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遥:东周列国故事,曲沃代翼,六十七年的血腥搏杀

送交者: 布南温 [♂☆★★声望品衔11★★☆♂] 于 2025-04-07 19:49 已读 657 次 大字阅读 繁體閱讀

从西周到东周之际,呈现的是一个被后人称为“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不仅是对于周王室而言,在各诸侯国内部也或多或少出现了礼制崩坏的情况。在西周灭亡后的数十年里,作为周天子同姓的晋国也发生了一次“亡国”事件,这里所说的“亡国”并非指晋国被其他国家灭掉,而是在其内部出现了大宗被小宗取代的情况,后世称之为“曲沃代翼”。其中“翼”指的是晋国的国都翼城(今山西临汾翼城县),这里是晋国国君所居住的地方,而“曲沃”(今山西运城闻喜县)则是与晋君同姓的小宗所在的封地。




这一事件的起源,要从西周末年说起。话说周厉王时实行“专利”和“弭谤”搞得天怒人怨,被“国人暴动”给轰走了,其子周宣王即位后重振王室,号称中兴,但宣王在晚年时的几场战争中遭遇惨败,中兴事业严重受挫(拓展阅读:西周史(十五)宣王中兴)。当时的晋国也经常出兵跟随天子作战,晋国国君晋穆侯在跟随宣王伐条戎时遭遇惨败,当时他的夫人生了嫡长子,为铭记战败的耻辱,穆侯就给儿子取名为“仇”,后来千亩之战时宣王又败,但这次战斗晋军立了功,此时晋穆侯又得了一个儿子,为纪念千亩之战的功劳,就为其取名为“成师”。




晋穆侯给两个儿子取的名字引起了当时人们的议论,晋国大夫师服就对此发表了评论,认为两个儿子的名字含义相反,做哥哥的将来恐怕要被弟弟给取代了。




等到晋穆侯去世,他的弟弟殇叔夺取了国君之位,几年后作为太子的姬仇带着自己的支持者杀回国都抢回了国君宝座,姬仇就是晋文侯。




晋文侯在位的时候,西周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因为废掉太子宜臼,被太子的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给干翻了,连国都镐京也被犬戎占领(拓展阅读:西周史(十六)鲜克有终)。周王室乱成一片,申国、许国等诸侯立了宜臼为周天子,这就是周平王,而另一个诸侯虢公翰立了周幽王的兄弟余臣为天子,这就是周携王。“二王并立”的局面持续了好多年,最终有人出面替周平王解决了这个麻烦,这个救星就是晋文侯,晋文侯杀掉了周携王,又跟郑国、卫国、秦国等诸侯一起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立了大功的晋文侯被周平王尊称为“父义和”,并赏赐了秬鬯(jù chàng)、圭瓒和彤弓,秬鬯和彤弓在后世属于九锡之一,是君主对臣子的最高礼遇,可见晋文侯的功劳之大。




到目前为止,所谓弟弟取代哥哥的预言还没有应验。直到公元前745年,晋文侯去世,其子姬伯即位,这就是晋昭侯。刚即位的晋昭侯就把已经五十八岁的叔叔姬成师分封到了曲沃,称为“曲沃桓叔”。分封亲戚在周朝是很正常的事,可问题是曲沃这个地方太大,而且处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是晋国的南大门,经济富庶,资源丰富,把桓叔分封到这里,可以说是给晋国埋下隐患。




这时前面那位叫师服的哥们又发表评论,认为这样分封是在颠倒本末,提出“本既弱矣,其能久乎?”太史公司马迁甚至在《史记·晋世家》里借君子之口直接指出晋之乱其在曲沃矣。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




曲沃桓叔在晋君的同姓旁支栾宾辅佐下,积极收买人心,树立了一个德高望重的形象,得到了部分晋国人的支持。几年后,大臣潘父发动叛乱,弑杀了晋昭侯,曲沃桓叔眼见机会到来,赶紧屁颠屁颠地冲向国都,没想到却被翼城的晋国人拦在外面。翼城表示:不好意思,我们已经有新的国君了,您还是哪来的回哪去吧!




