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金兵南侵之前,李清照足不出户,词多写有闺中女儿情。南渡之后正如《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春间,“雇舟入海”历尽风涛之险,有此经历与心境才提炼出词首“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辽阔壮美之海天一色,文中准确嵌入了四个动词, “接”、“连”将四垂之天幕、波涛与云雾自然组合起来,形成一派浑茫无际之境界。而“转”、“舞”两字则逼真恰当地将词人风浪颠簸中感受传递给读者。“星河欲转”是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银河似转动一般。“千帆舞”则是无数船舟在海浪风中飞舞向前,船摇帆舞,星河欲转,即生活的真实中富有幻想,虚实交错为全篇之奇情壮采奠定基调。 全篇“词眼”是“梦魂”,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慈祥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此处上下衔接紧扣,李清照回答“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日暮”暗喻她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现实,借屈原《离骚》所表述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上下求索”之意念,语言简净浑化。“学诗谩有惊人句” 之“谩”透出在自嘲中引申对现实之不满。而“九万里风鹏正举”恰引典《庄子 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最后李清照呐喊一声“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胆气之豪,境界之高乃词中罕见。上阙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下阕词人道出仙山,前后呼应结构缜密,整首词巧妙用典以现实感受融入梦境而和幻觉自然变换,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之面在气度恢宏格调雄奇中自然绽放。 李清照留给后人不仅是诗词作品,她著《词论》是汉文学史上第一篇对唐宋以来词作为一种文体讨论。《词论》中未提及晚清王国维之“境界说”,也未提及张惠言之“词近诗骚”的审美高度。在李清照眼里“词是歌词之词”,作词可以委婉可以亢奋,但务必合韵,要和歌唱之韵。“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她论王安石,曾巩的文章如西汉,而作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李清照强调“词别是一家”但懂得人甚少,晏幾道,贺铸,秦观,黄庭坚还懂一点,但 晏词苦无铺叙,贺词苦少典重 秦词如“贫家美女”黄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

东坡作此词后颇为得意,他在回友人书信《与鲜于子骏书》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以自是一家。”即我作的小词虽无柳永风格,但以为“自是一家”。所谓“自是一家”便是有意而为之,东坡虽没有针对词作一番系统论述,但从其和友人书信和词作看,东坡主张“以诗入词”,诗之所有修辞,功能词均能兼用,诗有赋比兴,词亦可以用,诗言志词亦能言志,东坡在密州思念家人便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在游赤壁缅怀古人便有“大江东去,”在乌台诗案遭贬时便有“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在亡妻坟前便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从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 至东坡的“词自是一家”实让后人困惑。
从《金石录后序》可印证李清照坎坷一生,她和赵明城弃官回青州清居十余年,后逢靖康之变金军南下,在举家南迁时夫奉朝命而两离,在颠沛流离间夫病亡而失去依靠,后夫死改嫁又“遇人不淑” ,李清照可真是“国破家亡”。她的词里没有慷慨激昂国仇家恨,可在诗中硬朗无比。“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还有“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这正是李清照之身世遭遇和其在诗和赋展现的气概,成了诠释她“词别有一家”之极有力注脚。李清照即藐视介甫,子固的词不可读,叔原,少游的词无铺陈或如穿着寒酸的穷美女,棒喝永叔东坡的词似点错逗号的诗,那后人如何评价她的“曲折尖新”?笔者觉得晚清朴学宗师沈曾植在《菌阁琐谈》评价李清照还算中肯客观: “易安跌宕昭彰,气韵极类少游,刻挚且兼山谷,篇章惜少,不过窥豹一斑。闺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才锋大露,被谤殆亦因此。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 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有灵,后者当许为知己。” 李清照别号易安居士,沈曾植以为其词的特点是跌宕有起伏非平铺直叙,在气质和格律似秦少游,而精细和力道似黄庭坚。这里“刻挚”用词贴切,“刻”者精细琢磨,“挚”者有力。而可惜传下来的作品太少只窥到豹身之斑,她的词既有闺房中秀气,亦有文士之豪纵。自明朝以来有情之人会醉倒在其芬馨,而有志者对其神骏亦大加赞赏。沈曾植给于李清照在词坛崇高地位,同时亦揭示“才气大露必遭人谤殆”为历史对李清照留下的蜚语而批判。但沈先生对“词别是一家” 和“词自是一家” 未作半句评语。和沈先生交好的王国维先生在埋头研究甲骨文著《殷周制度论》之前,以应用西方文论批评旧体文学著《人间词话》里似乎略微触及,他虽在1908年《国粹学报》连载此作时遭当时常州诗派之不满批判,但他的确试图尝试。先生对词的评判定在这九个字:“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其中“郑”者原本出自乐名,相对雅乐的郑国民谣,后泛指低俗之意。王国维先生认为词可以写闺女幽情,可以写哀愁伤感,可以写“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但好词务必有神,在感伤幽情之中可以读出“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便是好词。而貌似大江大河豪情满怀的词,若无“神”就不是好词。于是乎何以为“神”?王国维先生却戛然而止一字不提。 笔者认为所谓“神”,是有别于诗呈现给读者之诗人内心的“直感抒情”,它在于“高”,而词呈现给读者之词人隐藏在词句之下不能言传只能意表的,笔者称其为“隐意抒情”,它在于“远”或者“深”。“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何心情感慨“春红”去得太快?是何心情赞美当下秋色?词人留给读者广阔之思绪余地。当然好诗亦有暗藏隐意抒情,但词之隐意抒情更为突出。也许这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在神不在貌”。笔者在此举近代一位词人的两篇作品再作说明:“北国风光,江山如此多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请问这首词读来有多少隐意抒情?再看另一首:“西风烈,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词人将远方的黄昏夕阳和眼前残酷战争中为胜利而倒下的军人处处血迹联系在一起,对现实残忍的感伤之情跃然纸上,这是隐意抒情。

行文至于此本该收笔,然笔者再读《词论》困惑依然未消,李清照何以字句未提周美成?美成在世早于易安,精通音律“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周词《兰陵王 柳阴直》之“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和易安之“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甚是暗和,四声节凑紧密调配,两者皆为用音律之高手,隔空知音,何以李清照作《词论》将历来知名词人数落一番唯独缺美成?这恐是汉文学史中无解悬案。
贴主:少一于2025_03_15 5:17:28编辑
喜欢少一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少一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