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万象小说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从“用中”到“中庸” by 笔言飞

送交者: PRChina[★★声望品衔9★★] 于 2020-01-27 18:11 已读 982 次  

PRChina的个人频道

+关注
预警:内容极枯燥,且多为老生常谈,加些一孔之见。
大多数中国字都包含有多种意思,“中”也不例外,相信大多数人看到“中”字的第一反应就是“中间”的意思,看到某人说自己“守中”,第一反应都是这个人是不做出头鸟,两不得罪的折衷主义者,中间派、骑墙派、人云亦云、毫无原则等等;再或者,会想到“中庸”,当然,同样还是在这层意义上理解。
不讳言,古人说“中”,在某些方面也确实有这一层意思。但在古籍中出现的,更多的是标准、原则的意思。“中”或者说“用中”的思想早在孔子之前就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是孔子首创,经由儒家弟子,尤其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子思充分发挥而成,在根据前人“用中”的思想基础上加以完善,演变出来的一种建立在儒家人性论上的道德论、政治观,一种思想方法。

“制百姓于刑之中”,“明于刑之中”,“罔非在中。”“咸庶中正。”这几句都出自《尚书·吕刑》,这里面出现的“中”都是指刑书所制定的标准,指执行刑罚时要合理,不枉不纵。这是古人在“用中”上的一个缩影。这里的“中”是原则,是标准的意思,这里的标准就是刑书,也就是法律。如果没有这个标准在,那“过”、“不及”、“偏”、“倚”又怎么判断?更何谈“折中”?

因为“中”的这层符合标准的意思,古人有的时候直接就以“中”做标准用,如“立中制节”,这里“中”、“节”是同义,都是标准法度的意思;另外还有一个字也跟“中”同义,如以“士也罔极”谴责人无原则,反复无常。郑《笺》曰:“极,中也”,这里的“极”同样是标准的意思,【按:郑《笺》是郑玄作《毛诗笺》的简称,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训诂学专著之一,经常与《毛传》并举,同是研究《诗经》重要的参考书籍。文中我没用“注”字而用“曰”,是出自尊重郑玄之意,他作《毛诗笺》毕,谦敬不敢言注,但云表明古人之意或断以己意,使可识别,故曰笺。行文至此,不胜感慨,以郑玄之通博,尚如此自谦,我辈何敢妄言立于巨人之肩上?不过拾人牙慧,仰巨人之鼻息罢了】这个“极”字不是只在《诗经》里与“中”同义;“皇极”出自《尚书》,“皇”者,君也、美也、大也,“极”者中也。“皇极”通常训为“大中”,也就是大原则、大标准的意思,(这个注解在很多书里都可以找到,《说文》、《汉书·五行传》、《正义》、《白虎通》,《洪范五行传》等等)专习《尚书》、被誉为“往往发明先儒之所未及”的南宋学者蔡沈(也称蔡沉,“沈”通“沉”,字仲默,号九峰)的《书集传》云:建,立也。极,犹北极之极。至极之义,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说明不论政治、道德行为都必须符合“皇极”的法则,否则即为“偏”、“陂”,而反对“偏”、“陂”也必须在标准、原则之下,而非只凭自我喜好,乱扣帽子,强入人罪。

而儒家的“中庸”学说正是保留了前人这种“用中”的思想之余更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加上儒家“以仁为里,以礼为表”的伦理道德观来具体化“中”的标准。认为“中庸”是一种极其难能可贵的品质。“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儒家赋予“中庸”的标准具体表现在“中道”、“中时”、“中说”、“中事”等各个方面。

“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这里的中道自然不能解为道路的中间,而是合乎于道,恰当、适宜、符合的意思;“大匠不为拙工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为了更好的解释“中道”,孟子还举例说明了“中道”就是要象工匠做工要中于绳墨,射手调弓要合于彀率一样,符合“道”的要求。“中道”是中于道、合于道的意思,而非中间道路。“中道”是就“过与不及”这一前提而言的,儒家认为“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从容中道”者方为圣人。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这里的“中事”、“中说”的“中”也跟“中道”的“中”一样,同样是合宜,合乎标准的意思。“中事”、“中说”也即合理之事,合宜之说。

