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牛津《亚里士多德的世界》变化

送交者: 雨地[♀★★*空谷幽兰*★★♀] 于 2021-08-08 10:41 已读 577 次  

雨地的个人频道

+关注
关于亚里士多德世界里作为主要实在的中等尺寸的质料物体,我们还能再概括地说些什么吗?它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它们在变化。不像柏拉图的形式(Forms)那样永久、同一地存在着,亚里士多德的实在大部分都是短暂的物项,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共有四种变化:一个事物可在本体方面发生变化,可发生质变、量变以及地点方位的变化。在本体方面的变化就是该物的形成和不再存在,或者说是该物的产生和毁灭;这类变化的发生是在一只猫出生和死亡的时候,一座雕塑被竖立和被打碎的时候。质变又叫改变(alteration):当植物在阳光照耀下变绿、在暗处变得苍白时就发生了改变,当蜡烛遇热变软、遇冷变硬时就发生了改变。量变就是增益和缩减;自然界事物就是诞生时开始增长、终结时逐渐萎缩。最后一种变化——地点方位上的变化就是运动。《物理学》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对不同形式的变化进行的一项研究。因为《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科学的哲学背景,并且“自然是运动和变化的一个原则”,因此“事物如果拥有这样一个原则就是具有自然性”。换言之,自然科学的主题就是运动和变化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的先辈们被变化现象困扰着:赫拉克利特认为变化是永恒的、是现实世界最基本的特征;巴门尼德否认事物形成的可能性,因此也就否认有任何变化;柏拉图认为变化着的平常世界不能成为科学知识的主题。在《物理学》第一卷里,亚里士多德认为每次变化都涉及三样事物:变化发生的起始状态、变化朝向的状态以及经历变化的事物。在第五卷里,他又略微地进行了修正:“存在着引发变化的事物和正在发生变化的事物,还有变化发生于其间的事物(时间);除此之外,还有变化发生的起始、终了状态。因为所有变化都是从某物到另一物,还因为变化中的事物与起始状态的事物是不同的,与终了状态的事物也是不同的——比如,原木、热、冷。”当一根原木在壁炉里变热,它就开始从冷的状态发生变化;变化到热的状态;原木本身经历了变化;变化经过了一些时间;存在某个事物——也许是我那点燃的火柴——引发了这种变化。

图13 1561年里昂出版的《物理学》的扉页。“《物理学》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对不同形式的变化进行的一项研究。因为《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科学的哲学背景,并且‘自然是运动和变化的一个原则’。”

在每次变化中都有一个起始状态和一个终了状态,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这两个状态必须是可区分的,否则变化就不会发生。(一个物体可由白变黑,然后又由黑变白。但是如果在某个特定时间内颜色一直相同,那么在那个时间段里颜色就没有发生变化。)同样,在质变、量变和地点方位变化中,很明显要有一个物项历经变化的始末。一方面,“除了变化的事物外没有变化发生”,或者说“所有的变化都是事物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事物”必须持续存在(把我的满杯倒空是一回事,而用另一个空杯子换掉我的满杯则是另一回事)。到现在为止,亚里士多德的分析一直顺利。但是,亚里士多德在分析实在(物质)的变化时似乎有些困难。

很容易想象到的是,产生和毁灭的两个极端就是非存在和存在状态。当苏格拉底降生时,他便由非存在状态变化到存在状态;当他死的时候则发生相反的变化。可是,仔细一想就会觉得这一想象有些荒谬,因为苏格拉底没有历经他的整个出生过程,也没有历经他的整个死亡过程。相反,这两次变化标志着苏格拉底存在的开始和终结。亚里士多德在这一点上的观点是,实在——质料物体——在某种意义上是合成的。比如,房屋是由砖和木材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雕塑是由雕刻成一定形状的大理石或铜构成的;动物是由组织(肉、血液等)按照某些特定原则构成的有机结构。所有实在都由两“部分”构成:材料和结构,亚里士多德习惯性地称之为“物质”和“形式”。物质和形式不是实在的物理组成部分,正如你无法把雕塑分割成两个独立的部分:铜和形状。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把物质看做实在的物理组成部分、把形式看做某种附加的非物理组成部分:一个足球的形状和它的皮革组织一样,都是其物理组成部分。相反,物质和形式都是实在的逻辑组成部分;换言之,在描述某个特定实在是什么时——比如描述一座雕塑是什么或一只章鱼是什么——需要同时提到它的构成材料和结构。

