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牛津《亚里士多德的世界》因

送交者: 雨地[♀★★*空谷幽兰*★★♀] 于 2021-08-15 12:22 已读 280 次  

雨地的个人频道

+关注
质料性物体变化着,并且它们的变化是由因引起的。科学家的世界充满了因,并且正如我们所见,科学知识要求具有陈述原因并给出解释的能力。我们应该期待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专题论文到处都是对因的看法和解释;并且期待他的哲学论文中包含某些对因果关系和解释的性质的阐述。这两点都没有让人失望。

亚里士多德对解释进行阐述的精髓是他的“四因”学说。以下是他所作的简要阐述:

一个事物之被称为因,一种方式是它是某物的一个构成成分(比如制作雕塑的铜、高脚酒杯的银等,诸如此类)。其他的方式还有,它是本质的形式和模式,即它是本质的准则、本质的属(比如,八个一组的事物中的2:1或其他常规数字),理由的组成部分。还有,它是变化或其他过程的第一原理的起源(比如,进行思考的人是一个因;孩子的父亲,以及泛言之,正在制造某物的制造者和正在改变某物的改变者是因);还有,它是目标——也就是说,为之而变化的原因(比如散步的健身效果——他为何在散步?——我们会说:“为了健康”;这样说时我们就会认为已陈述了因);还有,那些在其他事物引发一次变化后,处于改变者和目标之间的事物——比如,节食、通便、药物、保健仪器;因为这些都是为了健康这个目标,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有的是仪器,有的则是行动。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人们可用四种不同的方式认定事物为“因”;但他的例证过于简短、难以捉摸。来看一看第一个例子:“制作雕塑的铜。”亚里士多德的意思不大可能是指,铜可解释雕塑或是雕塑的因,因为这样说没有任何意义。他要表示什么意思呢?首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寻求因就是在寻找“因为什么什么”;换言之,就是要问某物为何是这样的。一个“为何?”的问题需要一个“因为”来回答;因此,如果想引证某物的因,应该可以使用句型“X因为Y”。

第二点是,亚里士多德认为“‘因为什么什么’的问题总是以以下方式来探究的:因为什么某物属于另一物?比如因为什么而打雷?因为什么云层里发出声音?这样,即可由某事物追溯到另一事物。还有:因为什么这些事物(即砖头和木料)是一所房屋?”每当我们寻找因时,我们总是会问那又是为什么,某某人(物)为何是如此如此的。换言之,我们试图解释的事实可以用一种简单的主项—谓项句型表达:某某人(物)是如此如此的。我们所问的问题是:某某人(物)为何是如此如此的?答案可以用这样的形式表达:某某人(物)如此如此是因为……(当然,我们不仅能问为何涉水鸟长着有蹼的脚,而且也能问为何存在涉水鸟;并且如果前一个问题问的是“因为什么某物属于另一物?”那么后一问题似乎只关系到一样事物,即涉水鸟。对于这一点的回答,亚里士多德运用的是他把实在分析为物质和形式时所用的方法:要问为何有涉水鸟,就是问为何动物的组织有时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而且那就等于在问“因为什么某物属于另一物?”)

图14 “一个事物之被称为因,一种方式是它是某物的一个构成成分,比如制作雕塑的铜、高脚酒杯的银等,诸如此类。”这是古希腊德尔斐城的一座雕塑:一个凯旋而归的战车驭者。

最后一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因是中间关系词”:要问“某某人(物)”为何“如此如此”,就好像在寻找连接“某某人(物)”与“如此如此”之间的关联;这个关联将构成该问题中两个词语间的中间关系词。“‘某某人(物)’为何是‘如此如此’? ”——“因为某人(物)如此。”更详细地说:“‘某某人(物)’是‘如此如此’的,是因为‘某某人(物)’是‘某人(物)如此’,并且‘某人(物)如此’也是‘如此如此’。”为何奶牛有好几个胃?因为奶牛是反刍动物而且反刍动物有好几个胃。解释实际上不必总是以那种僵硬的方式呈现;但亚里士多德认为总是可以这样呈现,而且这种僵硬的形式最清楚地展示了因果连接关系的本质。

对解释性句子的这种分析使我们能够看出,亚里士多德关于解释的概念是如何与他的逻辑结合起来的,看出作为科学家首要研究目标的因如何在公理化演绎系统里进行表述,该系统呈现的是他最终的成果。而且,我们现在经过了更充分的准备去理解“四因”学说。

