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笔迹解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今后应该如何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

送交者: 韩进[☆★★声望品衔11★★☆] 于 2022-03-26 23:52 已读 39550 次  

韩进的个人频道

+关注

今后应该如何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


中国笔迹学泰斗  世界笔迹学第一人  韩进


 



 


在笔迹学野生野长的时候,大多数人不理睬它,社会对它的态度基本上是信不信由你。当笔迹学渐成气候的时候,不管是出于什么动机,反正总有些人会忽然热心起来。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十几年前,约二十多年的时间内,据说出现了几百次对笔迹学的检测,无一例外地没效果,没价值,于是“笔迹学是伪科学”就俨然成了铁案。在中国,有什么疑问都到百度去搜索,在世界各国,有什么疑问都到维基百科去搜索,维基百科在世界上的地位就相当于中国的百度。搜索维基百科,“笔迹学”条目下不论怎么变化,永远会警醒你:笔迹学没有依据,主流学界认为它是伪科学。所以,笔迹学在世界上可谓是臭名昭著,谁自称是笔迹学家,就等于公开声称自己就是个骗子。直到今天,不懂英文的我,连一篇反对这种结论的文章也找不到,仿佛世界各国的笔迹学家全体也都低头认怂,彻底放弃了上诉的权利。


与此相对应的是,被互联网隔绝起来的中国笔迹学,蓬勃发展,迅速崛起,成熟完善,公然宣称自己是百分之百的科学,可以全面系统深刻地揭示书写者的内心世界。


世界各国学界主流对笔迹学形成了是伪科学的定论,但检测的范围并没有囊括具有悠久书法历史且当时正在强势兴起的中国笔迹学,不仅没有邀请过中国的笔迹学专家参加,而且始终连提及的文章我也没有见到过;好像中国人压根儿都不算人。


中国笔迹学视各国的笔迹学为幼儿园水平、小学生水平,指的是特征法,即以静态形状特征为主要分析对象的分析方法。这是比较客观、静态、孤立的分析方法,建立在视笔迹为图像的基础上。


中国笔迹学界认为许多外国笔迹学专家是在玩尿泥,指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使用的自由联想、象征主义等带有神秘色彩的解密方式或者可称之为隐喻或寓言的解释。这种分析笔迹的方法类似于捉鬼、屠龙,不着边际,神秘,玄虚。


中国笔迹学使用的是新方法,对特征法的态度是承认它是笔迹学的基础,入门时必须学习点儿特征法,但若说这就是科学,那许多人可要嗤之以鼻。


中国笔迹学代表的是世界笔迹学的最高水平。


不让中国的笔迹学专家参加检测,应该是中国专家根本不怕这种检测,当时的中国专家都是在街头摆摊儿历练出来的,根本不怕这一套。


不让中国的笔迹学专家参加检测,可以说明这些检测的人根本没有从学术的角度上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的立意,他们针对的只是他们要检测的那些人。


 


如何评价世界各国此前对笔迹学的检测呢?


以我看到的这些文章为依据,据称是“控制良好的实证研究”,压倒性的结果是笔迹分析技术尚未证明具有可接受的有效性在科学控制的测试中,没有一个笔迹学流派比其它流派做得更好;他们失败归因于笔迹书写者。甚至,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笔迹学家能够比未经训练的业余爱好者从相同的材料中做出可靠的猜测有表现出更好的表现。在绝大多数研究中,两组均未超过机会预期。笔迹学家的表现并不比机会模型好得多。


总之是一塌糊涂。


难怪他们作出笔迹学是伪科学的结论。


什么是“机会预期”,什么是“机会模型”?我是才疏学浅,到网络上搜索,也查不到能理解的解释。联系上下文,猜测近似于掷硬币、抓阄儿的瞎蒙,可是,各国笔迹学专家总不至于全都是智力低下的笨伯,连未经训练的业余爱好者也不如啊?


