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夕死可矣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道家的自我抬举和儒家的基本态度-----东海客厅论儒道

送交者: 余东海[♂★★义勇兵★★♂] 于 2021-12-08 5:16 已读 29645 次  

余东海的个人频道

+关注
道家的自我抬举和儒家的基本态度-----东海客厅论儒道

余东海

《列子·黄帝》中记载了几个神通故事,其中一个是石壁中人。大意如下:

 

赵襄子在山中狩猎,见一人从石壁中出来,随烟烬而上下。赵问:“你怎么会处于石壁当中呢?你怎么能入于火中呢?”那个人反问:“什么叫石,什么叫火?”石壁中人为什么能穿石入火呢?子夏引孔子的话说:“和者大同于物,物无得伤阂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文侯问子夏:“孔子为什么不游金石、蹈水火呢?”子夏回答说:“夫子,能之而能不为者也!”

 

《列子·黄帝》是道家书籍,其中故事大多是寓言,具有非真实性。关于孔子师徒的对话就是伪造瞎编的。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孔子大圣人,当然有神通,但不是游金石、蹈水火的神通。认为孔子是“会而不用”,会游金石、蹈水火之类神通而不使用,那是道家混扯。孔子的神通,非彼辈所能知,更非彼辈所能。

 

礼文厅友言:“诸子百家都喜欢拿孔子说事,列子也不列外。这也是列子编的一则寓言。道家喜欢语怪语神甚至于以为造神,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不许可,说得越光怪陆离越是偏离儒家。”此言甚是。

 

以寓言的方式伪造故事、贬低儒家和自我抬举,是道家的习惯性动作。说孔子问道于老子,应该是道家的自我抬举。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典故,《史记》有载,《礼记曾子问》中孔子凡三称“吾闻诸老聃曰”。关此,历代儒者考证甚夥,或谓汉儒辑礼记时增入,或谓此老聃非老子。吾以为,孔子闻礼、问礼于老聃应可信。至于此老聃是否老子,姑存疑。

 

然闻理与闻道、问礼与问道有别。要说是问道,也是问先王之治道,即古代之礼乐。老子作为周藏史,孔子向他请教周礼或古礼,就像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一样。凭儒经中孔子对道家人物的批评可知,孔子无论怎样尊重老子,不会认同其道。

 

黄老一词,也是道家妄攀。吾《中国故事》一书“黄帝事迹”中评论如下:

 

黄老并称,将黄帝划为道家,显然不符。黄帝的政治思想和行为,显然与老子和道家大不同。五帝政治思想必有其连贯性,同为中道无疑。黄帝作为五帝之首,必能“允执厥中”。《易经》将黄帝尧舜并称:“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系辞下》)可见黄帝与尧舜一样,乾坤双取,阴阳并重,其无为政治是儒式无为,是建立在大有为、无不为基础上的无为。《韩诗外传》明言:“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黄帝大道大仁,大异于老子“绝仁弃义”的主张和“大道废有仁义”的认识。《白虎通》明确指出黄帝所得所行就是中和之道:“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长存,故称黄帝也。”

 

