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索达吉堪布《能断》:《金刚经》第十七品

送交者: 雨地[♀★★*空谷幽兰*★★♀] 于 2021-01-14 8:38 已读 164 次  

雨地的个人频道

+关注
第十七品究竟无我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整部《金刚经》讲的是如何调伏自心

本经共分三十二品,剩下的内容不算特别多,基本上是讲一些功德,意思比较好懂,跟前面的解释方法几乎相同。故而,过去的一些高僧大德在讲的时候,前面一般是着重分析,后面则讲得不太广。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时,须菩提在佛前陈白:“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觉菩提心,以什么方式来安住所缘?以什么方式来修持六度万行?以什么方式来调伏自心?”

心是万法的根本,佛陀传讲八万四千法门,其关键就是为了调伏自心。当然,调心有不同的层次:世间人与有信仰者相比,有信仰者的心更易调伏;有信仰者与阿罗汉相比,阿罗汉的心更调柔;阿罗汉与菩萨相比,菩萨的心更寂静;菩萨与佛陀相比,佛陀的心最圆满究竟。

总之,发菩提心的究竟目的,就是要调伏自心,即首先怎么样安住?中间怎么样修持?最后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当时,须菩提在佛前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这几个问题,在《金刚经》中非常重要,本经主要讲的就是如何调伏自心,在名言中怎样积累资粮。大家天天讽诵《金刚经》、受持《金刚经》,这只是名言上的调心方法,但从胜义来说,心若达到了寂灭的境界,才是最究竟的调心。

菩提心也分世俗、胜义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佛告诉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觉之心,理应如此观想:我虽然发了菩提心要灭度天下一切众生,但实际上,没有所灭度的众生,也没有能灭度的我。”

前面须菩提已提出问题:发了菩提心的人,应该如何安住、如何修行、如何调伏自心?佛回答说:方法是非常多的,但最究竟、最殊胜的就是发菩提心。

华智仁波切说“有则皆足,无则皆缺”,指的就是菩提心。如果有了菩提心,一切都已经圆满了,不需要再修其他法;但若没有菩提心,什么法也修不成。

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若想真正调伏自己的心,必须生起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什么是世俗菩提心呢?“我应灭度一切众生。”因为轮回中的众生都当过我的父母,他们现在沉溺于轮回苦海中,故应想尽一切办法救度,令其获得佛果的安乐,这种发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它又分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两种,此乃世俗中最好的调心方法。

从胜义来说,“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所灭度与能灭度并非实有,二者都不存在,这即是胜义菩提心。

作为一个修行者,分析万法时,必须分开胜义谛和世俗谛,否则不够究竟。月称论师说过:“因为对诸法有见到真实、虚妄的差别,故有胜义谛、世俗谛之分。”依此二谛的分法,菩提心也分两种:一是胜义菩提心,一是世俗菩提心。

按照次第来讲,首先要了解世俗谛,再进一步了解胜义谛。也就是说,我们先要发起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圆满之时,了知它并非究竟,然后以般若波罗蜜多来摄持发起胜义菩提心。若依靠这种方便方法,自心必定会得以调柔!

一切相都是虚妄的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为什么所灭度与能灭度不存在呢?须菩提,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执著在实相中还有一个相的存在,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了。”

一切相都是虚妄的,并非真实存在。《中论》云:“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假如菩萨执著四相,这种发心不究竟,此菩萨也非真正的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原因是什么呢?须菩提,发菩提心的无上正等觉者并不存在,凡是执著相状的,皆不符合究竟的真如法要。”

佛陀已通达万法的本来实相,在这种智慧面前,一丝一毫的法也不可得。如果实相中确实有法可得,诸佛菩萨应该能看到,但正因为以胜义智慧来抉择时什么也得不到,故而发菩提心的无上正等觉者并不存在,如此,所发的菩提心也无实有,这就叫胜义菩提心。

《楞伽经》也说:“有无不生,是故诸法无有生。”在胜义中,有、无都不存在,诸法均是无生大空性。

连佛也没有得过法

下面,释迦牟尼佛以亲身经历来说明这个问题: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佛以前在燃灯佛面前,有没有得过无上正等正觉的法?”