没看到一份严肃的检测报告,也没看到一份对笔迹学肯定的检测结论。


我隐隐约约感到,这些检测,恐怕没有一次是严谨的、合乎科学规则的。


人的内心世界既内容丰富错综复杂又变化多端,它的每一个点,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因此事先不统一认识取得怎么样检测才科学的共识,很难获得正确的结论。


结论应该是:以前的检测,是由一群不懂笔迹学的人对一些相当不成熟的笔迹学专家进行的不科学的测试;这些测试的价值,除了提醒人们以更严谨的科学态度从事这项事业之外,完全没有学术价值,也几乎没有真正的学术意义。


 


今日审视以前的这些检测,应该得到的教训是:


1、笔迹学是根据笔迹推测人格素质的科学,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理应检测的是根据笔迹推测人格素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像那些以推断性别准确率不够高而否定笔迹学的检测,是检测者的耻辱而不是笔迹学的耻辱。


2、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就是检测笔迹学专家分析笔迹的能力,应该由专家本人确定检测的范围、对笔迹材料的要求、前提条件,检测方式和方法的科学性要获得双方的一致认可,检测方的职责是坚守检测方法和过程的科学性原则,堵死各种作弊的可能。


3、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对笔迹学的理性认知,即理论;要求做到理论自洽。一方面是推测人格素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对笔迹材料的要求和选择,也可以分为带有丰富信息的、带有部分信息(主要是年龄性别)的和不带有任何信息的。完全不带任何信息的,只标注年龄性别信息的,带有简历类型资料信息的,三大类,接受检测的专家可以自己选择一种,也可以三种类型的笔迹材料都检测看综合效果。


5、检测推测人格素质能力时,测试题目要照顾到专家所属学术流派的特殊性。


更详细的理由我放在本文后面再说,因为这些内容对大多数人已经无关紧要。


 


笔迹学具有特殊性,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前所未有。如何检测,需要研究,商讨。


我相信那些被检测的专家没有料到对方怎样检测,也不知道该怎样辩白,只是肯定他们在检测后心里都非常憋屈,不服。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我相信必有一些主持检测的人不怀好意,但也更愿意相信许多人是不懂得应该怎样检测笔迹学,我更愿意相信,所有这些参加检测的人,检测者和被检测者,没有一个人能给出笔迹和笔迹学准确的定义,没有一个人能准确地表述分析笔迹的方法和分析过程。


检测笔迹学的水平高低,当然要以最高水准为标准。谁的水平最高呢?笔迹学专家几乎都是吹牛大王,不会有公认的最高水准代表者。我判断世界各国笔迹学的最高水准,是以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的、对焦点人物的分析结论为依据。我说的小学生水平,是指这些人。如果说这些人就是国际大师,那么在中国找到同样级别或层次的专家,肯定数以百计甚至更多。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汉字笔迹和英文拼音笔迹分析的难度不同,分析汉字更容易写出内容全面丰富的结论。把两种专家硬放在一起比较结论的文字内容,可能不太妥当。


 


总的来说,这些检测对于不成熟的笔迹学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使全社会向笔迹学提出了科学性的严正要求,这是好的方面。但检测的结果只是给笔迹学扣上了一顶伪科学的帽子,打击了正在成长中的笔迹学,产生了不良的后果。让一种不可靠的伪科学参与企业用人咨询,影响个人的职业与前途,产生了道德和法律方面的隐忧,致使各国笔迹学步入冰天雪地的环境,这是坏的方面。


 


查证或追究这几百次检测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现在已经没有必要。在中国笔迹学宣告已经成熟的情况下,重新检测完全是必要的,而纠缠过去显然价值不大。现在的问题,是重新检测笔迹学的时候,应该怎样检测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于笔迹材料自身所带有的信息问题。


有的笔迹学专家要求笔迹材料带有自我简介,这样就使检测方断定笔迹学专家不会分析笔迹,只是根据笔迹材料所携带的信息进行推测。


其实,仔细分析,这里面大有文章。


完全不带任何信息,由检测方随意指定抄写内容,这是可以杜绝这种猜疑的检测方法。但是,这可能会限制笔迹学专家的能力发挥。


指定抄写内容,再注明年龄性别信息,若是笔迹书写者包括古代人,应注明每个人大致生活的国度和年代;这样可以作为标准的笔迹材料。


使用带有丰富信息的笔迹材料,关键在于看笔迹分析内容产生了哪些新的有价值的或可靠信息。刑侦司法中也努力搜集更丰富的信息,这是破案所必须的,只要破了案就好。如果利用笔迹侦破谁是罪犯、鉴定罪犯的思想改造好了没有、谁是恐怖分子、谁是间谍……这种性质的分析笔迹,必须具有若干其它信息做佐证,否则只能确定一些嫌疑人。


全面、系统、深刻地透视书写者的内心世界,平常情况下结论可以写三五万字,若是没有任何信息,只有笔迹,则结论可能只有一万字,并且结论难免有模糊、抽象的弊病。


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可以按所带信息的种类和信息多少分类,检测的标准应该是笔迹学专家能够推测出多少有价值的结论。


