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你知道天安门设计者是谁吗?其实是个18岁孩子,其名十人九不知

送交者: Breezea[★★★声望勋衔13★★★] 于 2025-03-26 9:17 已读 623 次 1赞  

Breezea的个人频道

+关注

1406年(丙戌年,明永乐四年)七月,议迁都北京。闰七月,派大臣宋礼等到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采木备料。以明年五月始建北京宫殿,时有23万工匠、上百万民夫及大量兵士投入建筑工程。城砖来自山东的临清。桐油泡的“金砖”来自苏州。明北京城全部由砖砌而成,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1407年(丁亥年,明永乐五年)五月,始建北京城,将元大都南垣南移800 米,即今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一线。


1417年(丁西年,明永乐十五年)二月,泰宁侯陈珪董建北京,建皇城正门——承天门。四月,北京西宫建成。西宫(今故宫地址),入承天门曰午门,又入奉天门,内奉承殿(今太和殿),入则后殿、凉殿、暖殿及仁寿、景福、仁和、万春、永寿、长春诸宫。又改建皇城于元故宫东,去旧宫一里许。北京营建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


1420年(庚子年,明永乐十八年)十二月,北京城的兴建工程全部完工。



概述:北京城的兴建完全仿照南京城,所以在兴建皇城紫禁城的同时,又利用午门前方的中心御道左右两侧,按“左祖右社”规制建造了太庙和社稷坛两组严格对称的建筑群。同时在紫禁城的南面开辟了一个“T”型宫廷广场。


在明清之际,广场上所有的建筑物,都必须陪衬着一个主体建筑,于是在紫禁城的南面修建了一座大门,因完全仿建于南京的承天门,故亦命名为承天门,后改称天安门,这便是承天门(天安门)兴建的奥秘。


天安门城楼,在广场整体布局上,大有“横空出世”之象,给人以巍巍凛然之势。当时该门只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四面透风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的匾额,承天门寓有“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被视为皇朝承天命和敬天之首地,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1424年(甲辰年,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明仁宗朱高炽在承天门上举行登基大典。


概述:明成祖永乐皇帝在最后一次远征蒙古回朝时,死于途中。使者带着传位的遗诏到达北京后,皇太子朱高炽立刻与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和杨荣商量紧急方案,下令加强京城的治安,并派大太监王贵通到南京任镇守。


九月七日,朱高炽正式登基并颁布了大赦令,定年号为洪熙,改次年为洪熙元年,是为明仁宗。明成祖永乐帝是在南京登基,并下令在北京建紫禁城,后从南京迁都到北京。如今他的儿子接了他的班,当了皇上。并在北京上演一出登基大典。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成祖永乐的儿子朱高炽才是紫禁城真正的主人,从而也成为第一个在承天门上举行登基大典的皇帝。


1436年(丙辰年,明正统元年)十月,太监阮安、工部尚书吴中率军夫数万人修京师九门城楼。


1439年(己未年,明正统四年)四月,修建北京九门城楼竣工,遂改丽正门为正阳门,文明门为崇文门,顺承门为宣武门,齐化门为朝阳门,平则门为阜成门。各门外立牌楼,城四隅立角楼,又深其壕,砌以砖石,并改九门木桥为石桥。也就是说,人们所称谓的天安门南面的前门楼,即正阳门,就是在这一年所建。


1442年(壬戌年,明正统七年)二月,于玉河西堤建会馆房150间,以作各方使臣住留之用。四月,建宗人府、吏部、兵部、户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于承天门前大明门之东,翰林院于长安左门之东。十一月,建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于宣武街西,詹事府于玉河东堤。


1457年(丁丑年,明天顺元年)七月,承天门灾。



1465年(乙西年,明成化元年)三月,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由蒯祥设计、领衔重建了承天门。


概述:重建的承天门,由城台和城楼两个部分组成,通高34.4米,面宽62.77 米,进深27.25米,是北京城里最大、最高的一座门楼。


承天门(天安门)城台设置了五个券门,中间的券门最大,为皇帝出入御用。


城楼作九间开阔、五间进深的形式,源于“九五之尊”,是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皇权的象征。


在这次重建承天门,蒯祥将中国的彩绘运用到极致,并将龙的图案运用到其中。


蒯祥布置在承天门(天安门)上的彩绘,用色浓烈奔放,富丽辉煌,在红色与绿色的糅合之中,形成一个有动感的起伏。在崇高感与吉祥图案的融汇之中,呈现出独具的韵致。天安门城楼里,六十根巨柱林立,井然有序,金砖铺地,一平如砥。梁枋、斗拱、天花板上彩绘吉祥图案。