须菩提回答:“世尊,据我对佛陀深意的理解,您在燃灯佛面前,没有得过任何法。”

佛赞叹道:“一点也不错。须菩提,实相中的确没有法令如来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如是,如是】

这里有两种解释方法:一是佛对须菩提的回答非常满意,用重复的语气表示赞叹。还有一种说法是,须菩提回答时说胜义中佛没有得过法,但间接承认世俗中曾得过法,佛说了两遍“如是”,一遍是肯定对胜义的理解不错,一遍是肯定世俗中承认如幻的存在也非常对。由此可见,佛陀的每一句话都有甚深密意,不像我们凡夫人,所说的话经常没有任何实义。

须菩提回答得非常正确,实相中无有少法可得,假如真正去观察,如来并没有得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贤劫经》中记载,释迦佛因地时在大释迦佛面前供养妙衣,并发愿:“善逝如来汝之身,眷属寿命与刹土,殊胜妙相等功德,唯愿我等成如是。”这完全是从世俗谛来讲的。龙猛菩萨也说:“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但通过胜义理论来衡量,如来并没有所得之法。

万法皆由因缘生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须菩提,如来若依实有之法获得了无上正等觉,燃灯佛则根本不会给我授记:你将来在娑婆世界成佛,号释迦牟尼。”

在九十一劫前,世尊为法云比丘(有经典说是贤慧婆罗门),当时他在燃灯佛前得到无生法忍,并获授记:“你将来于娑婆世界成佛,号释迦牟尼,度化无量众生。”

名言中虽有此事,但若执著胜义中也有所得之法,燃灯佛根本不会如此授记。

为什么呢?如果真有一法是实有存在,其本性应永恒不变,不可能有未来如幻如梦的显现,也不可能有当下的示现。正因为有燃灯佛的授记,恰恰说明万法皆由因缘所生,并非实有。

释迦牟尼佛是这样成佛的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由于不存在获得无上正等觉的实有之法,因此,燃灯佛曾给我授记:你于未来世,定当成佛,名号为释迦牟尼。”

胜义中无一法可得,若真正证悟了这一点,名言中才会获得如幻的授记。

诚如《百业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初见燃灯佛即生起极大欢喜心,见前面的路泥泞不堪,便把头发铺在地上祈求:“如果我能现前菩提果位,广转法轮,愿请佛陀双足从我发上踏过。”果然,佛陀从他的头发上踏过,并授记:“你未来将得解脱,现前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号释迦牟尼佛,成为三界轮回的唯一明灯。”

如来的授记,若在实相中存在,不可能是真实的授记。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也说:在一切所知当中,若有一法是成实的,形形色色的法都不会显现;正因为不是成实的缘故,各种各样的显现才合情合理。犹如镜子里的山河大地,由于不是成实的,才能在小小的镜子中映现出来,同样,万法的本性也是如此。

《金刚经》中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没有,一会儿得授记、一会儿不得授记,好像一句话处处有矛盾。但实际上,只要静下心去体会,就会发现它的境界不可思议,内心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收获。

如今,《金刚经》的讲义非常多,我看过不少,也听过不少录音,有的语句非常优美,听起来也很舒服,但从意义上观察,可能因为没有《金刚经》的传承吧,个别地方讲得不尽如人意。但不管怎么样,诸佛菩萨是通过不同形象来度众生的,究竟上当然没有差别。

这次我传讲《金刚经》,尝试着宣说了一点此经的密意,不敢说是全部,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经文的深入理解。

“如来”是什么意思

前面讲了,释迦牟尼佛若真实存在,就不会得到授记;不真实存在,才得授记。表面上看似乎难以理解,为什么是这样呢?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为什么?所谓如来,即诸法的本义。”

如来,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如”是真如之意,指法界的胜义本性;“来”是已经到达了这种境界。按照藏传佛教的解释,如来就是究竟达到了真如本地。