我们现在可以看出,“任何诞生的事物必然总是可分的,部分是这样的、部分是那样的——我指的是部分是物质、部分是形式”。并且:

很显然,……实在是由某种作为基础的主项中诞生的;因为必然会存在某个事物构成实在的基础,诞生物的产生便由该事物而来——比如,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种子那里来的。在一些情况下,所诞生的事物是通过形状的变化而产生的(比如雕塑),在一些情况下通过增益(比如生长的事物)、在一些情况下通过缩减(比如一座赫耳墨斯的大理石雕像)、在一些情况下通过组合(比如一间房屋)……

当一座雕塑诞生或者说被制作出来时,一直存在的物体不是雕塑本身,而是制作雕塑的物质,即铜块或大理石石块。终极状态也不是非存在和存在,而是无定形的和定形的状态。当一个人诞生时,一直存在着的是原料,而不是人;而且这种物质先是非人状态,然后变成人的状态。

对变化性质的这般描述具有的优点是,可以让亚里士多德克服前人关于变化所提出的许多难题。但是这种克服还不能完全令人信服。托马斯·阿奎纳这位对亚里士多德最为赞同的评论家认为,该理论排除了创造的可能性。阿奎纳的上帝凭空创造了世界。一旦世界形成,那么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就是一个实质性的变化。但是这个变化并不是对一堆预先存在的物质强加一个新的形式:没有已存的物质,上帝创造世界时是一边设计结构一边制造了原料。阿奎纳说,如果仅仅对尘世间进行思考,你也许倾向于接受亚里士多德对变化的分析。但如果往天上看看,你就会明白不是所有的变化都符合这样的分析。不管是否同意阿奎纳的神学理论,我们也许都会接受其批评的精髓;因为我们不能仅凭逻辑方面的理由排除创造。不过,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对变化的描述过于狭隘,那么这个理论对他的科学理论来说影响还不算太大;因为该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普通的、尘世的、变化的事物。

严格地说,我迄今所描述的并非亚里士多德对变化本身进行的阐述,而是对变化的前提条件的描述。不管怎样,他在《形而上学》第三卷里提出了“何谓变化?”的问题,并给出一个回答作为对第一卷里相关讨论的补充。他的回答是:“变化是有可能成为某物的潜能的实现。”[这句话常作为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定义而被引用。英语“运动”(motion)通常的意思是“地点的变化”、“移动”。亚里士多德在这里使用的词是kinêsis:尽管该词有时仅限于表示移动,但一般来说它的常用义表示“变化”;在《形而上学》第三卷里,该词使用的就是常用义。]亚里士多德的批评家就曾将该句斥为言辞浮夸的故弄玄虚。对此有必要进行简要的评论。