亚里士多德所区分的第一种因——“构成某物的成分”,通常被他称为“作为物质的因”,被他的评论者称为“质料因”。“制作雕塑的铜”这个例证可被看做以下表述的省略形式:“雕塑是什么什么样的,是因为雕塑是由铜制作而成并且铜是什么什么样的。”(可用“具有延展性的”、“棕色的”、“重的”、“布满铜绿的”等表述来替换“什么什么样的”。)中间关系词“由铜制作的”表述了雕塑具有(比如说)延展性的原因;因为铜是雕塑的组成原料,所以这里的原因就是质料因。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二种因——“形式和模式”,通常被称做“形式因”。所举的例证又是模糊晦涩的。我们再来看一看下面一段话:“那是什么和那为何是什么这两个问句是一样的。月食是什么?——由于地球的遮挡月亮的光没有了。为何有月食呢?或者:月亮为何出现月食?——因为当地球挡住它时光离开了月亮。”换言之,月亮出现月食是因为月亮由于被遮挡而没有了光线且事物被遮挡而失去了光线就产生食。在这里,中间关系术语“被遮挡而失去了光线”解释了为何发生月食;并且它表述了月食的形式或者说本质——他说明了月食是什么。

现代读者最乐于把因果概念与一物对另一物的作用联系起来——比如与推和拉联系起来;他们也许觉得最熟悉的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三类因,通常被称为“作用力”或“动力因”。至少,亚里士多德对作用力因所作的例证,具有了与我们现在的因果概念相关的特征。因此,所举的例证似乎表明,作用力因与其所作用的对象是明显不同的(父亲不同于儿子,而铜并非不同于雕塑),并且因要在果之前(进行思考的人在他行动之前进行思考,而遮挡并不在月食之前出现)。

不过,亚里士多德并未把作用力因看做与物质和形式因截然不同。而且,他认为作用力因并非总是位于其结果之前——实际上,他把因果的共时性看做很正常的事。对他的例证“孩子的父亲”也许可以更加充分地阐述如下:“孩子是人,因为他有一个人类父亲且具有人类父亲的孩子是人。”在这里表示因的词是“有一个人类父亲”;因并未先于结果:孩子并未首先有一个人类父亲,然后变成一个人。亚里士多德在其他地方给出了几个前因的例子:“为何波斯战争降临到雅典人的头上?雅典人遭受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与埃瑞特里亚城的人一起攻击了萨迪斯人;因为此事引发了这次的变化。”但是这样的例子是不常见的。

亚里士多德把他的第四类因看做“为了什么的原因”和“目标”。这常常被称为“目的因”(finis是表示“目的”或“目标”的拉丁语单词)。就像亚里士多德所给的例证表明的,表达目的因的常用方式是使用连接语“为了”或“为的是”:“他为了健康而在散步。”目的因在很多方面是古怪的:首先,它们很难用“因为什么”来表述——“为了”很难翻译成“因为”。第二,它们似乎只适合少数一些情况,即人类的有意图行为(因为“为了”表示一种意图,且只有人类的行为才具有意图性)。第三,它们似乎发生于结果之后(引发散步的健康是在散步之后获得的)。第四,它们或许并不存在却具有作用力(一个人的健康问题使得他去散步,然而健康从未获得——他也许过于闲游浪荡而不能获得健康,或者他在闲逛过程中惨遭横祸被汽车撞倒了)。

第三、第四点古怪之处最容易解释。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承认,目的因在其作用效果之后发生;并含蓄地承认存在着目的因具有作用力但并不存在的情况——因此,这两点都未曾给他奇怪的印象。第二点古怪之处更为重要。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目的因只适合有意图的行为:相反,目的因发挥作用的基本场所是大自然——在动物和植物世界里。我会在后面的一章里重新谈论这一点。第一点古怪之处需要进行即时的评论。

目的因如何符合亚里士多德对解释性句子的结构所作的描述?他的目的因的一个例证是这样简洁地表述的:“为何存在着房子?——为了保护一个人的财产。”我们可以把这个解释详细地扩展如下:房屋盖顶是因为房屋是财产的遮盖物,且财产的遮盖物是要盖顶的。在这里,“财产的遮盖物”是中间关系词,它表达的是房屋的目的因——它陈述的是拥有一所房屋的目的。但是对亚里士多德例证的注释让我们远离了他的原文,而且很难提供一个类似的注释去说明“为了健康而慢跑的人”。