所谓的真如,《成唯识论》中定义为:“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真如有声闻、菩萨、佛陀之分,唯有佛陀才能彻底通达真如实相。

此处,如来与真如是同一个意思,因为如来并不是有眼有鼻的形象,而是一切诸法的本性,这种实相是真正的如来,所以如来不能得授记。

【诸法如义】

诸法的本来面目即是如此。从空性角度来讲,佛菩萨来人间也好,不来人间也好,法性永远都不会改变。《金刚经》之所以甚深,原因也在这里。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假如有人说:如来已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这种说法不正确。须菩提,在实相中,无有法令佛得到无上正等觉的果位”。

此处与玄奘、义净翻译的略有不同,玄奘译为:“若如是说‘如来、应、正等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知此言为不真实。”义净则是:“若言如来证得无上正等觉者,是为妄语。”藏文中说:“须菩提,若有人说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人已入邪道。”

大家若想研究《金刚经》,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把这几个译本拿来对照,这样才会便于理解。有些不好解释的地方,参考一下其他译本,意思自会一目了然。

尚未通达般若实相的人,在其迷乱根识面前,可以承认如来获得了正等觉果位。不仅凡夫这样承许,佛陀当初也承认自己在菩提树下悟道,并说:“我得甘露无为法,甚深寂静离尘垢,一切众生无能了,是故静处默然住。”

所以,在名言中,佛在众生面前显现为:先发菩提心,中间修六度万行,最后现前法身与色身双运的果位,确实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从胜义角度来讲,这些都是不真实的,都了不可得。

梦里为实,梦外为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不是有,也不是无。”

在世俗名言中,释迦牟尼佛于印度金刚座,摧毁群魔现前菩提,在鹿野苑等处转法轮,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在胜义实相中,一切显现皆不存在。《三摩地王经》说:“比如男子做梦时,梦见一位绝色佳人,他在梦境中贪爱此对境,但醒来后什么都没有了。诸法亦当如是观(胜义中无实,世俗中无虚)。”

一切法的本性无实无虚,但很多人因为没有通达此理,也没有听闻过空性法门,故经常偏堕于一边。有些人认为什么都没有,因果也是空的,连发菩提心都不存在;有些人认为一切都实有,如来是一个万德庄严的大圣者,他是真实存在的。这些都是入邪道者,不能得见如来的本面。

前面讲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也不可思议,这里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实无虚,这些金刚语大家应当记住!

其实,“无实无虚”可以说归纳了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理。我们观察任何一个法时,它在名言中真实无虚,造恶定会招致痛苦,但胜义中是不存在的,这即是万法的真相。

杀人放火是不是佛法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因此,如来在诸佛经中说:轮回、涅槃所摄的一切万法,全部是佛法。”

《文殊经》中,文殊菩萨问舍利子:“什么是最殊胜的佛法?”舍利子答:“诸法无有自性,此乃最殊胜的佛法。”可见,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佛法的范围非常广,能够容纳一切万法。

汉地有个慧忠国师,他在讲《金刚经》时说一切万法都是佛法。有弟子问他:“假如一切都是佛法,那么杀人放火是不是佛法?”国师笑一笑,说道:“杀人放火的本性是空,仍离不开佛法。”

佛法在名言中分为所取之法、所舍之法,杀人放火是所舍之法;从胜义来讲,是无取无舍之法,这是分开二谛而言的。慧忠国师回答时并没有这样分,他主要是站在胜义角度来讲的。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如来所说的一切法并非实有,只是名言中叫做一切法。”

佛陀为断除众生的贪嗔痴,引导他们趋入菩提道,前后共转了三次法轮,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但从实相来说,这些法非一切法,因为能言所言全都不存在,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佛法。

小中可现大,大中可现小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佛问须菩提:“比如人的身体长(zhang)大,是不是实有存在?”