最引人注目的图案是龙,因为龙是中国最大的神物,最高 的祥瑞,它不仅是神武和力量的象征,而且还是“帝德”和“天威”的标志,因此龙纹图案就形成了皇家建筑主要的装饰题材。承天门(天安门)上一共雕绘了932条龙纹,分别作引龙、云龙、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姿态。在刚健雄伟、栩栩如生的龙纹造型中,充分显示了蒯祥出类拔萃的艺术才干。



这次重建承天门基本上具有了现在天安门的规模。此后180年间,承天门也曾有过几次修绺,但大的格局没有改变。


蒯祥(1397年~1481年),南京直隶苏州府吴县香山渔帆村(今江苏省苏州地区吴县胥口)人。蒯祥的父亲蒯福,是一位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木匠,曾被推为工匠、督工考成的“木工首”。永乐(1403年~1424年)中, “能主大营缮”,是当时的能工巧匠之一,参加了营建南京和北京的伟大工程。


蒯祥从小受他父亲的影响,对营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因而学有所长。他不仅擅长建筑,而且善于画龙,“能以两手握笔,画双龙合之如一”,于是成为当时的知名工匠。不久,在他父亲蒯福以老告退之时,蒯祥遂代承父职,为“木工首”。



明永乐十五年,北京要大规模营建城池宫殿。18岁的蒯祥作为明成祖扈从队伍的一员,从南京来到北京。这种扈从身份,说明他当时已经以技术精湛而得到皇帝的赏识,具有一定的社会声望了。因为蒯祥技术高超,有“巧匠”的美誉,所以被选拔为重大建筑的设计师,参与了营建北京的伟大工程。


永乐年间,由于蒯祥的年龄还不大,资历尚不深,所以就名望而言,比起老工师蔡信、杨青,还是稍逊一筹。可是到了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及其以后,就名闻中外,誉满朝野了。其中“成化间,委任尤专”。


在营造上最受信任和重用。那时候,他在建筑上“效劳尤多”,其匠艺也达到了炉火纯青、巧夺天工的高度。他不仅精敏聪慧,巧思善图,而且能目量意营,准确无误;指挥操作,悉中规制。



“凡殿阁楼榭,乃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称上意。”因此“自正统以来,凡百营造,祥无不予”。他在宣德十年 (1435年)设计营造景陵的地面建筑;正统七年(1442年)设计营造五府六部和文武诸司衙署。正统十二年(1447年)蒯祥提升为工部主事。


景泰三年(1425年)他奉旨营建南宫,4年后提为工部右侍郎。天顺四年(1460年)蒯祥设计营建西苑,即今北海、中海、南海等殿宇。天顺八年(1461 年)蒯祥设计营造裕陵。成化元年(1465 年)蒯祥奉旨重建承天门,即今天的天安门。这些记载,生动地体现了他的卓越才能和神奇绝技。因此,当时人称誉他为 “蒯鲁班”。


“为人恭谨详实”而又“精于其艺”的蒯祥被朝廷所重视,被选拔到工部,担任营缮所丞 (正九品)。此后,他以营建功而步步高升,历任工部营缮所所副(正八品)、工部主事(正六品)、工部员外郎(从五品)、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工部右侍郎(正三品)。


成化二年(1466年)七月十七日,提升为工部左侍郎(正二品)。并且多次获得物质赏赐,诸如赐丝、赐银、赐钞等。明代“工部……设尚书、侍郎,掌天下工役、农田、山川、薮泽、河渠之政令”。蒯祥当时地位之高,权力之大,可以想见。不仅如此,他还享有政治特权,可以“赠三代,荫二子”。其子为锦衣千户,又荫为国子监生。其禄累加,至从一品。



一个来自江南农村的木匠师傅,由民而吏,又由吏而官,这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生长在一个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时代里,一生中能够先后得到成祖、英宗、代宗、宪宗四个皇帝的信任和器重,不能不算是一个莫大的殊荣。蒯祥的名字与北京城的建筑紧紧地连在一起,与天安门联系在一起,并载入史册,万世留芳。


成化十七年(1481年),蒯祥“卒于位”,享年八十四岁。 

喜欢Breezea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