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手机数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Wintel联盟坎坷的轻薄笔记本之路

送交者: zxdongfs[☆★声望品衔7★☆] 于 2019-12-26 10:06 已读 1480 次  

zxdongfs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一提到轻薄本的起点,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应该都是2008年当年乔布斯从公文袋中抽出MacBook Air的那一刻,当时MBA的轻薄外观给世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为对比机型的SONY VAIO TZ系列在厚度上则要逊色许多。当时Intel的Atom上网本非常火热,这种小于10寸的小巧笔记本迅速侵蚀了低端笔记本市场,严重冲击了低端产品毛利率,由于产品配置高度一致化,导致厂商只能在外观和价格上死拼。而轻薄本除了少数几家的旗舰产品,几乎没有厂商愿意碰这一块。



平价的开端:CULV平台

2008年下半年,Intel推出了CULV平台,旨在改变笔记本产品毛利率下滑的窘境,以低价帮助厂商推出11-13寸的轻薄笔记本,这就是后来超极本的前身。


CULV全称Consumer Ultra-Low Voltage,意为消费者超低电压处理器,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低压U的由来。ULV处理器出现已久,但价格一直高高在上。新的CULV这种超低电压处理器在功耗上仅高出Atom平台几瓦,但是性能却能够强出很多,更加适合11-13寸这种远大于一般上网本尺寸的轻薄笔记本使用,并且采购价格也很低。


2009年3月,Intel发布了最新的ULV处理器,包括入门级单核心Celeron、效能级单核心Core 2 Solo、及效能级双核心Cetnrino 2,价格约落在699~999美元之间,希望能抢救因小笔电热卖而遭挤压的中低阶笔记本市场。



这一时期的轻薄本代表,主要是一些二线品牌的低价走量产品,例如微星X340,东芝T133之类。


混乱的年代:超极本

到了2011年,Intel的CULV平台已经分化为了赛扬、奔腾、酷睿低中高三个系列。在第三代MacBook Air发售半年后,Intel正式推出了超极本,旨在推动笔记本轻薄化。



英特尔计划将超极本在未来2011到2013年实行三步骤,并伴以低电压的Sandy Bridge,Ivy Bridge,和Haswell处理器。


第一阶段 2011年第四季度


超薄:薄于20mm
超轻:轻于1.4 kg
超长待机:至少5~8小时
超主流价格:大约 $1,000 USD
无光盘驱动器
使用SSD作为主要存储介质 使用CULV (17 W TDP)英特尔Sandy Bridge处理器
Core i5-2467M (1.6 GHz)
Core i5-2557M (1.7 GHz)
Core i7-2637M (1.7 GHz)
Core i7-2677M (1.8 GHz)
集成英特尔 HD 3000 图形芯片(12 EUs)


可以看出标准基本上就是对着MacBook Air来定的,但当时SSD高昂的售价使得推行起来很困难,并且由于Sandy Bridge采用32nm制程,在续航上的表现也不是很好。


第二阶段 2012年


更新至CULV 英特尔Ivy Bridge处理器 计划支持:
比Sandy Bridge强大30%的图形处理能力
比Sandy Bridge强大20%的CPU处理能力
支持USB 3.0, PCI Express 3.0 集成英特尔 HD 4000 图形芯片


相比于第一阶段Ivy Bridge的在节能上有着不错的提升,Intel Core i5-3317U大概是当时超极本上最常见的处理器。但是ULV处理器性能实在是羸弱,更别提当时很多还有许多机型上了2K屏,体验更下了一个台阶。


前两代超极本概念相当模糊,导致整个产品线相当混乱。并且由于功耗问题,实际上续航能够达到标称规格的寥寥无几。所以在这个时期,最强大的轻薄本除了苹果MacBook系列,则是SONY VAIO Z2系列。



VAIO Z2在仅16.65mm厚度的机身下,塞入了标准电压而不是ULV的酷睿i7处理器,内建RAID 0的固态硬盘,定制内存条,定制光纤雷电2外置显卡坞,毫无疑问代表了当时Windows轻薄本的最高水平,时至今日它的外观依然能让我眼前一亮。


