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华精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美国州界平直,我国省份为何奇形怪状?古人几千年智慧的浓缩

送交者: 狂心中[♂☆★★★★如狂★★★★☆♂] 于 2023-06-01 9:38 已读 899 次 3赞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关注

经常翻阅地图的人,都能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为什么美国州与州之间的交界都是直线,美国大多数州都是规则的横平竖直的方形呢?我国各省或市的形状都是各种奇形怪状的形状,甚至有许多犬牙交错的形状?我们先来简要地了解一下美国州界平直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美国是英国、法国、西班牙等西欧国家的殖民地,这些殖民者入侵后,各自商议划分势力范围,他们不顾山川走向,直接以经纬度一刀切划分界限,使美国绝大部分州界都是几何线条,横平竖直地看起来很平整。


美国东部十三个州,由于地形复杂,历史久远等原因,依然按照山川和历史管辖区域为界的原则,大家翻开美国地图就可以看到,东部十三州形状也很奇特,这些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殖民统治历史遗留问题。


那么中国省界为何奇形怪状,参差不齐,在交界处有许多犬牙交错的情况呢?这跟我国悠久的历史有关,我国行政划区历史源远流长,能有今天这个结果,主要是地理、文化、习俗、宗教、军事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这是千年来历史融合的结果,也是古人智慧的浓缩。


我们先来了解下我国行政划区的历史,在秦汉以前,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实行的是贵族封地,这些疆域的划分纵然和地形地貌有关,也是实力争夺和军事战争的结果。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汉建立后,推行郡国并行制;隋朝设州为郡,以州辖县;一直到唐朝,这些省一级行政的划分大多遵循“山川形便”的原则。


“山川形便”的原则,就是将天然的山脉,河流作为行政划区的边界,例如长江、黄河、淮河、鄱阳湖、洞庭湖等江河湖泊,太行山、秦岭、六盘山等大山为界限。有很多的边界部分还保留至今,河南河北以黄河为界,山西和河北以太行山为界,福建江西以武夷山为界。


《新唐书》中记载,唐太宗依据山川形便的原则,将天下分为十道,十道就是十个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例如河南道(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淮南道(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山南道(秦岭以南,长江以北)等等。

“山川形便”的优势,原因也很好理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意思是相隔十里风俗、方言、口音变化很大,要是隔一座大山或者一条大河,差异就更大了,不便于管理。


古代交通不便,要想翻山越岭去管理就更加困难了,所以将风俗相近,口音接近的地区划为一起管理,有助于减少地方矛盾, 使得行政区的划分和地理区域相一致,这种浑然天成的划界有利于中央管理。

然而这种“山川形便”,有一个非常大的隐患。我们拿四川举例,它基本上就是沿着四川盆地周围天然山脉地形走势划分,山脉险峻,自古以来入川入蜀非常难,李白就有诗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四塞之国,很容易形成“国中之国”,容易拥兵自重,对国家统一不利。


正是由于这种地理特殊优势,四川史上先后建立了大小十几个割据政权,战国时期蜀国、巴国,三国的蜀汉,东晋西蜀,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等等,类似四川山西,山西是个高地,东有太行山,西面和南面是黄河;此外还有秦地,四周有高山(东崤函、西陇坂、南秦岭、北高原),只要把守住四个关口,就会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局势。

唐以前除了“山川形便”这种划界原则外,还有少数民族居住习惯区域,少量“犬牙交错”等原则。秦朝时,秦始皇利用这种“犬牙交错”的原则,将长沙郡桂阳县并入岭南,岭南象郡跨过岭北,防止地方封闭。


汉武帝为削弱王侯势力,将封地按照“犬牙交错”安排,随后颁布推恩令彻底削弱诸侯势力,这种“犬牙交错”运用得不是十分普遍。

到了宋朝时,废除藩镇,改道为路,行政区的划分偏离了“山川形便”的原则,例如河南府管辖黄河以北河清县,黄河以南的河阴县又归黄河以北孟州管辖。在经历金朝“犬牙交错”的进一步完善,到了元朝时推行的行省制彻底改变了“山川形便”的分界原则,采用“犬牙交错”原则。


蒙元帝国分崩离析后,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古族是统治阶层的少数民族,为了更好地统治中原,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军阀割据,在行政区划界方面完全打破了“山川形便”这种做法,将不同的民族、不同风俗、不同方言、跨河流、跨山脉、跨湖泊强行地拼凑在一起,推行的所谓的“行省制”。