依据确定的信息继续推测,这是分析笔迹时很正常的现象。比如对本·拉登的笔迹,因为已知身份,笔迹学专家就可以确定他是恐怖分子之中的思想家;如果单凭笔迹,要确定他是恐怖分子难度很大,因为他的笔迹与上大街乱砍行人的恐怖分子可以说是截然相反。认为根据笔迹材料之外的信息推测就说明笔迹学是伪科学,这样的人本身就没有资格检测笔迹学。


 


首先,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要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理性认知,即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是测评技术,就是实践水平,推测能力,以白纸黑字的结论为准。检测时对不同的流派要分开,试题有不同。


笔迹学自称是科学,讲不出一套合乎逻辑能自洽的理论,是说不过去的。笔迹学家说不清理论,即使结论准确也不能定性为科学,因为这或许是特异功能。科学一定意味着理性认知的基本成熟和完善。


比如对特征法流派,理性认知方面可以重在考察他们推理过程中的逻辑推导过程。拿出几个静态的笔迹特征图像,要求专家解释心理含义以及为什么这样解释。笔迹学的知识系统是散状的,每个专家泄露一点儿自己的技术秘密不算什么大事儿。技术科学不科学,展示出分析过程就一目了然了。对触觉法,可以要求他们写出对每一份笔迹的触觉感受。对模仿书写分析法,可以要求他们说明具体操作过程中模仿哪一部分时产生了什么样的直觉。


特别是对每个专家最引以自豪的精彩结论,是如何产生的,要求作出说明和解释,这是最重要的依据。外人可能不懂,但至少能感觉到言之有理。


对于可能发生的意见分歧,要经过讨论进行解决。比如说一个人细心,对方可能会反驳说“有时候也粗心”,说一个人性格果断,他会反驳说“有时候也会犹豫不决”。对于这样的意见分歧,笔迹分析结论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既明确地表达出专家的观点,又能避免检测者认为是专家的结论“不可证伪”。用中国笔迹学界的话来说,就是如何消除结论是“两头堵”的嫌疑。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由检测方确定正确而准确的表述方式。既这样,又那样,若不能作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划分,这种结论就应该划零分。


人的内心世界究竟有多复杂?即使著名的心理学家也不敢说能写出一份准确描述自己人格素质、内心世界内在构成和运行机制的报告!我们能做的,只是在心理学现有的分类模式基础上进行观照、比较。我们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能够对内心世界做何种程度的剖析也在不断深化。如果在检测笔迹学科学性的时候,没有这种思想做指导,只凭不知笔迹学为何物的外行人主观妄断判决笔迹分析结论的对错,就可能很不靠谱!


人性的复杂,描述内心世界的困难,使理解笔迹分析结论时很容易出现歧义。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既要事先有尽量详细的预见,同时还要有事后出现歧义时的应对补救措施。


不同的专家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检测人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检测的结果既要体现每个人的不同看法,也要体现集体的或团体最后协商的结论。每个人的观点、意见和能力水平,都要与集体的看法(结论)有所区分。最后形成的结论报告宁可保留分歧而诉诸于公论,不宜强作定案。


 


看那些检测笔迹学的文章,有的津津乐道地讲述怎样伪装笔迹捉弄笔迹学家。那些专家以静态形状特征为依据,被捉弄了也有苦说不出。


中国笔迹学专家提出笔迹的本质是书写动作习惯,分析笔迹就是分析书写动作习惯,这种观点一经提出,伪装笔迹就失去了理由,送交专家的笔迹材料必须保持正常的书写动作习惯,伪装的笔迹都属于不合格之列,故意伪装更要承担全部结论不准确的责任。


 


看现在流传下来的检测报告或文章介绍,令人很是不爽。我的感觉是,没有一份报告或文章是严肃的,而浅薄者自以为是的腔调倒是随处可见。


严肃的测试报告应该是这样的:参与测试者每个人都有权利以自己的方式表明观点或态度;但是各家各派应该把有关文章集中在一起。每一方都可以不断修改自己的报告,直到彼此都不愿意再改下去为止。这样每个人都可以竭尽所能为自己辩护。我们要相信真理越辩越明,给各方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一方面,笔迹学专家可能不愿意把自己的核心技术秘密随便公布出去;一方面,众多的笔迹学专家同台献技,又是彰显个人的最佳机会。检测笔迹学科学性的平台,应该让专家通过公开技术秘密而获得应有的荣誉。既要参加检测又不想拿出真本事的专家,没有理由得到


他们想得到的东西,或许他们本来就不应该参加检测。




 