第三阶段 2013年


更新至CULV 英特尔Haswell处理器
全新的省电系统:仅有2011年超笔记本电脑的一半功耗
多核心制造工艺(Westmere)
集成英特尔HD 4000-5000图形芯片
机身平均厚度不超过0.9英寸(约合23毫米);
至少拥有6小时的高清视频连续播放能力和9小时的开机续航时间;
待机时间不少于7天;
计算机从睡眠状态下的唤醒时间控制在3秒左右;
必须支持触摸及语音指令操作;
鼓励采用平板+键盘底座的分体式混合设计;
支持Intel WiDi无线高清显示技术;
预装安全软件,支持Intel防盗及身份认证技术。



随着Surface Pro的发布,二合一笔记本开始井喷。2013年10月intel全新诠释了新一代超极本“2合1,”即PC平板二合一。事实上在此之前,也已经有了类似ThinkPad X201T之类的二合一产品,不过普遍体积都很大,偏厚偏重。


二合一超极本笔记本具有两种形态:分体式与混合式。


分体式的典型代表自然就是Surface Pro,可拆卸键盘的设计在拆解键盘后可以拥有非常不错的重量和厚度,缺点是散热很难做,并且当时普遍没有分段铰链,屏幕倾角无法调节。


混合式即键盘不可拆卸,可以通过特定方式变为平板,这一类笔记本又叫做变形本。当然在变形方式上就是各家厂家各显神通的地方了。


第一种为笔电变平板,可以通过特殊设计的铰链可以让屏幕开合角度达到360度,以变成平板形态,典型代表就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YOGA系列。在ThinkPad YOGA产品上,则更进一步,在变为平板模式时键盘键帽会自动下沉,使C面变成一个平面,更符合使用习惯。



不过由于联想申请了这种360度旋转的专利,所以在当时其他厂家通过旋转设计的屏轴变成平板形态,典型的机型为Panasonic ToughBook CF-C2。



还有一些厂家通过在屏幕上设置第二个转轴完成变形,典型机型为Acer R7与SONY VAIO Fit-15A。



第二种为平板变笔电,即默认状态为平板,展开后变为笔电形态。代表机型有SONY VAIO DUO 11和DUO 13系列,MSI的S20滑盖本。


在当时有许多人高呼这就是未来,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变形本成为了超极本最后的回光返照。传统应用下触摸屏的糟糕体验,以及Win8系统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二合一的浪潮很快就褪去了,而随着时间的流逝Surface系列成为了目前唯一一个还在更新的可拆卸二合一电脑产品线。而联想YOGA系列也衍生出了S700与S900两个传统形态笔记本产品,不再只有变形本。


二合一超极本的失败并不是Intel原因,Windows系统本身是二合一产品推广的最大阻碍,作为用过四五款二合一产品的我个人来说,可拆卸二合一产品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其产品特性势必无法单独正常使用,作为工作平台文字输入势必需要实体键盘,而做笔记则需要手写笔。作为纯娱乐平台,UWP应用稀缺,游戏则更不必说,几乎没有针对Windows平台开发的触摸屏游戏。


但作为二合一笔记本的遗产,触摸屏作为高端超极本产品的特性一直继承了下来。


而到了后超极本时代,随着Intel 14nm工艺的采用,笔记本才真正意义上进入了轻薄本时代。2015年新款Dell XPS 13的惊艳登场,将超窄边带入了的人们的眼帘,此后超薄窄边框直到今天也依然是各家厂商追寻的目标。



到了近两年,笔记本市场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经过时间检验的出色轻薄本,例如Dell XPS 13,HP Spectre 13与ThinkPad X1 Carbon等等。他们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初超极本的定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未来已来:Project Athena

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超极本这个名词的意义已经逐渐淡去,因为目前上市面上几乎所有的轻薄本都符合Ultrabook的定义,超极本不再“超极”。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标准,2019年1月8日,Intel在CES展上公布了10代移动酷睿处理器,也同时提出了Project Athena项目。旨在利用5G、AI在内的新一代技术,通过设计规范、用户体验需求、创新探索、生态系统四个方面加速笔记本产品的创新,最终满足极速唤醒、强大性能、快速响应、人工智能、实时在线、全天续航、超薄自适应外形几大目标,推升用户体验。


