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环球地理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河南庙会:人神共娱的民间盛会

送交者: icemessenger[♂☆★★★SuperMod★★★☆♂] 于 2020-01-28 7:34 已读 469 次  

icemessenger的个人频道

+关注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 古人曾在这里创造了光照千古的灿烂文化。旧时的乡村村村有庙,三里一集,五里一会。在这片有着数万个村落的土地上,庙会之多不可计数!但以其祀主、会期、规模及特色来看,淮阳太昊陵人祖庙会、浚县山古庙会和宝丰马街书会,是中原堪称代表的三大庙会。



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中的祭祖场景。摄影/孙爱国


庙会分为每月定期和年节定期两种形式,这是为了人们与神灵交流的方便和虔诚,才有了固定的场所和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成就了“庙”,固定的时间成就了“会”。庙会也是对孤独的反抗,对绝望的诉求,它是人们最基本也是最高层面的精神向往。所以,庙会不得不用长鞭(炮)、用高香、用大戏、用浩歌呼喊和近乎迷狂的舞蹈来一次又一次地上演着虔诚。


淮阳太昊陵人祖庙会


淮阳古称陈、陈州,是女娲造人之处,是太昊建都之地,是孔子讲学之乡,是一片生长传说和故事的土地。



淮阳太昊陵庙会,俗称“二月会”,也叫“人祖古会,是祭祖的大会。摄影/孙爱国


太昊伏羲陵在淮阳城北三里处的蔡河之滨,是一座大型的陵寝建筑,每年从农历的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于此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大会。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山东、湖北等地的群众蜂拥前来进香,大批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也常于此时赶来谒祖。在30多天的会期中,每天的赶会者绝不会少于十万之众。会起于二月初二的官方祭拜,太牢规格的祭品,纯色的全羊、全牛、全豕三牲。地方长官主持,社会名流参加。民间的会社旗幡林立,标志各殊,社火队,鼓乐班,男人们挤着喊着,吹着打着,喧闹嘈杂的庙会因此便生出滚烫的节奏。最热闹的要数太昊伏羲陵前,围墓而祭的是虔诚的百姓,鞭炮震耳,香烟蔽日,暗红的香灰炙烤着鸡蛋,便有人捡了热吃,据说能医治百样疾病。太昊伏羲氏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史考确有其人。他定姓氏、制嫁娶;创八卦、明阴阳;制乐器、教饲养……在陈建立起中国第一座都城。因其“蛇身人首,有圣德”,遂成为中华民族人所共知的图腾始祖,又称龙皇人祖。龙图腾,龙的传人便是从此而起。



人们在香灰中炙烤着鸡蛋,烤熟后带回去给家中的病人吃,祈愿能医治疾病。摄影/马宏杰


太昊陵庙会是祭祖大会,是求子大会,是生命力和生殖力极力张扬的大会。

我曾无数次地拥挤在这个千年古会上,每次总会发现,到处都有人卖一种泥塑玩具,狗非狗猴非猴鸡非鸡鸟非鸟,你背着我,我叠着你,一律黑色作底,彩色作绘,样子很夸张。细看了还会有惊奇,这些动物大都有一个雌性生殖器。这就是被学者称之为图腾活化石的泥泥狗!微言大义地象征了氏族大融合的远古图景。在这些泥泥狗中,有三种情形最值得一谈:



当地老百姓把“泥狗狗”奉为祭祀伏羲的神物,说它是给“人祖”守陵的。图源网络


一是草帽老虎。交配的动物头顶草帽,遮住了整个头部。80多岁的老妪用缺齿跑风的嘴告诉我,古时候洪水滔天人类灭绝,只剩下女娲伏羲姐弟俩,老鳖让他俩成亲再造人类,做姐的拉不开脸,就戴了一顶草帽。所有交配类的泥泥狗都和这个远古的传说有关。

二是老母尊(墩)。一只肥硕的母鸽子背上驮着几十只小鸽子。熙熙攘攘,其乐融融。这种对于旺盛生殖力的赤裸裸的表现,比语言歌颂更其有力。



表现旺盛生殖力的“泥狗狗”——老母尊(墩)。图源网络


三是猪八戒背媳妇。这应该算是戏剧表演的内容了。奇怪的是,太昊陵庙会只钟情猪八戒,钟情高老庄。更其奇怪处是八戒脚下也长着硕大的雌性性器官。知情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一种暗示:八戒脚下还有雌性的生灵!

