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迟报瞒报,能否真正带来中印和平?
多维网的文章《中印冲突|事后披露死伤人数中国做法值得印度效仿》引起强烈关注,目前居新闻排行榜第2。由于多维网是中共官方控制的海外媒体,显然具备重大参考意义。文章认为:【和平年代,一丝一毫的冲突就可以点燃舆情。战争永远比如空气般存在的和平来得更刺激,更吸引人眼球。中方死亡4人,印度死亡20人,这种对比是绝好的渲染大胜利的素材。中国选择事后披露战况,而非当即为对抗氛围添火,表明中国首先考虑的是大局,并不想刺激印度激化矛盾。中国将中印关系与边界事态以及民意进行了有效的区分,非常清楚中印两个大国保持关系和睦的重要性。保持克制,扑灭任何有可能影响两国关系大局的火苗尤为重要,将边界纠纷放在中印关系的大局框架下考虑比针锋相对引入民意更有意义。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逐年升高,大国的自信稍不加控制就会沦为过了头的民族主义。国家战略决策如果单纯被民意驱使,无疑会走上邪路。当政治抉择不得不考虑民意正确时极容易成为不正确的决定。中国显然不希望将边界走向交付全民舆论公决。选择在事后披露详情,引导舆论往爱国的正能量而非民粹的方向发酵,目前是比较成功的。中国很好掌握了控制事态的尺度和分寸,给印度留足了空间和颜面。这样做当时短时间内会面临巨大压力,压制言论自由、专制、认怂等等指责不会缺席。但长远效应是可观的。印度当时舆情燃烧是由印度独特的国情决定的,事后要为挽回舆论基调付出更大的成本。而中国从一开始就断绝了利用民意这一玩弄政治的操作。中国拥有顶住压力、不为一时一事而动、坚持做好自己分内事情的强大内驱力。这种理性和掌控力是中国释放的宝贵的确定性信号。】虽然这篇文章是为习近平政府的自吹自擂,但可以发现,其中大段文字是在国内方面(后三段),说明这次长时间的迟报,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但是,如果中方只死了4人,在逻辑上构成冲突。因为局部冲突的“胜利”,并不会引发多大的民族主义热情(难道还要“乘胜追击”?)。只有中方人员大量死亡的条件下,才容易引发强烈仇恨的报复情绪,这正是习近平不希望看到的“将边界走向交付全民舆论公决”。而印度人主要还是相信印度及国际媒体,中方在数量上做出一定的多报和少报,对印度人影响显然有限。顺带说一下中方“以一敌十”故事的不靠谱。读者必须知道,以一敌十需要在满足特定的物质条件下,否则就会像马谡的失街亭一样。这些条件如项羽的破釜沉舟、只留三天口粮;或八国联军入京利用武器精良;或利用自然之力,如赤壁火攻、水淹七军等;或断粮草乱军心,如官渡之战;或占据如蜀道一般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等。目前的视频及相关信息看,根本没有这些因素。在疫情、战争及自然灾害等重大问题上应向人民及时准确通报,不得“不报、迟报和瞒报”,应该是对一个现代政府的基本要求。中国非典时期的瞒报,美国川普的散漫,都是近在咫尺的教训。习近平政府的这次处理,违背了通行原则,显然不得人心。多维的这篇辩护文章,也可以看出跟帖评论不佳。从辩护的角度看,去年确实是一个极端特殊的情况。世界最大的国家美国出现了一个奇葩总统,习近平的这次处理是否能产生良好的实用主义效果呢?这可能引起争议。应该看到,中印之间的各种主要冲突因素并未实质化解,中国仍然是印度最大的假想敌。这大致包括:印度仍是民粹主义领袖执政,美国拜登政府仍试图拉拢印度围堵中国,中印长线边境划分的大量问题犹存,因为西藏和巴基斯坦造成的龃龉还在等。中印并未达成重大的和平协议,双方各自表述胜利也显示分歧严重,这次回撤并不能确保将来不再起争端。迟报瞒报不是真正的办法,真实面对中印冲突才是长远之道。不该争的千万不要争,该争的还是要争。要相信中国人民的判断和智慧,去年的特殊情况或许可以谅解,但迟报瞒报以后不可再为。那么,应对中印稳定,中方政府应该怎样做呢?首先,至少十年内中国政府应避免鼓噪民族情绪,这是当今中国面临国际格局所决定的。只有让民心归于淡定,才能面对复杂多压的新形势。习近平执政时间已较长,即使从稳固权力上,从当前情况看也没必要再走左倾回潮之路。其次,在涉印的一带一路拓展中,应考虑印度方面的忧虑和关切。第三,在边界问题上,要舍得付出去认真谈判,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第四,进一步加强和印度经贸合作,无需为印度方面近年对中国的抵制而产生过分的对立情绪。
贴主:吉歌于2021_02_21 22:50:42编辑
已标注为吉歌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贴: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