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名,可名,非常名”。

送交者: 79ying[♂★★舟上的人★★♂] 于 2024-04-14 15:27 已读 3814 次 2赞  

79yi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名可名,非常名”这一句当下通行的理解之一是:“可以被叫出来的名字就不是永恒的名字”。每次看到这里,九歌总觉得这个翻译有些隔靴搔痒,似乎没有说道关键点上。名称既不是目的也不是原因,而是一种工具。名称这种工具的作用是什么呢?




任何可以被人类认知的事物,都被我们赋予了名称。那么名字、名称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它是为了方便我们认知、区别事物才认为创造的。如果我们不需要认知和加以区别这些事物,是不需要赋予它们名称的。所以第一个“名”应该当作被认知或者赋予名称讲。“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九歌认为应该翻译为:事物可以被认知和赋予名称,但名称或认知也非恒久不变。为什么说认知或名称非恒久不变呢?举例来说,古时候中国就有盖天说和浑天说。盖天说即人们认为大地是平的,天空如同一个盖子盖在大地上。浑天说(见汉张衡《浑天地动仪注》)即人们认为地球是圆的,大地就好像鸡蛋的蛋黄一样,天空如同蛋清一样包在大地外面,整个地球是浮在虚空中的。只是古人的认知力和理解力始终有限,人们无法理解星球是怎么浮在虚空的,万物又依靠什么样的力量生活在圆形的地上而不掉落的,所以最终多数人选择相信盖天说「即使易学中有阐述过,宇宙天体乃至万物都是依靠四象之力(太阳、少阴、太阴、少阳)而运行活动的,但可惜的是自元朝以后,易学外传至欧洲,本国的人研究反而少了。在现象与实证方面,不但没有发展反而有所倒退。直到现代,我们才可以勉强搞懂也许四象之力就是: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这四种基本力」。可自从麦哲伦完成环球旅行后,人们终于认知到了“地球”是圆的,而牛顿也以他的万有引力解释了万物如何生活在球体上。于是人们认知中的“大地”就变成了“地球”。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名称随着认知转变,“名,可名,非常名”的例子。




那么为什么《道德经》要在开篇讲“道”与“名”呢?


佛法将万物分为两类: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有情众生是指具有智慧有认知和懂得分辨的物种,包括一切动物、昆虫和微生物等等。无情众生是没有智慧的物质如天体、矿物、植物等等。在这里,九歌要借用佛法中无情众生与有情众生的概念来解释。能够将外界环境进行主观区别这使有情众生可以区别于无情众生。比如石头、矿物,它们没有精神活动,根本无法感知外界。而植物虽然可以感知外界,但是无法对外界的环境进行主观认知,所以植物依然是无情众生。而不仅可以区别外界的刺激,还能够把感知到的外界事物加以命名以便认知,这就是人类区别于其他普通动物的关键。连“道”都是一种名称,我们可以理解的道,赋予名称的“道”不过是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而非自然规律本身。所以当我们对自然的认知深刻了,对现象了解的更多了,“道”与“名”都会随我们的认知而“变化”(变化的是我们的认知和智慧,而非真正的道本身)。所以道,非常道;名,非常名。

喜欢79yi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79ying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那“不自然”又是什么呢? (无内容) - 游客一枚 (0 bytes) 04/19/24
是啊,自自然然,就是这样。 - 游客一枚 (318 bytes) 04/19/24
噢,你转到这儿去了。 - wordpress (1160 bytes) 04/20/24
说得好👍 (无内容) - 仁剑 (0 bytes) 04/15/24
🙏 (无内容) - 79ying (0 bytes) 04/15/24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