《模仿书写——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和《笔迹学理论》写完之后,我还在思考修改补充的问题。前几天《对笔迹学不是伪科学的再思考》这篇文章写完之后,又去维基百科查阅资料,发现“笔迹学”栏目有所更新,发现了十几篇关于笔迹学是伪科学的文章线索。于是又翻译、阅读,忙了一整天,于是产生了专题论述检测笔迹学科学性的动机,并且准备把这篇文章补充到书里去。


 


在这里,我必须说明,目前我所处的形势是这样的:


单就笔迹学而言,中国与世界各国是冰雪两重天,先进与落后,差距极大,在中国笔迹学专家眼里,各国的水平就是幼儿园、小学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要彼此交流沟通难度很大,主要原因是各国笔迹学专家根本不敢与中国专家展开讨论或切磋技艺。其次,中国专家与各国专家交流,面临着分析方法的隔阂,中国专家看各国的分析,能明白,好理解,但各国专家对中国专家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可能是一头雾水。各国专家可能觉得中国笔迹学专家太狂妄,认为瞧不起他们是“歧视”,至今没有一个外国笔迹学专家与我联系,只有一些人在脸书上零星的交流。就全社会而言,各国视笔迹学为伪科学是主流态度,对说大话的中国笔迹学专家可能是连听都不想听。


中国笔迹学界不知道各国笔迹学是什么样的水平,什么样的状态。人们凭常情常理推测,总以为各国笔迹学和中国差不多,即使水平不及中国,也不至于差得太远。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许多外国的笔迹学同仁还在“玩尿泥”。


 


基本状态就是,目前从技术可以证明笔迹学是科学的人,在中国很多;按以前各国检测的标准,中国至少可以推出几百人。在世界各国也有一些,我从他们的分析结论能看出他们有真水平,但可能他们的技术不稳定,可能仅仅能作出局部的结论,不能像中国专家那样普遍地写出综合性的分析报告。能从理论是说明笔迹学是科学的人很少,能系统地说明笔迹学是科学的人大概只有我一个,并且,对于触觉法的解释,我仍然不敢说是权威的,只能说这是我个人的理解,这方面的权威解释一定要等待徐庆元来做。目前我挑起证明笔迹学是科学的重担,责无旁贷。但是,我所面临的困难是,我不懂英文,没有懂英文的人协助,交流沟通只能通过网上的翻译软件。各国的笔迹学专家同我有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的巨大差距,各界人士有视笔迹学为伪科学的误解,造成了我孤零零孑然一身得不到回应的状态。我说,我写,俨然是只得到一片空谷般的回音。





当我们执著地用自然科学的检测标准来检测笔迹学的时候,我们就坚持要求笔迹分析结论给出一份清晰、准确的答案。而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如此复杂,试想我们该如何检测人性?


我们可以设想从不同的角度检测人性。


我们可以设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道德阀门。


我们可以设想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境里会有不同的变化。


我们可以设想每个人都有思想感情的发展趋势。


我们可以设想青年男女择偶标准的变化可能:与刘二恋爱八年迟疑彷徨,遇见张三马上非你不嫁,换成李四变成嫁给你宁可死,换成王五提出条件彩礼一百万,听说赵六的爹是乡长便上赶着追棒打也不退……人皆如此,你仅凭笔迹断定一个人的择偶标准,实践检验出错的可能性有多大?


……


我们可以设想文化知识、阅历、交友、婚姻……种种因素导致一个人的心性变化,简直是无穷无尽……


当我们把笔迹学当算命先生对待的时候,一切都会变得很简单。你能断定此人某年某月会与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婚,将来生几个孩子,说得准,你就是神仙,你就是科学;说不准,你就是狗屁!


然后,归结到对笔迹学的检测上来,仅仅根据一份没有附加信息的笔迹,仅仅可以产生的结论就是:你喜欢什么样的人,实际上你适合什么样的人,你会不会一见钟情,你对爱情婚姻的态度和观念,你是偏重于感情还是金钱,你会怎样处理夫妻关系中出现的矛盾……


如果我们只因为笔迹学专家交出的分析结论,不像算命先生那样明确具体,不像2+3=5那样准确无疑,就宣称它是伪科学,是不是太简单粗暴了?如果一定要语言很精确的结论,是不是一定要精确限定情境?


笔迹自身是很抽象的,赋予它精确的含义必须先确切地限定情境;不理解这一点就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不合己意就粗暴地断定它是伪科学,我以为这样做是有些野蛮了。


 


如何检测笔迹学的科学性,是个复杂的问题,还需要大家讨论。我写这篇文章,希望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〇二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喜欢韩进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韩进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