术语“实现”和“潜能”在亚里士多德的专题论述中形成一个重复的主题。它们被用于区分实际上是某某人(物)的事物和潜在地是某某人(物)的事物;比如,可区分一个正在砖头上抹灰泥的建筑工人和一个休假的建筑工人(一个不在进行建筑操作,但保持有相关技术和能力的工人)。具有一种能力是一回事,运用那种能力则是另一回事;具有潜能是一回事,实现潜能则是另一回事。亚里士多德对实现和潜能之间的区别多次作出断言,有的很敏锐,有的则存在问题。比如,他认为“在所有情况下,实现都在定义上和实在上早于潜能;并且在时间上,实现在某种程度上早于、又在某种程度上迟于潜能”。第一点是正确的;因为,为了定义潜能我们必须详细指出潜能的指向,这样我们就是在陈述“实现”。(要成为一个建筑工就要具有建筑的本领;要成为看得见的事物就要具有被看见的能力。)既然反过来说是不正确的(实现不会以同样的方式预设潜能),实现就在定义上先于与之相关的潜能。可另一方面,实现在时间上早于潜能的说法就不那么令人信服了。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是,在任何潜在的某某人(物)之前必然存在真实的某某人(物)——存在潜在的人(即任何能变成人的原料)之前,就必然已经存在真实的人。因为,他说道:“在所有情况下,真实的某某人(物)是通过真实的某某人(物)的介质作用,才由潜在的某某人(物)变化而形成的——比如,人由人生,音乐爱好者则在其他音乐爱好者的帮助下形成。永远存在引发变化的事物,引发变化的事物本身就是现实存在的某某人(物)。”总的说来,任何变化都需要有一个诱因;并且总的说来,你使某件事物成为某某物是因为你将某个特征传递给了它,而且你只能传递你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因此,如果某人逐渐爱上了音乐,他必定是受某人或某物的影响而爱上音乐的。所以,真实的音乐爱好者必然存在,以便潜在的音乐爱好者能实现其潜能。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很精巧,但不是结论性的。首先,它没有表明现实事物早于潜在事物,只表明了现实事物早于潜能的实现。第二,它依赖的是不可靠的因果原理——比如,原因不必具有、通常也不具有传递性。

“变化是有可能成为某物的潜能的实现。”实现和潜能都指向哪里?答案出现在亚里士多德论证的过程中:是潜能在发生变化。我们因此可以用以下句子来替换亚里士多德那语义模糊的句子:“变化是具有可变性的事物实现其可变性。”既然在我们看来这可以解释某物发生变化的含义,接着就让我们把亚里士多德的抽象名词“变化”和“实现”换成浅显的动词:“当某物拥有一种变化的能力并发挥这种能力时,它就处于变化过程之中。”这样的释义无疑降低了亚里士多德分析的含糊晦涩;但似乎又付出了另一种代价——陈腐乏味。因为这样的分析成了同义反复的重言式。

也许情况不是这样的。亚里士多德也许不想提供一个关于变化的启发性定义,而是想就变化中所涉及的某种实现关系发表特定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某些现实和与之相关的潜能是无法共存的。白色的物体不能再变白了。现实已经是白色的物体不会同时具有变白的潜能。在被刷成白色之前,天花板曾经具有变白的可能,但那时不是白色;现在,粉刷过了,它是白色的,却不再具有变白的潜能了。其他的现实则不同:现实已经是某某人(物)的情形可以与变成某某人(物)的可能性同时存在。当我抽烟斗时,我仍然具有抽烟斗的可能性(否则我就不能继续抽下去)。当一个障碍赛参赛者在赛道上飞奔时,他仍然具有飞奔的可能性(不然他就到达不了终点线)。亚里士多德对变化的“定义”,要点也许在于:变化是第二种意义上的实现。当苏格拉底皮肤被晒成褐色时,他依然有被晒成褐色的可能性(否则晒他的皮肤就不会有进展);风信子在生长时,依然有生长的可能(否则它就会是一株可怜的、矮小的植物)。总的说来,当一个物体在变化时,它依然有变化的可能。

关于变化,亚里士多德还有很多要说。变化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之内,《物理学》提供了许多关于时间、地点和真空之性质的复杂理论。因为空间和时间是无限可分的,亚里士多德就分析无限性这个概念。他还讨论了许多关于运动与时间之间关系的特殊问题,包括简要地分析了芝诺著名的运动悖论。

收录于《物理学》的不同文章都是现存亚里士多德作品中较为成熟的:尽管它们讨论的主题很棘手,尽管许多进行细致讨论的段落难以理解,它们的总体结构和要旨却总是十分清晰。《物理学》是开始阅读亚里士多德的最好切入点之一。
喜欢雨地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