泥泥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会响,能吹,所有的都能吹。或者说,能吹响是泥泥狗制作的必有内容。据说泥泥狗源自伏羲。夏天里他造了柳笛,欢乐了一个氏族。冬天里柳笛没了,他在泥泥狗身上扎了俩眼儿,于是就有“哩哩噜噜”的声音响起,他叫它“哩噜”。质朴动听的哩噜声里,漫长的冬天悄然穿过一代代先民们质朴的日子。



在太昊陵庙会中随处可见的布老虎,是驱邪辟灾、平安吉祥的象征。摄影/马宏杰


造型夸张,设计大胆,又能吹响心中的积郁。这是泥泥狗千年不息的生命所在吧!走进村里,一个热闹的情景吸引了我:两个赶会归来的老人把兜里的泥泥狗一个个掏给迎出来的半大孩子。抢到泥泥狗的孩子吹着,跑着,散向窄长的胡同。乡间规俗,赶会的老人都要给晚辈捎几个泥泥狗。“你要不给我泥泥狗,回去就死你老两口”,从孩子们咒语般的戏谑歌谣中可以感到,泥泥狗暗含有祈福、祈寿的内容!这是民俗的力量。什么东西一旦成俗,就有了浩荡不息的生命力。

如果说泥泥狗反映的生殖内容还显曲折,那么显仁殿女娲像前的求子拴子和殿外的抠“子孙窑”,就是生殖崇拜的主旋律了。“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古俗已降数千年,变成了今天的一会一月,变成了拴子和抠“子孙窑”。旧时,那些结婚三年尚未怀孕的媳妇,那些青春守寡想要孩子的女人,常由婆婆或嫂子领着前来赶会,她们在女娲老奶前拴子,在显仁殿外抠子孙窑,经月余方始回家,这样,她们就会怀上聪明健壮的孩子了。“奔者不禁”的古俗变换出各种笑脸接纳着生生不息的子孙,铁板似的法律和魔鬼般的戒律皆纷纷退避。子孙窑在显仁殿东北角离地5尺高的青石板处,看一看被摸得溜光的石洞,就明白了太昊陵庙会的长久繁盛。



“子孙窑”是原始社会生殖崇拜的产物。图源网络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说过,陈地好巫。巫是远古的科学,面对着蒙昧未开的先民,力图解释世界的初蒙的智者就成了第一代的巫。他们用号呼、用狂舞一次次地完成了与神的交流。这种巫风经数千年的淘洗漂染,渐渐演变成庙会上的一种舞蹈,叫担经挑、担花篮或者经挑舞。舞者全黑,不着杂衣,三人舞一人唱,四人一组。剪子股、铁索链、蛇蜕皮,这都是舞者的套路。忽扇扇竹制扁担挑飞款款两只花篮,几十组队伍,上百名舞者,数千年烟云迷狂于太昊陵前。舞者全是女人,全是年长的女人。这是否藕断丝连着远古的祈祝?听一听舞者的歌声就会明白:“担着经挑进了陵院,敬父母敬人祖又敬上天。篮中这莲花开了十朵,一朵它胜似一朵鲜。一朵莲花开得红,后人就得敬祖宗。不敬祖宗千刀剐,不敬父母响雷轰十朵莲花开得盛,人祖爷来捉妖精。天兵天将数不清,保着人世过营生。你我来到这太昊陵,姐妹们相聚多高兴。不是那人祖显了灵,姐妹们哪成相聚成!”



“担经挑”—— 太昊陵庙会独有的祭祀巫舞。图源网络


喧闹声渐渐远去,一轮新月升起,乡民家铺着麦草的地铺上躺、坐着或老或少的妇女,这时,总有一个年长的女人在唱歌,那远古,那苍茫,那晕眩,一会儿就淹没了眼前的一切。


浚县山古庙会


浚县是古代商业最早发达的地区之一。“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从《诗经》里浩荡而出的《卫风》告诉我们,至少在两千五百年前这里就有了纺织品交易市场。子贡是孔子的高足,他的家就在浚县,至今在县城南街上还保存有子贡的故里。

浚县是礼乐繁盛之地,上世纪50年代前,在这个不大的县城里光青石牌坊就有100多座。



浚县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文治阁屹立在县城中心,是浚县古老文明的标志。图源网络