儒家的“中”是以“礼”为标准的,“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比中而行。曷谓中?曰:礼义是也。”“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以上就可以看出儒家的“中”就是要求人们符合“礼”的道德准则,即“中于礼”。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对“中庸说”的一个补充,以之将“中”与人固有的内心状态联系起来。用这个“中”来指含而未发的喜怒哀乐之情,要说明的是“中”要求的道德标准,是根源于人内心的“善端”也就是“良知良能”、本心”。

儒家就是用这个“中”字把“内外之道”揉和起来的,把内在的主观的状态跟行为上的“中节”融为一体,内心的“中”是作为行为上的“中节”的前提,而行为上的“中节”则为内心的“中”外化的具体表现。同时这个“中”又把人道与天道揉合在了一起,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将受之于天的“良知良能”、“至善”作为内在存之于心。

(未完,到底续不续就要看情况了)

从“用中”到“中庸”(续):
《中庸》就是在内外天人之间的关系上反复的阐明“中庸”,比如“忠恕”,“忠”为存养省察内心,“恕”为外在行为的标准,认为“忠恕违道不远”;而如何达到这个标准呢?《中庸》认为首重“慎独”,内心达到“诚”,才能做到含而未发的“中”的修养。在这个基础上方能做到“微之显”渐渐影响到日常行动中的“中节”;以“仁、智、勇”这三种最基础的道德特质来进行社会道德伦常活动。也就是“三达德”行“五达道”;还用了被儒家用到烂大街的“射”来做比喻“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能不能射中,看似是客观的结果,但其根本却在于自己内心是否达到了“中”的水平。内心之“中”的功夫不够,发而为外部行动,不是“偏”,就是“倚”。所以射不中,不能怨天尤人,只应该“反求诸己”。“诚于中,形于外,”“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中庸》所谓的“合内外之道”,“致中和”就是说由内心的“中”影响到外在的社会行为的“中节”并形成圆满统一,因此使得万物各得其所。此方为“中”之大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完整地表述了作为伦理道德观的儒家“中庸”说。
话接文初,因为儒家是反对走极端的,“中庸”的中确实也有部分“中间”的意思,毕竟“中”从来都处于两极之间,如“执两用中”、舍过与不及而取其中、“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等等,这些都是在两个极端间寻求适中的度。
“中庸”之所以正确却不是因为在两极的中间,而是出自于合乎内外“中”、“节”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却不是取两者的正中,中间也不能就代表正确,因此,儒家还重视“权”,以“权”作为“中”的辅助、补充。“权”在古文中的本意是秤锤,秤锤会根据要称的物品不同质量来移动以保持平衡,称量出物品的重量,故而秤锤所在的位置应当是恰当的位置。“权”也不是儒家发明的,《吕刑》:“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这个很容易理解了,就是根据案情实际情况来灵活的判刑。儒家也继承了这个“权”的作用,如孟子对子莫死板的“执中无权”不满;又称赞孔子“圣之时者”,“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说孔子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行止,“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这也称为“中时”、“中权”。而“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又限制了“中时”、“中权”所体现出来的灵活性,不能违背道德规范的基本准则。
简单一点说,“中庸”其实就是以个人“至诚”的本心跟外在合乎“礼”的社会行为的一种统一,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之下做出最恰当的表达和实现。也就是所谓的“合内外之道”,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致中和”。 6park.com
其实“中庸”只是一种平常的道理,但“中庸”绝不是平庸,而是在普通中见高明。坚持“中庸”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比之不知所谓的信口开河、哗众取宠要难的多,“天下有中,敢直其身”,需要的是胆量勇气;“中立不倚”更是难得的节操。“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立不倚”就是说只要确立信念,就永不偏离,无论治世乱世,君子都要坚守信念,保持节操,如“至死不变”。“匹夫不可夺志”、“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6park.com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方法,但不是儒家独有,其实道、墨、法、名、纵横各家也都有类似的说法。只是我背不下来,又懒的去翻书,各位看书的时候只要注意一二,自然就能发觉了。 6park.com
“中庸”是一种正确的、有坚持但不失灵活,与时俱进的一种思想方法。 6park.com
很多人都拼了老命的来驳斥“中庸”,其实他们不自知的是,他们很多时候都是以真正的“中庸”来驳他自以为的“中庸”。“中庸”其实已经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思想里了,不管你看不看儒家经典,甚至认不认字都不例外。当然,这种标准很模糊,大多数人都会这么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要想把这个标准清晰化、具体化,那就“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正文完)
喜欢PRChina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PRChina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