元朝的行省制,其实就是脱胎于隋唐三省六部制,在继承和借鉴金国“行省制”和“官制”基础上,吸取自秦以来地方势力根据地形天险优势拥兵自重的惨痛教训,建立的符合大一统王朝的“行省制”。


我们以1312年元仁宗为例,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省级行政区,包括十一个行省(岭北、河南江北、辽阳、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陕西、征东等省),其中征东行省,即高句丽国,有自己的国王。


一个中书省,即将山东、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设为“中书行省”,也称为腹里或内地,这是最重要枢机之地,由中书省管辖。一个宣政院辖地(吐蕃藏族地区)。

元朝行省制,实行双重管理,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权力,上承天子,下管百司,统领六部。财政事务归尚书省,军事机关是枢密院,监察机关是御史台,宗教事务和吐蕃地区归宣政院管辖。对于行省,中央派官员去任职,拥有财政、人事等大权,既是朝廷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权力机构;权力既有国家集中管理,又给地方留有权力,这样的体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我们来了解下行省制的划分有主要哪些原则?


行省制主要原则1.削弱地方认同感,任意将自然环境、文化习俗、地方方言差异极大地区拼成一个行省,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以北制南的格局。对于元朝“行省制”。魏源在《圣武记》中是这样评价的,行省制使河南河北失去黄河天险屏障,江南江北失去长江天堑屏障,湖南湖北失去洞庭湖天险,浙东浙西失去钱塘江之险,使这些行省都门户大开,也就无法独立。


2.肥瘦相搭原则,就是富得弄穷,穷的搭富,陕北很穷,纳入陕西,有汉中和关中接济。江南是鱼米之乡,富得流油,所以一分为二。3. 也有少量山川形便,西域与吐蕃以昆仑山为界。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分封羁縻制,例如云南和岭北。4.按人文特征,例如少数民族习惯的生活区域,土司领地,设立宣慰司、宣政院等机构实行特殊管辖。

5.破除山川险阻,门户洞开,在军事形成以北制南局面,使任何一个省都不能单独独立。将四川关中地区划给陕西,使四川门户大开,防止四川地区再出现刘备这种割据为国的现象发生,从此再无地方势力长期割据的局面;河南行省虽然占据长江、黄河天险但是其南边却伸在了中书省“腹里”,从中书省可进入河南行省,使其无险可守;元朝又将五岭地区纵向切开,使江西行省、湖广行省等大部分地区失去凭借五岭为险割据的条件。


元朝行省的划分,非常鸡贼,专门让完全不同的人,完全不同的风俗文化,不同的口音,地形上完全没法独立的地理单元,把它们拼到一起,这就成为行省划优先考虑的最主要条件。这种划分,在和平时期,特别是经济发展时期,体现不出来多大的优势,但是一旦战乱期间,特别是地方势力割据年代,想独立却独立不了。


元朝行省制巨大的优势,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强了国家的认同感,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对后世行政区域的划分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我们回想一下,民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次联省独立,单独一个省始终没有成功过,要独立必须是联省独立。例如,皖北跟皖南中间虽然隔着一个长江,却划为一个省,导致没法独立;江南独立,江北还分着;如果真的想独立,必须依照天然地形,山势河流走向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才能实现独立。安徽要想分离,但是安徽的皖南还在江南边,皖南就独立不了。


江苏的情况以与此类似,苏南,苏北风俗不一样,方言口音不一样,偏被攒成一个省,想要独立必须克服长江这个地理鸿沟,还有克服两方居民的离心性;浙江北面和浙江南面的温州完全就是两种口音,想要独立很不容易。即使有联省独立的想法,然而经过千百年的融合,很多省份都有国家的认同感,所以民国时期,军阀要想割据独立实在是难上加难。

元朝创立的行省制,经过明朝和大清进一步完善后,沿用至今。秦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使我们有了国家的认同感;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开通了底层人士上升到通道,元朝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永保国家统一的“行省制”,不得不说蒙古人的智慧实在是高超。


美国的州界划线为什么会横平竖直,我国的省界划线为什么会如此复杂,奇形怪状呢?看完这篇文字,大家都恍然大悟了。这里面有山川形便、犬牙交错,又有政治、经济、战争以及多种因素构成,经过千百年的不断改变,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各省形状,这些形状是古人几千年智慧的结晶。

喜欢狂心中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