道家思想存在很多偏差。例如,宽容是好的,但宽容有度,不能过度,不能宽容罪恶、血海深仇和君父之仇。否则,所谓的宽容就变质了,恶化了。老子讲“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就很容易变成宽容无度。 对此,孔子有针锋相对的批评。《论语宪问篇》记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儒家坚持仁本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于各种学说和观点,无可无不可,该反对则反对,该批判则批判,该认同则认同。例如对待恩仇,儒家坚持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坚决反对以怨报德。但对道家的以德报怨,也不完全否定,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至亲,可以以德报怨;外人小怨,也不妨以德报怨。但于君父之仇,则报复到底,死而后已,绝不允许以德报怨。 儒家无可无不可,但可不可,有标准在,五伦五常,书理易理,春秋大义,非常严肃而严格。可以随心所欲,不许越礼逾矩,外有礼法之矩,内有天理之矩。某些道家人物也好讲无可无不可,是缺乏基本原则和立场,或者立场可以变来变去。 例如君父之仇,道家无可无不可,就是可报可不报,不报也有很好的借口,以德报怨嘛,报什么仇。某些道家和杂家人物往往没个准,靠不住,不适合为政乃至不适合社会生活,根本因在此。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这亦不为儒家所肯。道家局限于坤道,即地道臣道妻道,故主柔弱。儒家大乾元,主阳刚,在此基础上强调阴阳统一,刚柔相济,刚强柔弱,皆道之用。故该柔弱时柔弱,柔弱胜刚强;该刚强时刚强,刚强胜柔弱。《易经系辞下》说:“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道家最大的优点是有得乎道,尊道重德。缺德也不少,最大的缺点有三:轻蔑仁义,轻蔑知识,轻蔑语言文字。殊不知,仁义是人道之本,道德之源,而正知正见和语言文字都是道德之用,是上达天道之阶梯。故东海早就指出,道家将体用分裂,以致大道小用,乃至执性废修。属于偏激的智慧,非人间正道也。

 

道可道非常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两句名言就是将道体与知识和语言割裂开来的妄言,不知误了多少学者,导致他们无知无识而狂妄自大。正确的说法是,有德者必有其言,五伦五典五常道仁义中庸之道,就是历代圣王圣人道出来的。

 

没有老庄,天下无所伤;没有仁义,万古如长夜。对于老庄和道家,儒生不妨有所尊重,但切忌儒道同重,孔老并尊,忌称《老子》《庄子》为经,更不必为道家各种显而易见的思想缺陷曲辞狡辩。否则,无异于对孔孟、圣经和儒学的贬低。

 

关于儒道两家,东海客厅有过讨论,摘录如下。 山海厅友言:“孔子开启平民教育。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把孔子的思想给分裂了,分成了儒门四科。其中文学科演化成了儒家,政事科演化成了道家、法家、兵家,言语科演化成了名家和纵横家。德行科是百家共同遵守的基本价值原则”云。 东海曰:都是外行话,纯属想当然。凡是儒家,必然四科并重;只有儒家,才能德行中正。道家、法家、兵家、名家和纵横家,有正有邪,皆发源于儒,但割裂大道,各成门户。吾儒颇重兵家,略尊道家,轻蔑纵横,憎恶法家,都是经典和历史之事实。

 

说吾儒略尊道家,主要指孔子。儒经中孔子对道家人物的言论态度,或尊其人,但不重其道,如对荷蓧丈人,长沮桀溺;甚至对其人都谈不上尊重,如对原壤。孟子就更无尊重之意了,如对陈仲子。欲洁其身而乱大伦;鸟兽不可与同群;老而不死是为贼;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诸如此类批评,显而易见都是针对道家之道的。

 

一介厅友言:“我理解儒家刚而能柔,道家柔而能刚。”

 

东海曰:此言不错。然复须知,儒家是以乾为主而能刚,道家是以坤为主而能刚。都能刚,但性质大不同,儒家是乾坤并重,刚柔相济;道家则不明乾道,唯知坤道。坤至柔而动也刚。这是坤动之刚,与乾之阳刚性质不同。

 

礼文厅友言:“儒家道家一体两面。一种是天道阳刚的一面,上天有好生之德,生生不息,知不可为而为之;一种是取天道阴柔的一面,顺应天命,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云。

 

此言不无道理,又有失准确。盖儒家乾健,可以覆盖道家,代表太极;道家坤柔,不能覆盖儒家,代表天道。儒家文化,乾阳挂帅而阴阳刚柔合一,为君为臣,为父为子,无所不可,无不可以各尽其道。道家则是阴性文化,局限性性很大,只能尽臣道妻道。若欲凌驾儒家之上,试图主导家国天下,就是僭越,大不祥也,难免大误,误己误儒误家国乃至误天下。

 

