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特约评论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我在网上做了一下功课,这两位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时候上初二

送交者: 苏荃[♀☆★声望品衔8★☆♀] 于 2025-04-13 13:23 已读 276 次 1赞  

苏荃的个人频道

+关注

回答: 和毛泽东合影的这对金童玉女 真结婚了 现状如何 由 草庐芷甫 于 2025-04-13 11:52

以下转帖自“中石化新闻网”http://www.sinopecnews.com.cn/xnews/content/2024-05/17/content_7095423.html

照片中的男孩叫蒋含宇,女孩叫彭淑清,当年他们都是湖南韶山学校初二年级的学生。两人都出生于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冲。1959年6月26日,毛主席回到韶山,重返故乡。前一天,蒋含宇和彭淑清被老师叫到大队部,告诉他们有位重要的首长要来学校视察,学校决定由他俩给首长系红领巾和献花。

……

著名摄影家侯波按下快门,留下了这个珍贵的瞬间。

照片为媒,有情人永结同心

蒋含宇和彭淑清拿到与毛主席的合影后,郑重地在照片下方写上:“幸福的会见,巨大的鼓舞。”

65年来,他们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这张珍贵的照片。

高考结束后,蒋含宇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彭淑清考上了北京石油学院炼油机械系。老乡的身份、照片的情缘、共同的理想,让两颗在异乡奋斗的心越靠越近。

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两个人相恋了。

1968年,蒋含宇和彭淑清双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辽宁省工作。蒋含宇先在农村劳动锻炼了一段时间,后被调往凌源县教育局任干事;彭淑清被分配到锦西石油五厂,成为一名石油技术工人。

虽然在同一个省,可两个人的工作地点相距200多公里。路途遥远,他们只能靠书信来往,从毕业到结婚,两年半的时间,他们只见过3次面。

1970年5月,湖北省荆门炼油厂筹建,需要从全国各地抽调技术力量。1971年9月,彭淑清不顾自己怀有几个月的身孕,毅然报名,来到会战指挥部16团,也就是后来的荆门炼油厂(现荆门石化)。

当时正处于建厂初期,周围一片荒野,没有厂房、没有宿舍,道路也比较差,住的都是自己搭建的芦席棚。由于路上奔波,孩子提前1个多月早产,出生时不到4斤。厂里考虑到彭淑清的情况,丈夫不在身边,一个人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工作,就劝她回老家休完产假再来。可是她却坚定地说:“我是来参加会战的,不是来搞特殊的。”

1972年4月,蒋含宇从辽宁调到荆门,组织上考虑到他的专业,安排他在教育科工作。当时从全国各地来支援建设的工作人员,都面临着孩子读书难的问题。蒋含宇和同事一起多方调查、组织力量,先后办起了小学、初中、技校和党校。解决了孩子教育问题,才能让工作人员安心工作,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那是一段既艰苦又难忘的峥嵘岁月。面对着艰苦条件,蒋含宇和彭淑清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国家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到哪里。

1980年,江西九江炼油厂(现九江石化)建成后缺少技术力量,上级决定抽调一批技术人员去支援建设。蒋含宇和彭淑清主动报名,再一次投入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中。

随后的岁月里,蒋含宇先后在九江石化总厂担任教育科干事、副科长,教育中心主任,1992年调任九江石化宣传部,几年后当选为九江石化党委委员兼任组织部部长,2000年,被调到江西石油任党委副书记,后退休。彭淑清作为九江石化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多年来潜心钻研,除完成该厂设备设计、改造等大量工作外,还培养了多名技术人才。
喜欢苏荃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