浮丘山在县城之南,大伾山在县城之东。大伾山上有天宁寺、兴国寺、禹王庙、万仙阁、吕祖祠,有被称作华北第一佛像的镇河将军,所谓“八丈佛爷七丈楼”,即是指此。浮丘山上有碧霞宫、罗祖殿、包公殿、财神殿、千佛洞,有专司送子的泰山老奶碧霞元君。有神有佛有庙有寺,这具备了庙会的第一个基础。有粮有钱有繁华的商业,又具备了第二个基础。一条卫河穿城而过,汤汤活水带来了舟输漕运之便。所以,有唐以降千多年来,浚县山庙会愈办愈大,愈办愈旺,到今天已成为历时月余、地跨数省的盛大庙会了。

浚县一年有三会。从大年初一到二月初二,这叫正月会。五月二十五碧霞元君过生日,叫五月会。七月二十至八月初一,叫八月会。三会中以正月会为最大最盛最热闹。会俗,是月有三大高潮。一是新年第一天。人们串了亲戚拜完年,就拿着早已备好的礼品来浮丘山上给老奶奶过年。礼有数种,必备有二。一是枣馍,用白面蒸成塔状,上插红枣;二是煮鸡蛋,蛋圆能转,谐来年运转,万事称心意。有谣曰:上山转,百病散。老奶奶,显灵验。这算是庙会的序曲、小高潮,因为正月会的本质还没有完全显现。到了正月初九的天爷生日和正月十六的元宵灯节,浚县庙会的面貌才得以真正展露。



浚县庙会上的舞狮子,吸引了众多百姓驻足观看。图源网络


浚县庙会的最大特点是社火!

社火各地有,唯有浚县盛。最多的一年,竟有150多家社火班子。说它村村有社火真是一点儿也不夸张!为了这一场表演,所有的社火班子都会在头天晚上开进县城,土地庙烧香,火神庙上供,长跪高吟,然后便是丰盛的晚宴和一夜无眠的兴奋。次日7时,社火队高擎起如林的彩旗,擂动着惊魂的战鼓,燃起炸不完的长鞭,吹响在古代战争戏中才能见到的长长的尖子号,滔滔地拥向山顶的会场,齐聚于神圣的庙前。百多场社火班子,常常到太阳西斜还进行不完。《辞源》对社火的解释是:“节日迎神赛会所扮演的杂戏、杂耍。”浚县的社火有杂戏,有杂耍:踩高跷、扭秧歌、舞狮子、跑旱船、骑竹马、玩龙灯、抬老四、打花棍、二鬼打架、走阁背阁、大头和尚戏柳翠、张公背张婆还有相当数量既非杂戏也非杂耍的武术表演,这是其庙会的一大特色。我多次走进浚县,走进沸腾的表演现场,枪、刀、剑、戟、棍、叉、锏、鞭或单打独斗,或众人混战,原始粗砺的兵器肆意搅动着眼前的风月,威猛的杀声和血腥的撞击陡唤起沉睡的激情,一下子给庙会的热闹欢快带来了野性的搏杀之感。



浚县庙会上的社火杂戏——“背阁走阁”。图源网络


浚县是著名的古黄河渡口黎阳津的所在地,历代在此津驻扎军队,曹孟德父子多有诗作。隋末农民义军的根据地瓦岗寨也在距离浚县的不远处。秦琼、罗成、徐茂功,一个个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隋朝设在此地的官仓叫黎阳仓,屯积着军队充足的粮草。李密率瓦岗寨义军与隋军大战,夺取了黎阳粮仓,一位名叫杨玘的大将被派守此地。面对战死的年轻兄弟,杨玘和他的义军将士无以为祭,便挖起地上的黄泥捏造些泥人泥马,作为死者上路的陪侍。岁月更替,腐朽的腐朽了,神奇的却更加神奇。杨玘屯兵的地方如今成了杨玘屯,生生不息着金的稻谷和银的棉朵。而那些泥人泥马也没有远去,变成了一个个生动古朴的泥玩儿,牵挂着万千百姓的日子,当地唤它叫泥咕咕。全村700多户人家竟有600多户从事此项制作,真正是浚县泥咕咕的集中生产地。



踩高跷是浚县庙会中常见的杂耍表演。图源网络


浚县的泥咕咕不像淮阳的泥泥狗。泥泥狗必做形和性的夸张,泥咕咕相对要典雅许多。它力求美观和朴拙。所画多用原色,少有兼色。黑、棕做底,上绘红、黄、蓝、绿、白,颜色因是鸡蛋青调成,涂上后明光发亮,很为抢眼。泥咕咕也能吹响,尖尖的声音像孩子哭。一个会期下来,每个孩子都会得到几个,于是便鼓起腮帮子,恨不得把两眼吹花。当地风俗,年轻的媳妇和年长的老妪赶会必买泥咕咕,回去分送给见到的每一个孩子。“给个泥猴子,明年生儿子;给个咕咕鸡儿,生子又生孙儿。”孩子们接在手里,便会扯腔扯调地喊起这地老天荒的歌谣。民间崇尚童贞,相信童言的灵验。泥咕咕于是产销两旺,离杨玘将军的本意越来越远了。



