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诗论二篇
一;中华民族文化史源之探微,
天地生人之初,民浑浑沌沌,没有尊卑老幼之别、没有语言文字之用,生存能力十分底下,整日打猎、采野果尚不得温饱。而风、雨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这人的生命,山、川等自然环境严重围困人的心身。要征服自然,首先要认识自然。宓羲经过长期的观察,取法天,制成了《易》。八象是天地之定象,用八象相复来表示天地之象的变化。如;天上有风为狂风,天下有风为大风,山上有风为寒风,山下有风为春风,水上有风为狂风大雨,水下有风为微风,地上有风为轻风,地下有风为无风等。用六十四个天地之象的变化,来传递消息,引导人们避开自然灾害,安全的进行劳动和生活。《易》虽然是些简单的符号,但在远古的蒙昧时代,却是十分伟大的创举。《易》不仅是人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开端,而且开创了我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奠定了我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易》是从天地之象中所得,后世则称之为天道。宓羲又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制出了鱼网,极大的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丰富了人的生活。又发明了房子,是人结束了穴居时代。宓羲是我中华民族文化的奠基人,后世尊称他为人文圣祖羲皇。
火在人的生活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火不仅能带来光明、温暖,还可驱赶野兽,保护人的安全,并能将人团结在一起而形成一个大的团体,更为重要的是人能吃上熟食。因而用火是人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此从人从天火中得到启发而开始用火,人就在寻求用火的技术。然而在远古的蒙昧时代,人却很难掌握用火技术。燧部落的首领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最终钻木而得火。是人正确的掌握用火技术,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后世尊称他为燧皇。
谷物的种植不仅是人的生活有了极大的保障,也是人的生活安定了下来。草药的应用不仅是人的生命有了极大的保障,提高了人生存的能力。谷物的种植、草药的应用是人结束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最大特征。神农部落的首领经过长期的观察,在百草之中找出了可食的种子,并培育成了五谷,他还尝百草发明了草药。后世尊称他为炎皇。
泰古三皇时期,是我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正源时代。泰古三皇秉承天地宽和、光明、厚重、广容之德,不言而天下自治、不教而万民自正的无为之道,是中华民族历代贤明所推崇被至的最高精神境界,无为之道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精神指南。《易》做为泰古三皇时期的唯一见证,也就成了无为之道的代表、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最高象征。
有熊氏部落在昆仑山发展壮大后,进入了中原,统一了中原各部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他们的首领就是黄帝。他们不仅带来了象形文字(相传是黄帝之臣苍颉所造)、养蚕和纺织技术(相传是黄帝之妻嫘祖所造)、造车技术(相传是黄帝所造)。并且带来了他们的强权思想,既建立国家和制定法律。黄帝是历史上第一个立法者,但他立法之后,天下并未大治,后世多有微词,故贬号为帝。从黄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就开始了黄帝家族统治中国达两千余年的历史(夏祖禹、商祖契、周祖稷、秦祖业并兴于尧、瞬时代,于尧、瞬同为黄帝之后裔)。
由于当时是以部落为主体的,部落于部落之间的交往也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文化交流的困难和分散性。加之有熊氏是离中原较远的部落,于中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熊氏部落的入侵导致了中原原有文化的旁落。文字在官方得到发展和应用,《易》和无为之道却在民间得以流传。随这人的思想进一步丰富,逐渐产生了鬼神文化。由于《易》上古流传下来的,因而被蒙上了神秘色彩,逐渐成了人预测祸福的工具。人们开始给《易》符命了名,并将所预测《易》符根据自己的意图做了解释,有的还将释词保留了下来,这就逐渐形成了卦名和卦辞。卦名和卦辞主要形成于夏、商。经过千年的积累,到周文王时期已全面形成。由于夏、商是分封制,各国都有卜蓍官吏,这就造成了卦名和卦辞的不统一性。周姬昌根据前人的记载,做了统一整编,也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卦名和卦辞。根据卦辞中的高宗伐鬼方、帝乙嫁妹等记载来看,周文王多的是保留前人的记载。在文化极不发达的夏、商时代,文化多掌握在统治者手中,卦名和卦辞做为统治者预测祸福的记载,其实就是统治者意愿的体现,是统治经验的积累,而不是《易》的本意。
