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传奇武夷山余庆桥🏘️
余庆桥是一座清代木拱廊桥,位于崇阳溪中洲西侧的支流上,从南门街前行不远即可到达,为武夷山城区唯一的一处世界遗产点,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余庆桥全桥不用一钉一铆衔接。主体为西北东南走向,而其东台坡道却忽折向正东,呈苍龙摆尾之形,这是该桥设计上的独运匠心。
武夷山余庆桥余庆桥是造型优美、结构精巧的宏伟古廊桥,它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文物之一。是古代崇安(今武夷山市)闽赣古道的枢纽,是五夫和万里茶路起点下梅等百姓商旅往来城关及江西的必由之路。武夷山余庆桥余庆桥的建筑结构独特,为两台、两墩、三孔的伸臂斜撑木石结构虹梁拱形厝桥,净长近80米,宽近7米,拱高近9米,展现了极高的工程科学美和建筑艺术美。它的建造技术要求严格,造价高昂,被中国桥梁泰斗茅以升誉为“古化石”,具有“很古老概念的现代遗存”的特殊意义,是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武夷山余庆桥武夷山余庆桥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古廊桥,位于武夷山市南郊的崇阳溪畔,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当地缙绅朱敬熙为母亲献寿捐建。 武夷山余庆桥余庆桥,位于武夷山市区南郊,是一座造型优美、结构精巧的宏伟古廊桥,建于清代1887年。这座桥是闽北最长的木拱廊桥,其设计形似彩虹,与《清明上河图》中疑已失传的“虹桥”结构相似,不费一钉一铆,堪称中华一绝。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武夷山余庆桥据专家介绍,余庆桥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类似,是世界桥梁建筑形式的“活化石”。余庆桥木石结构伸臂斜撑虹梁拱形桥举世无双,作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见证了武夷山辉煌茶业历史的沧桑。 武夷山余庆桥余庆桥的历史沿革中,曾经历过战争和自然灾害的考验。在抗日战争时期,与余庆桥相接的垂裕桥毁于火灾,而余庆桥则幸存下来,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文革期间,垂裕桥的桥墩也被拆毁,使得余庆桥成为了武夷山地区仅存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余庆桥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美的追求,其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全桥由长廊、中亭、门楼、虹拱、缓坡桥台、船形桥墩组合而成,展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美和技术美。尽管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雨沧桑,余庆桥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了武夷山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感受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011年 武夷山余庆桥着火烧塌2011年,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的木廊古桥余庆桥被大火烧毁。 2011年 武夷山余庆桥着火烧塌
烧毁日期:2011年5月28日2011年武夷山余庆桥烧毁的原因是两名十一二岁的女孩在桥下点燃木棍玩火,不慎引燃桥内杂物。这一事件发生在2011年5月下旬,当时两名年龄大约在十一二岁的女孩在余庆桥(又称花桥)下玩耍时,点燃了木棍。由于玩火不慎,火势迅速蔓延到桥内杂物,最终导致木桥被烧毁。这次事故不仅造成了余庆桥的物理损坏,还提醒了公众对于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武夷山余庆桥(修复)
2014年7月,余庆桥修复工程启动,桥体按照“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实施修复。
2016年4月余庆桥完成修复。余庆桥的修复成功实现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为闽东北廊桥的一部分,余庆桥的修复工作对于保存和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廊桥不仅是当地居民的聚会和交流场所,也是武夷山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其修复工作有助于维护和弘扬地方文化特色,增强社区的文化认同感。武夷山余庆桥(修复) 2011年5月28日,余庆桥因失火导致桥面木构部分轰然坍塌,但桥墩等基础部分没有受到重创。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14年7月20日,余庆桥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历时2年,精选上等木材进行修复,使这座承载崇阳溪两岸百姓生活的廊桥重现了往日的辉煌。修复后的余庆桥依旧造型优美,结构精巧,安静地横跨在崇阳溪两岸,向来来往往的人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余庆桥历史的变迁,它所代表的崇善向善美德在当地百姓中延续传承。
余庆桥修复的意义不仅在于恢复其交通功能,更重要的是保护和传承这座桥梁所代表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让后人能够了解和欣赏到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
古桥烧塌了,修复的桥出现了。现在的余庆桥是古桥的修复品?
保留好一件原始古物不容易啊。
已标注为不如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