类258种。而10年前,这一数字还是182。

喜欢花名雞仔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