原来国都的人已经立了昭侯的儿子姬平为国君,这就是晋孝侯,曲沃桓叔就这么被赶回了曲沃。不久后,曲沃桓叔含恨而逝,儿子姬鳝即位,是为曲沃庄伯。




随着曲沃桓叔入主国都的失败,曲沃一脉的小宗取代翼城大宗的野心彻底暴露,双方的矛盾也完全公开化,桓叔的子孙们开始不遗余力地要铲除翼城的大宗。




公元前724年,曲沃庄伯成功攻入翼城并杀死了晋孝侯,但是晋国大宗的支持者依旧强悍,竟然生生让曲沃庄伯把即将到手的肥肉吐了出来,庄伯跟他爹一样被赶回了曲沃。晋国人又立了晋孝侯的儿子姬郄(xì)为国君,这就是晋鄂侯。




公元前718年,曲沃庄伯再度进攻翼城,这一次他还找了外援,不仅有郑国和邢国,甚至天子周桓王也派人来帮忙。




等等,为啥周桓王要帮助曲沃呢?身为天子不是应该维护宗法制才对吗?怎么还带头搞破坏?其实周桓王也是有苦衷的,在周室东迁的过程中,出力最大的就是晋、郑两国,正所谓“周之东迁,晋郑焉依”,但同时也使得这两国坐大,对周王室造成威胁。尤其是郑国,郑武公和郑庄公父子两代都担任周王朝的卿士,执掌朝政,让周天子很是不满,即位不久的周桓王就企图分割郑庄公的权力,双方矛盾加深,后来甚至爆发战争。




对于曾经弑君(周携王)的晋国,周桓王大概也是心存忌惮,也有意削弱其力量,翼城和曲沃之间的斗争正中周桓王下怀,虽然周桓王与郑庄公不对付,但在给晋国捣乱这件事上双方倒是出奇的一致。在周天子和郑、邢等诸侯的助力下,晋鄂侯不敌曲沃,被迫流亡到了随国(后来又被接回来,但未能复位)。




正当曲沃庄伯眼见国君宝座唾手可得时,又挨了一记打,打他的不是别人,正是周桓王。刚才不是说周桓王帮助曲沃攻打翼城吗?怎么又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其实周桓王的目的是要利用翼城和曲沃的矛盾削弱晋国,并非是想彻底灭掉其中一方。曲沃小宗意图吞并翼城大宗的行为触及了周王室的底线,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周桓王才会打完翼城又反手打曲沃,曲沃庄伯只好又退回曲沃,从这可以看出此时的周天子还未彻底沦为吉祥物。晋国人立了晋鄂侯的儿子姬光为国君,这就是晋哀侯。




曲沃庄伯没多久也跟他爹一样含恨而逝,其子儿子姬称即位,是为曲沃武公。曲沃武公即位之初,可以说是曲沃力量最为虚弱的时候,得到周王室支持的晋哀侯一扫之前的颓势,开始反攻曲沃,一把火烧光了曲沃的庄稼,取得了大胜。不仅如此,一些原本服从曲沃的小国如芮国、荀国、董国等也都见风使舵背叛了曲沃。曲沃武公不得已只好低头求和,翼城一系在这场斗争中暂时取得了上风。




然而好景不长,晋哀侯即位几年后,就向晋国的另一个城邑陉庭发动了战争。陉庭的情况与曲沃类似,也是处于半独立的状态,晋哀侯在没能彻底消灭曲沃这个大敌的情况下,又作死侵占了陉庭的农田,引发了陉庭的不满,陉庭因此开始勾结曲沃,准备联合攻打翼城。公元前709年,陉庭向曲沃开放了边境的道路,曲沃武公得以长驱直入攻入翼城,双方在汾隰爆发战斗,倒霉的晋哀侯在逃跑时因为马车被绊倒而成了俘虏,不久后被处死。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战斗中有个插曲,前面提到过曲沃桓叔受封后得到了晋君旁支栾宾的辅佐,然而在栾宾去世后,其子栾成却选择效忠翼城,或许这是栾氏家族在两头下注,又或许栾氏家族并无意灭亡翼城大宗。但无论如何,在晋哀侯战败之时,栾成表现出来的骨气是令人钦佩的。曲沃武公是个爱才之人,他并不想追究栾氏背叛的责任,反而还许诺会向周天子请求封栾成为上卿,并让他管理晋国政务。可面对丰厚的条件,栾成不为所动,他选择为晋哀侯尽忠到底,力战而死。尽管如此,曲沃武公及其后人对栾成的后人还是很不错的,栾氏家族后来在晋国位列卿大夫,成为一大势力。