李建春厅友说:“儒家恐怕只有中国人能理解,道家的解决思路却是世界性的,尽管明知是不可实现的,纯粹知识分子的思想。这是很奇怪的现象。或许问题在于圆融与偏至的区别。”

 

东海曰:儒学是普适性最高的人学,普适于全人类,儒家的解决思路也是最世界性的。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段中,确实是中国人最能理解儒学,中国人与儒学最相应。其次,儒学太圆融了,对信奉者的德智要求较高。在德智达到一定高度之前,人类对偏至的学说更感兴趣。《中庸》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有道家人物将儒佛道三家要义概括为三个词:自强、自然、自证。这个概括没错,但认为道家最高就错了。于人道而言,自然有两种,一种是习性自然,从心所欲必逾矩,轻则非礼,重则非法;一种是本性自然,从心所欲不逾矩;欲获得本性自然,必须克己复礼,自强不息,自证本性。人之本性,即天命之性,天地之性。乾健是天性第一性征。君子之自强不息,正是天性彰明的表现。

 

儒家对道家说,你有的我也有,唯独没有你的缺点,你能的我全能,只是不能如你那样,或以德报怨,或与禽兽同群,或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或不尚贤,或以百姓为刍狗,或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绝巧弃利。你的这类说法我都不认同。但我知道你有你的好,故应该维护你的言论信仰自由并予你和佛教以特别的贵宾式尊重。

待之以未来中华辅统,最是合乎天理人道,也合乎道家根本利益。

 

不仅于道家,儒家于佛道西学,都是超越。高于她们而超越之。西学蔽于人道而不知天,儒家立足于人道而上达天道,通天彻人,天人双彻,故能超越;佛道蔽于坤静而不知乾健,儒家允执乾元而乾坤并建,故能超越。儒家是真正的圆教,上下内外一体贯通,非佛道所能及也。

 

吾少时,先酷嗜道家,后耽恋佛学,差点出家。后来成为小诗人小商人,在出入儒佛道的同时,又恋上自由主义,为了民主自由,持续喝茶多年,未入马帮监狱,实属侥天之幸。最后皈儒,是因为对佛道两家和西学西制之优点和不足认识深刻,对儒家之中正坚信不疑,是历尽苦难艰险而作出的终极选择。于佛道西,知其优点故有尊亲,引以为辅;知其不足故有异议,不容混杂。

 

佛道两家有得乎道,故优于其它无道之学;然得之不全,远逊于儒学,于人道利弊双存。儒者对于佛道,有两大忌:一忌混同,只知三家之同,不知三家之异,一味强同横通,沦为杂家而不自知;二忌过严,只见其异,不见其同,视为仇寇,防如大敌。两种态度,皆非所宜。

 

注意,孔子批道家,宋儒辟佛道,皆有其必要。而今亦不妨有所批评,然必须明白,吾民吾国之最大患,不在佛道而在蚂。前者狐狸耳,后者豺狼也。

2021-12-7余东海集于邕城青秀山下独乐斋

首发于大同思想网http://www.datongsixiang.com/

 

附《列子黄帝》:赵襄子率徒十万狩于中山,藉燔林,扇赫百里。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襄子怪而留之。徐而察之:形色七窃,人也;气息音声,人也。问:“奚道而处石?奚道而入火?”其人曰:“奚物而谓石?奚物而谓火?”襄子曰:“而向之所出者,石也;而向之所涉者,火也。”其人曰:“不知也。”魏文侯闻之,问子夏曰:“彼何人哉?”子夏曰:“以商所闻夫子之言,和者大同于物,物无得伤阂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文侯曰:“吾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刳心去智,商未之能。虽然,试语之有暇矣。”文侯曰:“夫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夫子能之而能不为者也。”文侯大说。

 

 


贴主:余东海于2021_12_08 18:15:36编辑
喜欢余东海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余东海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不敢苟同你对道家的看法 - greatfool (7264 bytes) 02/18/22
不敢苟同你对道家的看法 - greatfool (7264 bytes) 02/18/22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