以上所说的是官方对《易》的记载,那么民间是否有人继承《易》的传统?史载有伊尹、傅说、甘盘、文种、由余、百里溪等大圣大贤曾将无为之道大行于世。而伊尹、傅说、甘盘、文种、由余、百里溪均来此于民间,并有许由、广成子、彭祖等修身养性的传说。从以上史实和传说来看,民间肯定有许多人继承《易》、并在尊行无为之道。那么《易》就形成了官方、民间的两条流传的线索。
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赫赫大匠老子。老子做过周王朝管理图书的官,他有机会读大量的书。相传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他有机会学习和采纳更多的民间学说(在老子前后,流传过《黄帝》一书,后失传)。老子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最终明白了无为之道的最高心法,而著《老子》一书。老子是无为之道的继承者,是《易》最高的诠释者。
如;(1)大象无形;天地之道十分高渺,人很难看到其的全体。
(2)天地无言,四时行而万物做焉;是不言而天下自治、不教而万民自正的、无为而无不为之道的最高心法(无中生有)。
(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阐明了生命产生的过程,并将渺小的生命直接提升到道(宇宙)的境界,用无穷无尽的道对生命作了尽善尽美的诠释,将中华民族思想带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4)出弥远,而知之弥少;说明了知识是思考得来的,而不是学习得来的。
(5)上善若水;对善做了最高的定意。
(6)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亲不和,案有孝慈。国昏乱,案的忠臣;先仁义而为天之经,假忠孝而为人之真。
(7)以道为本,其鬼不神;心中无私,而神明无用也。
(8)绝巧弃利;导人以纯真、和善,
(9)不识道,不足以成为智者;指出了道是智慧的根本。
(10)天长、地久;指出了天地之道永世不灭的本质。
(11)古之贵此;说明道历来是为所人尊崇的。
(12)小国寡民;对泰古时代的追述。
老子通过对道的诠释、对诸多概念的定义,他的思想浑然形成。而他的思想又无不是对泰古三皇的无为之道的诠释和发展。那么中华民族文化从羲皇奠基、燧炎培育、历代传承到老子宏论,经两千多年的发展,最终成为了完整的、严谨的、而又崇高的哲学思想体系。老子前后,流传过《黄帝》一书,后世并称为黄老学说。无为之道是引导人以天地自然为法则,取除心中的私欲,是其思想得到升华的最高法则。以无为之道为本的《老子》一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就书名道德二字,也成了我中华民族衡量人的词语。老子之后又有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续修无为之道,其作世称四子真经。其中清心、无欲、修身、养性的一面,后来发展成为道教。
周姬昌继承、整编的卦名和卦辞,其实就是以前统治者愿意的体现、经验的记载,也是周文王本人愿意的体现。卦辞全然是以统治者(君子)的口吻写成的,始终贯穿着统治者(君子)趋吉避凶、保持中正地位,是之长久长安的思想,分明就是一本统治者的教课书。姬昌是周王朝的开创者,那么卦名和卦辞也就成了周王朝的奉读的经典。卦辞中的君子(统治者)、小人(人民)、高、下、尊、卑(等级观念),利、勿、亨、咎、悔、吝、凶、吉(等利益观念),中、贞、正(中正观念,既政治平衡术)等观念不可能产生在无私无欲、纯真朴实的泰古三皇时代,因而卦名和卦辞不是《易》本来的含意。(我们今天见到的《易》中的其余文章,多的出于战国,定编于汉代,而八卦图则出现在宋代,至于这些文章和八卦图是否有深刻含义,我们暂置不说,单以时间来看,就知道是后人附加于《易》的)。根据上述观念经发展最后形成了《礼》(相传为周公、召公著,或是他人记载周公、召公的言行)。那么《礼》就成了统治者的治世学说。《春秋》是鲁史官所著,是严格按照《礼》的规制记述的。到了春秋晚期,《礼》教已经败落,没落贵族孔二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假文、武之道,周、召之礼而设儒教(儒;引导礼的人)。《礼》、《春秋》中的王权为尊的思想就成了儒学的精神指南。孔二周游列国、见七十二君的跻跻之态,就成了儒者学为致用的行动指南。儒学是以礼为主导的治世学说,除了给人的行为规定条匡以外,却不能给人思想上的引导,所培养出的只能是政客而已。既便是孔二的三千学生,也不过如是而已。
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之间的规矩。
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关系。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根本不把百姓当人看,此话成了后世统治者愚弄百姓的主要理论根据。
是可忍,孰不可忍;诅咒别人不守为臣之礼。
儒学并不是一门的哲学,儒者也没有著下万世难移的经典著作,也没有给其学说以概念上的定义、或其定义不高。儒学一直就是人所非议的对象。就在孔二死后不久,他的传人孟轲就质疑孔二的王权为尊说,提出以民为重的思想。既便是被视为孔二传家的《论语》中的那些子曰,也是他死后几十年才有他的徒孙整编的,是不是他本人所说的,尚不可完全相信。而且《论语》数处如同《老子》的翻版,明显有抄袭之嫌。