浚县泥咕咕历史久远,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造型古朴典雅。图源网络


庙会多卖玩具,这是庙会的共有特点。但浚县山庙会的玩具也和别处不同:绝多兵器。木片刀,彩杆枪,白蜡棍,多楞锏,金粉铜锤,再就是军鼓、腰鼓、尖子号一街两行都在卖,男女老少都在买,一个会下来,哪个摊位都会有不薄的收入。有一首民谣专说此地的匠作特点,八项内容中竟有半数和武风有关:“南毛村的枪刀剑戟(木玩具),杨玘屯的咕咕叽叽(泥咕咕),张宋庄的笸箩簸箕(条编),寺下头的高高低低(秤),二郎庙的震天动地(鞭炮),东宋庄的面南登基(织布),南胡庄的风声如雷(风箱),李新寨的哐哐叽叽(铜器)。”



庙会多卖玩具,这是庙会的共有特点。图源网络


民众中蕴含着民族的历史,乡俗中呈现出乡土的性格。绵延于远古的尚武精神,护佑和欢乐着代代的子孙。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角场营(县内一村庄)都练武功,抗日战争时期,浚县的日本鬼子一次都没敢去过。

走进激荡的浚县庙会,我不禁产生这样的感慨:

浚县人会享受,一个正月会把好吃好乐的年节延长成一个多月。浚县人会经营,把一个多月的庙会变成了不动镰刀的丰收麦季。晋、冀、鲁、豫、皖、鄂,前来朝拜的万千香客和舟载车运的行商大贾把他们的香火钱、地皮钱,还有吃喝拉撒睡等等的繁杂事务,一古脑儿全都交给了浚县。浚县人不仅自己找乐,还邀请千井百里的朋友们同乐,在找乐、同乐的同时,平增了半年的收入。有一首盼年的儿歌这样唱:“想新年,盼新年,新年来了真喜欢。还能吃,还能玩,还能得几个压岁钱。”

这是浚县人的智慧。



家人在男婴脸上画上妆容,社火队演员怀抱着他,为他赐福,祈愿他日后成为一个男子汉。摄影/牛国政


宝丰马街书会


马街位于宝丰县南十五里的应河西岸,茅房瓦舍,村街曲折,一棵棵高大的杨树、榆树结满了鹊巢鸦窝,绕村环侍着青青的麦田,蜿蜿蜒蜒的应河水从西北方清澈走来,似乎就为了某一件大事,留下轻轻的一弯和一座矮矮的小桥,踅转身静静地淌向东南。就这么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小村,竟然爆发着惊人的能量:

能让千百年来全国各地的艺人在每年的正月十三不辞辛苦地赶来,于寒风刺骨的麦田里激情献艺!



每年的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数千名说书艺人背鼓携琴云集于马街说书亮艺。摄影/杨建群


这是一个景观!新年的炮声尚未消歇,那些瞽了眼的、跛了腿的携琴负鼓的艺人们,就在绳子般的乡间小道上相挽相牵了,从远离马街的涓涓细流到渐近马街的奔腾激射再到齐汇马街的波澜壮阔,这就是每年的正月十三了!正月十三的马街书会由此而成!据说青海省有一位老艺人,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师傅前来会书,师徒们提前20天就要上路,一路上走着唱着计算着,就是风天雪地也要赶在正月十二晚上来到马街。

湖北的一位老艺人,从刚刚换牙的9岁幼童时就来赶会,年年不断,白发苍苍到八十,见证了马街书会70多年的风风雨雨。清同治二年(1863),主持者想统计参会的艺人,就在火神庙前放一只斗,规定进香的艺人每人只奉一文钱。会后一数,斗里的钱是两吊七,也就是说,那年到会的艺人有2700人之众!