须菩提回答:“世尊,如来虽说人身长大,但其实没有大身就是大身。”

花戒论师说,此处以身体长大为喻,说明一地菩萨到佛陀之间的智慧越来越增上,佛陀的智慧最为圆满。在名言中,虽然身体有大小的差别、智慧有高低的悬殊,但从胜义来讲,这些分别均不成立,不是大身才是大身。

《楞严经》也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从世俗来看,这好像有点矛盾,小不可能大,大不可能小,但从万法无自性的角度却可以成立。譬如,在梦中我的身体非常高大,这种高大并不是真正的高大,因为梦中没有实质的身体。同样,菩萨智慧的增长也不成立,尽管名言中有从一地到十地的真实果位,但胜义中确实没有这些。

《金刚经》中有很多隐藏的比喻,不去观察则根本看不出来。此处大人的身体喻为佛陀的智慧,小孩的身体喻为菩萨的智慧,若想长成大人,必须要从小孩开始。如果没有明白这个比喻,就会觉得一会儿讲佛陀,一会儿讲菩萨,一会儿又讲身体,表面上看来很难懂,但只要用心去体会,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密意。

“无相”才是菩萨的名字

如上所说,就像身体长大一样,菩萨的智慧也越来越大,但实际上,菩萨也是不存在的。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菩萨也是同样。若有菩萨说‘我要灭度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呢?所谓的菩萨,不应执著任何实有之法。因此,诸佛说一切法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通过了义经典可以发现,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大菩萨的境界中,并没有菩萨的执著,也没有救度众生的执著。《六祖坛经》讲:“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无相”才是菩萨的名字。

前面讲诸佛远离一切相,此处说菩萨也远离一切相,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在经中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涅槃经》也说:“一切法悉无有我。”既然没有真实的我,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从何谈起呢?

连“庄严佛土”也不要执著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若认为‘我应当庄严佛土’,则非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庄严佛土,只是名言假立,实相中根本不存在,庄严佛土也是一种执著。”

在名言中,菩萨需要庄严佛土。《现观庄严论》中说:“三清净地(八地至十地)的菩萨,先要庄严、清净自己未来成佛的殊胜刹土。”

例如,《华严经》《大日经》提到了华藏庄严世界海;《密严经》宣说了密严刹土的无尽庄严;《无量寿经》中讲阿弥陀佛依靠不可思议的发心,庄严无边功德的极乐刹土;还有藏传佛教许多大德所现见的香巴拉刹土、铜色吉祥山(莲师刹土)等等。这些刹土在名言中都是存在的。但菩萨如果执著它,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庄严刹土并非实有,只不过是清净心的化现。如《维摩诘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既然名言中存在庄严刹土,仔细观察时又不存在,这二者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表面似乎成相违。”对于胜义谛和世俗谛,在凡夫的眼里看似相违,实则并不相违。名言中可以这样承认,但若认为它实有存在,则不是真实庄严。就好比镜子中显现庄严刹土,若此刹土是实有的,不可能现于镜中,正因为无实之故,万法才可以在镜中显现。

胜义与世俗所摄之法,全部是这样的本性。

我执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倘若菩萨证悟了空性,通达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实义,如来说他是真正的菩萨。”

作为一个学大乘法的人,如果没有通达无我空性,不要说大菩萨,连声闻、缘觉也当不成。因为按照大乘或宁玛巴自宗的观点,小乘圣果至少也要证悟人无我。

龙猛菩萨说:“得无我智者,是则名实观。得无我智者,是人为希有。”得到无我智慧的人,形象上尽管与凡夫一样,但他内心的境界无法言说,十分希有。反之,假如没有证悟无我空性,根本不能称之为“菩萨”或“成就者”。

那什么是“我”呢?《涅槃经》讲:“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也就是说,凡是执著“我”者,即认为“我”是实有、真实、长存、可依赖的,而不是空的,这种我执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因此,大家务必要通达无我空性,否则,不管修什么法,也得不到任何圣果。这里是说若没有通达无我,无法得到菩萨果。但按照其他经典的说法,就连小乘圣果也得不到,如《圆觉经》云:“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

喜欢雨地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