如;《老子》;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老子》;知不知,尚也,不知不知,病也。
《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之为不知之。
其实在汉武之前的三千多年里(除周王朝初的一百多年),大多都是行的无为之道,如;伊尹、傅说、甘盘、文种、由余、百里溪等大圣大贤均是行的无为之道,百姓无不亲附,天下无不大治。而儒家先祖周公、召公以礼治世,同胞兄弟尚不亲附,故周公、召公杀蔡叔而放管叔。不但春秋战国的政治家以其华而不实而无一采纳儒说,百姓也看不起他,秦皇汉高更是疾之若仇,方有秦始皇焚书坑儒、汉高祖凌儒欺志之行。但儒学是卫护王权、鼓吹强权的学说,故而易被贪图霸权者所利用。就在儒学的鼓励之下,统治者逐渐迷信起了强权,儒者为了亲附强权,也日益是儒学奴化。董仲舒以王者为天子的君权神授之说,给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并将统治者进一步神话。汉武在公孙宏、董仲舒等人的鼓动之下,断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史记有言曰;自公孙宏以春秋之意绳群臣,奸邪顿生也),是儒学堂而皇之的成了国教,揭开了儒学奴化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
当我们从《易》的诞生到传承一路寻来,我们就明白了宓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也就明白了《易》的两条传承路线,是造成了道、儒两个学说的根源,也就明白了无为之道是我中华民族的根本学说,而儒只不过是统治者欺骗人民的工具而已。
注;以上所言,多的是史实,也有些采用的是传说,但不要以采用传说而怀疑其真实性。在文化极为落后远古时代,是很难将史实完整的保留下来。正是有了传说,才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变的丰富多彩。世界许多民族的早期文化,都是以神话、传说保留下来的,根本就谈不上那么真实性。就以《圣经》为例,也是传说而已。为了本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各民族大都对传说采取了宁信其有的方针。我们要有相信传说的胸禁。再说传说也不一定就不是真的,或多或少也是有些根据的。史实记载也不见的都是真的。赫赫大名的司马迁也误认为《易》是周文王所作、《春秋》是孔二所作,这对后世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
二;认识诗
诗的作用是什么,诗人的使命是什么,这是困惑人类已久的课题。要认识诗的作用和诗人的使命,首先要认识诗。认识诗,才能有目的地去创作。一切东西的存在,都取决于它的价值(作用)。诗作为人类精神的最高象征,自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如果没有价值,早就被人遗忘了。诗本身是一个大而无形的事物,要把无形的诗归纳于有形,可以想象这是一个艰巨的困难。一个人内在修为的不同,决定了他对事物认识的区别。人的修为是由低向高逐步形成的,那么他的认识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境界。下面我就把诗人内在修为提高的过程分为五个阶层,逐步分析诗人在自我完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和作品的区别。
第一级
大千世界,万象纷呈,芸芸众生,不一而论。这种现象道家称之为万象,佛家称之为红尘,诗歌上我们归纳为生活。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尽相同(外在因素)和内在修为(内在因素)的不同,就决定了人对生活认识的不尽相同。人是以生命为形式存在的个体,生命是以感性认识的为基础的,这就导致了生命不可重合的必然性。人根据自己的意识写诗,就形成了诗歌杂乱纷呈的现象。
例(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叙述了自己的生活的不幸。
(2)相见亦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叙述了自己爱情的不幸。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抒发了作者登高望远的豪情。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写了广阔壮观的边疆。
以上作品虽然描写了风景不同,抒发的观点不同,但他们的描写的,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所想的也是自己能看到的东西。由于生命不可重合的必然性,就导致了他们的观点只能代表自己,这就是生活的局限性。
诗的生命在于想象,要有丰富的想象,就是逾越生活的局限性。要逾越生活首先要认识生活。生命溶于生活之中,可是一切生活现象都是针对生命而言的,如果一个生命消失,那么针对这个生命的生活也不复存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活是生命的外围,生命是生活的主导。那么要认识生活,认识生命就成了诗人的主导思维。
第二级
