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笔会文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金秋文聊】镜子和窗子

送交者: kudoof[☆★★不详★★☆] 于 2021-10-17 12:02 已读 7590 次  

kudoof的个人频道

+关注
我经常看到对读书有一个“镜子和窗子”的比喻。

读一个故事,如果读者从故事里看到的是自己的文化,自己所关心的事情,以及自己非常喜欢或反感的事情,那么可以说,这个故事其实发挥了镜子的效果:它反射了读者自己的所思所想。

同样读一个故事,如果读者沉浸到作者的思路里,从作者的逻辑,情感去体会,那么可以说,这个故事发挥了一个窗户的作用:它让你将别人的眼睛当作一个窗子,来看这个世界。

高尔基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其实,高尔基也是在说同一件事:通过读书,他拥有了自己的窗子和镜子。中国文化里类似的意思其实也有很多,比如读书要透过纸背,求甚解等等,也是类似的意思。

我仍然用美国中学里如何讲述《1984》这本书来做例子。

如果带着镜子的眼光去看去讲这本书,就会看到书里描述的是一个有所夸张的斯大林式的思想控制,极权统治,压抑自由等等。身处自由主义思想“笼罩”下的学生和老师,通常会以这点来引用此书,以反对一切对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压制,甚至以此书中的夸张描写部分来说明那就是苏联当时的事实。更常见的一种说法就是,书中的事情,是“别人“国家的事情,绝不会在我们的自由社会中发生,“我们”只要批评”他们“就好了。

这种读书思路可以说是一种镜子,读者从中看到的仍然只是自己已有的想法,读书的结果只是加强了自己的信念。

如果把这本书当作一个窗户,那么读者就需要去更多的思考体会作者的经历,身处的时代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西班牙内战,二战后的经济崩溃等等)。尤其是当作者将“未来世界”描绘成3个巨大的极权主义国家时,那么作者想表述的另一层意思也就明晰了。那就是作者认为,无论你是欧陆国(苏联)式的思想压迫,东亚国(日本)式的等级制度,还是大洋国(英美)的法西斯式民主,都是可以形成极权暴政的。无论制度如何,权力掌控者总有办法建立极权暴政。(这里顺便说一句,极权主义这个词在奥威尔之前的时代,是专指从意大利和民主魏玛中诞生的法西斯思想的,并不像后来被阿伦特哈耶克坡普等人为了美化自身和攻奸苏联,修改成了好像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会形成极权)。所以,在后来面对读者的询问时,如奥威尔自己所说,他想表达其实就是一个想法:我们真正的敌人就在我们自己之内。不要让它(极权暴政)发生。它(发生与否)全依赖于你(的选择)。

这种读书思路就是一种“窗户”,它不仅让人看到了作者的所思所想,也体会到作者的真正意图。体会到这一层,如果我们再把自己的思想代入,那么我们又可以像“镜子”一样,从作者的思考反过来再映照我们自己的思想。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文章,会不自主的产生喜欢,或者厌恶的感觉。这都是正常反应,我们的价值观必然导致我们会有偏向或者说偏见。然而我觉得我们不能就满足于简单”镜子“式的思考,因为这样,我们其实并没有从读书中得到什么收获,而只是加强了自己的固有观念。如果我们敞开胸怀,把书当作看一扇推开的窗户,那么我们的视野就会更宽广,思考也会更深一步,帮我们认识作者,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反过来,我们也会给自己一个从另外角度映照,认清自己的机会。

当然,有人说我们要防止被错误的故事洗脑,还是删了吧。我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绝不是说,信书不如无书。差一字就谬之千里。更何况,不接受错误的存在,不分析分辨错误为什么错,我们如何就能确认自己所思所想的正确?

或有人说我们的视野如果太广大,像圣人那样,那岂不是没有对错,还谈什么价值观?那么我以为,读书其实就是锻炼自己的分辨能力,用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自己,来打磨自己的价值观。也许真有人会被打磨成毫无棱角的“球”状物体,连最简单的是非对错都分不清楚。但如果我们相信良知的力量,相信我们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那么我以为这种打磨只会是烈火炼真金,让我们更加纯粹和锋锐。

与笔会朋友共勉?
喜欢kudoof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kudoof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