来自各地的艺人,以天为幕,以地为台,说、拉、弹、唱,以艺会友。图源网络


马街书会原是个火神庙会,祭的是远古的祝融,祭日为正月初七,这在全国都一样。为什么正月十三才唱大戏?由此就有了诸多的解释。旧时许多村有火神庙,马街位于应河中游,是方圆几十里火神庙的总庙。诸庙要酬火神,就到总庙“写”戏。初一、十五都是酬神的日子,会首们十三来“写”,是为了抢到好戏,这是一说。还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应国的贤达张舒。张舒在朝为官,因耿介获罪罢官归田,与火神庙道士豫丰结为挚友,携琴放歌于应水河畔,广收徒弟,远结艺士。张舒死于正月十三,葬于火神庙侧应河东岸。为祭慰先生英灵,徒弟们就在这天张琴击鼓,尽情演唱,让师傅检验并提升自己的技艺。另外,还有“致歉说”、“禳灾说”、“会艺说”、“皇恩说”等等十余种。但不管哪种说法,俱有神奇所在。据传苏东坡曾来马街听书,并留下赞词一首:“马村信士诚且齐,古庙一座应水立,火神护佑民安泰,三星会艺世间奇。”但据马街村广严寺及火神庙碑刻记载,马街书会兴起于元代延祐年间(1314—1320),距今已近700年历史。



艺人们以艺自显,老百姓以艺娱乐。图源网络


马街是艺人的家。吃、住,马街人全管。过年的白馍,煨好的大肉,买来的清酒和自酿的浑酒。艺人们也不白吃,必唱上大半个通宵。十二亮书。设好摊子,艺人们便调琴击鼓展示风采。十三写戏。这关乎着艺人的收入和声誉,没有谁会吝啬自己的绝技,全都是“看家”本事,“拿手”段子!都知道,想征服挑剔的各村会首并不容易,年年听书,谁没有精到的鉴赏能力?会首们也有压力,既要出手迅疾抢到好书,又不能看走眼买了不值。双方价格一旦谈定,艺人们的家什就被收去。价钱高、唱得好的自然被评为当年的“书状元”,这可是民间艺人们最高的荣誉!当然也有聘不走的,不要紧,专有人帮你推介。实在不能聘掉,村中也会积一个“份子”,让回家的艺人不至于短了路费。



马街书会不仅是艺人们经济交流的平台,更是他们切磋技艺的场所。摄影/孙爱国


书会吸引着方圆百里的群众,十三那天,潮水般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涌来,骤然变窄的路毫不犹豫地把人们甩向麦田。正月的土地硬硬地冻着,愣是被众人的热情踏成了稀泥。1981年,因说《岳飞传》、《杨家将》走红千家万户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来到马街,激情表演了《岳飞传》。之后又5次前来,还捐款建起了兰芳书楼。1995年,82岁的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来到现场,即兴表演了《重整河山待后生》。姜昆、唐杰忠也来了,风靡了应河两岸上百万痴情的观众。

也有外国人前来,2006年正月,在马街说书研究会会长张满堂家,我见到了德国姑娘苏珊(Sandia Schulz)。翻译告诉我,她是从老师书桌上巴掌大的一片介绍中知道马街书会的。我用英语问了她些问题。她说她来了三天,我问她能“看”懂马街书会吗?她点点头回答说,马街书会的主要内容是孝道。所有说书的人都在宣扬孝,宣扬孝顺老人的美德。苏珊真看懂了,她说得一点儿也不错。在书会上几十个剧种的演唱中,《拉荆笆》、《墙头记》、《仨女婿拜寿》是频率最高的剧目……



参加马街书会的小艺人。图源网络


张会长娶的是本村的姑娘,我们在座时他的岳母也在。坐在灿烂的阳光下,70多岁的老人不时地指挥着女儿和外孙女收拾着被电视台的摄像们弄乱的院落。苏珊对此很感慨。她说,在德国,老人们都住在公寓,专有人照顾,儿女们很少去看望。我问她常去看望父母吗?她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她说中国人尊重老人。儿女的孝心不仅慰藉父母的心理,也让老人们感到了尊严!

马街书会是千百年来艺人们的演艺盛会,也是千百年来老百姓的精神盛会。艺人们以艺自显,老百姓以艺娱乐,在自显与娱乐的互动中完成了人与人心灵的交流和代与代精神的传递。这就是民间的力量!偏僻的小村马街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惊人能量,是因为它暗合了千百万百姓的潜意识选择!忠孝节义,惩恶扬善,这不就是民间恒久的追求吗?

时代在变,庙会也在变。传统意义的娱神、祀神的庙会功能渐渐地从娱神向娱人的方向转化。今天的百姓赶会多是为了经济的收益和心神的娱乐,求神拜佛的心愿淡化了许多。庙会狂欢的强烈释放带来了个体的内心安宁和整体的社会稳定,也给当地的文化注入了活力。



精彩纷呈的庙会。图源网络


喜欢icemessenger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