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儒学何以内敛化----东海客厅论理学

送交者: 余东海[♂★★义勇兵★★♂] 于 2021-06-08 19:28 已读 963 次  

余东海的个人频道

+关注
儒学何以内敛化----东海客厅论理学

 

东海随笔《汉唐儒和宋明儒》说:“论内圣功夫,程朱高于陆王。程朱甚正,陆王略偏。”这个观点我持之以久,理由有二。

 

其一、程朱的修养路径与孔子一脉相承。朱陆之争中,朱子以道问学为先,谓“格物穷理乃吾人入圣之阶梯”云,下学上达,固当如是。陆九渊以尊德性为宗,谓“先立乎其大,而后天之所以与我者,不为小者所夺。”虽然不无道理,非常径也,偏离儒家正常的学习修养次第。

 

其二、程朱内圣外王并重,更符合儒家宗旨。陆王于外王方面,学术的深度、关怀的力度都不足。例如,王阳明将致知理解为致良知,压缩了大学八条目中的格致,导致格致精神淡化,儒学内敛化。

 

或说:“儒学的内敛化,不是阳明的问题,而恰恰是程朱的问题。比如朱子大学章句,把明明-德解为明-明德,把亲民解为新民。”

 

答:无论对明明德和亲民作何解释,都不会导致儒学内敛,不影响大学八条目之完整全面故。大学八条目,修身为本,格致诚正齐治平都是修身之法。格致侧重科学实践,诚正侧重道德实践(特指内在功夫),齐治平侧重政治实践。

 

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社会、人类自身都是儒家所格之物,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是所致之知。格物是科学探索,科学是开发智慧,智慧通达道德智到高处就是德。朱熹说:“格物所以明此心”,将科学与道学完全统一起来了。这也是儒家一贯思想,《大学》阐述尤透。

 

王阳明忽略了知识探索、积累和科学实践的重要性,忽略了格物致知对于修身的基础性,将格物致知等同于致良知,将内圣功夫压缩为诚正功夫。故东海说,王阳明导致儒学内敛化。

 

王阳明说:“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传习录》)这是对“致知”一词的扩大化理解。

 

格致然后诚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即“致吾心之良知”的功夫,致知只是其中之一。《大学》八条目进步有序,不能躐等,各有侧重,不能含混,也不能以“致知”囊括“诚意正心”而等同于致良知。

 

王阳明“知行合一论”认为,行既可兼知,知亦可兼行,也是有偏差的。关于知行,王夫之既反对朱子的“先知后行论”,又反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提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之说。他在《尚书引义》卷三中有这样一段话,指出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问题。他说: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将为格物穷理之学,抑必勉勉孜孜,而后择之精、语之详,是知必以行为功也。行于君民、亲友、喜怒、哀乐之间,得而信,失而疑,道乃益明,是行可有知之效也。其力行也,得不以为歆,失不以为恤,志壹动气,惟无审虑却顾,而后德可据,是行不以知为功也。冥心而思,观物而辨,时未至,理未协,情未感,力未赡,俟之他日而行乃为功,是知不得有行之效也。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下学而上达,岂达焉而始学乎?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

 

注意,船山与阳明大处并无大异,论及本体,都认同心物不二、心具众理之理。不过,阳明学确有不足,最大的不足是对“格物致知”的狭隘化、内敛化理解,影响了外王精神的发挥和修养功夫的全面。相对阳明无善无恶论、知行合一论,船山提出了至善无恶论、以行兼知论,理论更为圆融,功夫更为扎实。

 

然复须知,船山对阳明误解甚深,批判过度。例如,斥阳明附会圣说,阳儒阴释,都是误会。斥阳明学为明亡祸根,更是过分。王阳明内圣功夫不如程朱中正,亦不如王夫之扎实,然也不像王夫之批评的那样不堪。

 

或说:“内圣工夫是圣证量,不可以情意计度。”这是杂入了佛教的说法,用来讨论内圣外王问题,不对症也,非正论也。

 

道德言行不二,有其德必有其言,有其德必有其行,仁者必有其智其勇。内圣外王不二,有内圣功夫者,必有相应的外王关怀、追求和实践努力。故一个人内圣工夫的高低圆缺,可以通过其人的思想言行、特别是外王方面的言行来考证。

 

下面澄清两个对理学的误解误批。

 

贺麟认为新理学有支离、拉杂之弊。他说:“讲程朱而不能发展到陆王,必失之支离;讲陆王而不能回复到程朱,必失之狂禅。”此言似是而非。讲程朱只要讲到位,自无支离之弊,何必发展到陆王;讲陆王只要讲到位,自无狂禅之忧,何必回复到程朱。

 

程朱和陆王,入手处和侧重点不同,但大同于孔孟之道,程朱从“道问学”入手,更为正宗。陆王认为程朱学说支离零碎不得要领,是误会。程朱认为陆王学说略嫌简略则是对的,但陆王本身也不至于偏到狂禅的地步。

 

社科院赵法生研究员说:“从天人合一重返天人之际。天人合一是宋明理学,心性本位过于拔高人的地位,心性膨胀导致缺乏对天的敬畏。天人合一与心物合一,还导致主客混同,不利于形成客观的科学思维。”

 

东海曰:天人合一、心性本位并非宋明理学的发明,而是儒家经典的原则义理。心性本位的心性即道心、天性、人之本性。但人之所以为人,还有人心、人性、后天习性在,有习性易恶的特点。儒家对此自有洞见,绝无缺乏敬畏和主客混同之虞。儒家强调的文化教育、道德教化和礼法建设,都是为了对治个体和社会恶习的;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亦有利于科学思维的形成。

 

吴钩说:“程颢、司马光、刘挚、王岩叟、朱熹,这类死板、死硬的道德理想主义者,若他们手握治国大权,必成祸害”云。

 

东海曰:恰恰相反,宋朝最大的悲剧和众多悲剧的根源,正是程朱未得重用,而且多次遭到迫害乃至严厉镇压。一般学者不明理学和宋史真相,攻击程朱,或情有可原,宋史宋学专家而如此不明事理,恶攻圣贤,真令人遗憾。

 

东海当年将元明清定位为偏统,受到吴钩猛烈批判,在新浪微博上讥我为余偏统。但我一直以为此君不无学识,对宋朝颇有研究,将来或有同道之时。待见其人恶攻程朱们,已不可教、不可近矣。2021-6-7

首发于东海儒钟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cgi-bin/home?t=home/index&token=144169979&lang=zh_CN


贴主:余东海于2021_06_08 19:34:40编辑
喜欢余东海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余东海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