Intel高级副总裁兼客户端计算事业部总经理Gregory Bryant在会上提到:“我们联合了我在今天的主题演讲中展示的所有合作伙伴,在形态、电池续航能力、连接性、性能等具体目标上进行合作。围绕着这些目标,我们也将开展工程计划、营销计划、验证计划等一系列全面的计划。类似于我们以前为‘超极本’打造的一样。”这标志着Ultrabook的使命正式结束。



2019年5月28日,Intel提出了Project Athena的1.0规范,其中包括: 


即时工作:新一代连接待机和清醒休眠*功能可实现快速:用户只需打开笔记本盖,按下按钮或采用快速识别指纹即可唤醒电脑。
性能和响应能力:系统基于英特尔酷睿i5或i7处理器,采用英特尔动态调谐技术,>8GB DRAM双通道模式和拥有>265GB NVMe SSD的英特尔傲腾混合式固态盘可选方案。
智能性能:包括远程语音服务和支持OpenVINO和WinML等功能。
电池续航时间:包括USB-C型快速充电能力、低功耗组件的集成和优化以及能效的协同工程支持。
连接:与英特尔Wi-Fi 6(Gig+)和可选千兆级LTE的快速持久连接。Thunderbolt 3将连通数十亿台USB-C型设备,即速度领先且应用广泛的通用端口相连接。
外观规格:触控屏、高精度触控板,更时尚,更轻薄及2合1设计,拥有窄边框,可带来更沉浸式体验。


可以看到Project Athena就是Ultrabook二合一项目的延伸,不过与Ultrabook起源于MacBook不同,Project Athena则是近年来Windows笔记本不断进步的结晶。


具体来看,认证的核心在于快。不仅要求开机快,能够迅速唤醒电脑,还要求响应快,连接快。这与其同时发布的Icelake处理器绕不开关系,其全新的Sunny Cove核心和AI加速以及内建的雷电3控制器与CNVio2支持都是实现快的保障。



2019年8月9日,随着10代酷睿的正式上市,Project Athena也确定了其正式标识“英特尔移动超能版笔记本电脑”(Engineered for Mobile Performance)。符合标准的产品就如几年前的Ultrabook一样,会在机身上贴上视觉标识。



世界上第一台贴上这个标识的笔记本就是新款Dell XPS 13二合一笔记本。关于这款产品的评测已经完成了,大概近期就能与大家见面。作为Intel与Dell技术的结晶,这款机型无疑为Project Athena树立了一个标杆。从其他认证产品的结果来看,之前测过的联想YOGA C940也相当不错。不过在二合一这一点上似乎并不是强制要求,因为联想YOGA S740这种传统形态轻薄本同样通过了移动超能笔记本认证,可见1.0规范的指标并不是需要强制遵循的,通过认证的评估方法主要还是在KEY EXPERIENCE INDICATORS,也就是关键体验指标上。


指标主要包含三点:


关键体验指标 1:随时可用


关键体验指标 2:电池供电下始终如一的响应速度


关键体验指标 3:长久电池续航时间,毫无后顾之忧


可以看到对于超极本标准主要在硬件指标不同,雅典娜计划的认证指标主要偏向于实际体验结果,更加的科学,也更难达到。这种由外而内的转变经过多年的努力后势必会拥有一批高品质产品。Intel的目标就是让移动超能笔记本成为出色轻薄本的代名词,形成一个持续进步的高端认证品牌。


总结

从CULV平台到超极本,再到如今的超能移动笔记本,Intel的轻薄本之路说不上顺风顺水。一路磕磕绊绊的走来,但在Intel和众多厂商的努力下,悄然间传统的厚重家用笔记本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如今即使四千块钱的笔记本,都可以说的上轻薄。而在高价位的笔记本,也更向品质化,精致化发展。但现在Intel面临着相比于以往大得多的压力,AMD的强势复苏已经渐渐影响到了移动平台,在明年这个蓝色巨头将会迎来巨大的挑战。

喜欢zxdongfs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