目的因不符合“‘如此如此’是因为‘某人(物)如此’”这一公式。也许我们应该把标准稍稍放宽些。“为何‘某某人(物)’是‘如此如此’? ——因为‘某人(物)如此’。”在一些情况下,“某人(物)如此”与“某某人(物)”和“如此如此”之间的关系会如前所述:“某某人(物)”是“某人(物)如此”,并且“某人(物)如此”是“如此如此”。在其他情况下,这种关系可能更为复杂。就目的因而言,“某人(物)如此”将会解释为何“某某人(物)”是“如此如此”的,因为“某人(物)如此”既是“某某人(物)”的一个目标又是可以通过“如此如此”获得的事物。“他为何散步?——为了健康。”健康是他的目标;而且健康可以通过散步获得。“为何鸭子的脚有蹼?——为了游泳。”游泳是鸭子的一个目标(换言之,脚蹼有助于鸭子游泳);并且有了脚蹼游泳就容易多了。

亚里士多德对解释的分析不止于对四种因的区分。我会再多提两个要点。“因为事物有很多种方式被认为是因,这样就会出现同一个事物同时有许多因的非偶然情形;比如,雕塑的雕刻艺术和铜块都是雕塑的因(不是为了制作其他事物,而是要做雕塑);但是它们是不同方式上的因:一个是物质意义上的因;另一个是变化缘起的因。”同一事物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因。将“同一事物”进行弱化解释是很有吸引力的:比如,雕塑很重是因为它是由铜制作而成的;雕塑跟真人一样大是因为雕刻家就是这样雕刻的。这两个因不是雕塑同一特征的因,但却是同一雕塑不同特征的因。但是,这并非亚里士多德的意思,相反,他认为雕塑的同一个特征会根据两种不同方式的因果关系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因此他认为打雷“既是因为在火熄灭时必然会发出咝咝声并造成声响,又是——如果真像毕达哥拉斯派所说的那样——为了恐吓、惊吓地狱里的鬼魂”。并且在生物学著作里,他经常探求自然的双重因。

这很令人费解。很显然,如果一个事物解释了另一个事物,那么就没有可能再假设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三个解释该事物的事物;如果一个事物解释了另外一个事物,那么后者就算被解释了——不存在要第三个物项再对之进行解释了。第一个项目和第三个项目是否是不同类型的因,这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比如,如果我们想仅仅从机械的角度来充分解释狗的行为(用一组质料和作用力因),那么我们就会拒绝任何从狗的目标或目的的角度进行的假设性解释——这样的尝试什么也解释不了,因为一切都已经被解释了。

可能亚里士多德的意思与他所说的有些不同:铜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雕塑沉重的一个因;但铜本身不能完全解释雕塑的重量——我们得提到雕刻家,因为他本来完全可以利用铜雕刻出一个很轻的雕塑。那么,关键点就不在于某物既能由一物项完全解释、也可由另一不同的物项完全解释;而是说,对某物的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也许需要提到几种不同的物项。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却不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观点。

最后,说一下偶然性。亚里士多德的一些前辈们将无数的自然现象归因于偶然,亚里士多德对此进行了批评。他本人谈及大自然里的偶然性了吗?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见,他确信大自然中很多事物的发生并非始终如一,而只是通常发生着。如果某事物通常以一种方式发生,那么在极少的情形下必然以另外一种方式发生着。亚里士多德把“意外的”看做通常发生的情况的特例,也即极少发生的事。因此,通常,人的头发会变白。但是,有特例。假设苏格拉底的头发没有变白,那么这是个意外,并且这可能是偶然发生的事情。亚里士多德补充说,这样意外发生的事情超过了科学研究的范围:“没有关于意外的知识,这是明显的;因为所有的知识要么论述永远正确的、要么论述通常是正确的内容。(否则人们如何能以其他方式学习知识或向他人教授知识呢?)”

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在自然中存在意外现象,它们不属于科学知识。亚里士多德有没有由此推断出,这个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确定的、不是所有的事件都由因果关系连接在一起?不,相反,他假设会有自然规律的特例发生是因为构成相关事物的物质的特殊性,这种特征也可从物质特殊性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如果苏格拉底头发没有变白,那不是个没有原因的谜团:那是由苏格拉底头发的特质决定的。意外现象有其原因。亚里士多德不承认自然界之中有无因的事件。但是,他的确承认,不是所有的事件都服从于科学理解;因为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表现出科学所要求的规律性。
喜欢雨地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