曲沃武公虽然俘获并杀死了晋哀侯,但并未进一步攻占翼城,或许是担心周王室出手干预,所以改用逐步蚕食这种更加稳妥的做法。晋哀侯死后,他的儿子姬小子被立为国君,这就是晋小子侯,此时翼城大宗已衰弱不堪,完全无力再反击曲沃。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设计诱骗晋小子侯见面,趁机将其杀死,周桓王再度介入,立了晋哀侯的弟弟姬缗为国君,是为晋侯缗。




其实这时候的周王室实力已不如先前,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在繻葛之战被郑庄公击败,还挨了一箭,天子权威尽失(拓展阅读:春秋小霸郑庄公)。但为了避免曲沃进一步吞并翼城,桓王还是指使虢、芮、梁、荀、贾五国联合讨伐曲沃。由于周王室和部分诸侯国的干涉,加上曲沃武公暂时把重心转移到吞并荀国等反对力量上,使得翼城的晋侯缗奇迹般地苟延残喘了二十多年。




在这段时间里,周王室也遇到了内乱,由于周桓王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产生废长立幼的想法,导致在其去世后,新即位的周庄王与大臣周公黑肩拥立的王子克爆发矛盾,史称“王子克之乱”,陷入内耗的周王室越来越无力继续维持晋国翼城和曲沃的平衡。




失去庇护的晋侯缗终于还是在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所灭,虽然这次周王室没能再来干涉,但曲沃武公也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把从翼城缴获的大批宝物用来贿赂新即位的周釐王,周釐王也就顺势册封曲沃武公为晋侯,正式承认其为晋国新的统治者,曲沃武公摇身一变成为了晋武公。




有人可能要问了,难道除了周王室之外,其他诸侯国没出来主持下公道,就这么眼睁睁看着曲沃小宗吞并翼城大宗吗?比如郑国和齐国?




很遗憾,当时郑国一代雄主郑庄公已经去世,在权臣祭仲的一番操作下,庄公的几个儿子轮流上位,郑国乱成一锅粥,自然无力再干涉晋国内政(拓展阅读:一个权臣的争议人生)。至于春秋时代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虽然此时已经闪亮登场,但霸主事业才刚刚起步,在曲沃武公灭翼前两年(公元前681年)才举行了第一次会盟(北杏会盟),参加会盟的诸侯都没几个,再加上齐桓公的战略是“尊王攘夷”,北方的戎狄和南方的楚国才是重点关注对象,没有闲功夫去管晋国的事了,何况周天子都认可了曲沃吞并翼城的事实,齐桓公也就没必要再插手了。




就这样,曲沃小宗一脉在六十多年的时间里,经过桓叔、庄伯、武公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在各方势力的激烈博弈下,终于彻底取代了翼城的大宗,当初师服的预言还是应验了。然而“曲沃代翼”对晋国的影响却没有就此结束。



在晋武公去世后,其子晋献公为了防止小宗灭大宗的事件重演,采用了大臣士蒍(wěi)的计策,将桓叔和庄伯的其他旁支子弟聚集起来一锅端掉,到了晋献公晚年的时候又因为宠爱幼子引发了“骊姬之乱”,导致出现“晋无公族”的局面(拓展阅读:大器晚成的流亡公子)。虽然晋国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成为中原霸主,但是晋君势力逐渐衰微,赵氏、韩氏、魏氏、栾氏、荀氏、范氏等卿大夫势力崛起并掌控了晋国内政,晋国最终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所有跟帖: (主帖帖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