所有人的生活不尽相同,但所有的人生命却是完全相同的。当我们从杂乱纷呈的生活之中认识到生命的时候,所有人的认识便归纳到了一起,这种现象在道家叫万象归一,在佛家称为超脱红尘,在诗歌上我们叫做认识生命。
例(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东流到海不复回
感叹天地永恒,生命的短暂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不幸的忧伤,作者以宏大的想象将人们带于了生命的两极,从而给人们极大的思维空间,是这种忧伤变的巨大而且久远,这充分体现了想象对于诗的作用。
由于诗人已逾越了生活,生活中的一切对他来说已不复存在,因而诗人的思维空间变的极为空旷。由于生命不可重合的必然性,诗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在诗人的眼里,除了天地以外,只有自己。生命的诞生就注定了死亡,这是生命本身的不幸,当诗人逾越生活,面对生命的时候,首先意识到了死亡。面对永恒的天地,诗人只能在孤独和寂寞之中诉说着心中的忧伤。这时他们回到了生命的本身状态,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宇宙(个人境界)。
第三级
对生命进一步认识,诗人看到了死亡,这时候诗人尚未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本身,固而对于死亡他们显的无奈和悲伤。他们迷恋黄昏、迷恋秋天,怀念那些早已远去的事物,这都是对死亡的一种本能的抗拒。
例(1)秋深了,王在写诗,这个世界上秋深了。
(2)秋已来临,没有丝毫的温情和宽容。
秋天本是草木枯亡的季节,诗人用秋天这一意象,表达了心中的忧伤。
第四级
诗人已经认识到死亡,并在死亡之中苦苦挣扎,但是死亡以无可抗拒的力量掩埋了黄昏,诗人带着悲壮的失败,诗人进入了夜晚,在这宁静深远的黑夜之中,诗人经历了无尽的悲伤、孤独。
例(1)黑色的花朵无声的开放
寂寞的身影君临万方
(2)迷失过无数英雄的黑夜啊,
难道你永远无路可通。
死亡带给诗人的,只有孤独,悲伤和绝望。诗人尚不能超越死亡,不能完全认识生命。(这是他的才能尚不足以解释心中的疑问,故而看不到光芒的存在)。
第五级
诗人在痛苦绝望之中度过了无限漫长的时光之后,这时候他才发现,天宇并不黑暗,这时他最终明白了黑暗来自于生命的本身(死亡)。逾越死亡,诗人走出了生命的个性状态,回到了生命的共性状态(回归大宇宙;生命之母体状态)。他经历了生命的全部过程,明白了生命的完全含义,因而他们笔下,就成了生命的典范。由于他们的眼界极为高远,思想空间极为广阔(以宇宙为景)。因而他们笔下的生命变的高大有力。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一下这类作品。
《道德经》
老子以天地无言,四时行、而万物做焉为心法,对道做了完整的诠释。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阐明了生命产生的过程,并将渺小的生命直接提升到道(宇宙)的境界,用无穷无尽的道对生命作了尽善尽美的诠释,是中华民族最高的哲学体系。
《愚公移山》
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显示了生命无穷无尽的力量,昭示了人是万物主宰的真理。给历代有志气的中华儿女以不竭的精神源泉。
《凤凰涅盘》
从凤凰认识到生活的不幸,放弃现实生活到永生的过程,展现了中华民族(作者本人)从成熟,升华到结晶的心理历程,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中华思想精华的最高体现。
《孚士德》
孚士德本身是一个无所不知的学究,一个广受尊重的长者,但他却感到空虚和迷茫,在返老还童之后,他得到了爱情、金钱、地位、荣誉,甚至得到了别人、以至于神灵都得不到的东西,但他仍旧不能满足,就连他本人也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并带着这种追求的欲望死去。说明了生命不止,奋进不息是人性最为光辉的本质。
希腊神话及其中的《伊利亚特》、《奥德赛》
海伦是美的典范,我们把他看作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要得到美好的东西,就要付出代价,所付出的和得到的是基本相等的。希腊人墨涅耳斯和特洛伊人帕里斯没有付出就得到海伦,注定都不能拥有,由于海伦无比美丽,注定双方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经过十年艰苦卓绝的战争,希腊人最后得到了海伦,要得到美好的东西,就要付出代价。说明了只有敢于战斗,敢于追求的希腊人才是值的拥有幸福的人。
《神曲》
罪恶的灵魂在地狱受难,失误的灵魂在净界自觉洗涤,高尚的灵魂在天堂沐浴光辉,而那些无所作为的灵魂却被拒于三界之外,无声无息的生存。通过但丁对一切观念的重新定义、诠释了生命的存在意义,说明了真诚,善良、美好的人性是生命最高的行为规范,而觉悟则是自我完善的唯一途径。
从以上作品我们看出,生命是伟大的。从一个普通的生命成长成为一个伟大的生命,那只是极个别的人。正是由于极个别伟大的生命存在,才给我们提供了追求的希望和动力。而这些伟大的生命,都是由诗人描写并完成的由此我们就知道;
什么是诗;诗就是生命!
诗的作用是什么;诠释生命!
诗人的使命是什么;创造生命(蓝本)!
已标注为白天000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