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静坐笔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猴哥!等等我?(十一)

送交者: 空行菩提[♂☆★★声望品衔12★★☆♂] 于 2022-01-13 0:09 已读 26871 次  

空行菩提的个人频道

+关注

唐僧念动"紧箍咒"。

大闹天宫的猴哥都受不了。

猴哥!我觉得上次慧军师兄没明白我的意思,也许他根本不懂的艺术,不知道人情,我说的是漂亮的头箍去哪里买?我说的是首饰之类的,他却跟我讲"戒、定、慧"。完全是个粗人,不懂得生活,不懂的情趣。

看到了吧!是这类型的,我想买两个,一个我带头上,一个送嫦娥小姐姐。

到时候,嫦娥小姐姐,别提有多高兴了,哈哈哈?。

八戒!那要不去"传统工艺堂",听听江山陈师兄是怎么说的。也许你能找到答案。

好吧!听听他今天卖什么碗糕?

到了"工艺堂"只见江山陈正在讲课。

这是谁的钧窑天球瓶?原来是斋堂一位厨子的,名叫慧能,今年七十多岁了,他家祖传下来的,从小带在身边,今天让江山陈给看看。这厨子平日里谨遵师父之言,每日里只是运水及搬柴。

猴哥!一个烧火的厨子也搞收藏,是不是太好笑了。

呆子!别乱说,知道吗?他后世是一代高僧。何况,这运水及搬柴内涵深着呢,你不懂,说的是一个神咒,修的是中脉功夫,运水及搬柴即《古易》功法:水火相济。是"大明咒"。

悟空师兄说的对,江山陈接过来说:"心光发现!此咒照天照地,光明动耀,过于日月是大明咒。要识此咒么?

"凿池不待月,池成月自来。"

是无上咒!此咒是众咒之王,一切万法不出于此心咒。要见此咒么?"杖林山下竹根鞭。"

杖林山即胁骨。竹根鞭即脊椎(中脉)。人人都有,咒藏其中,不修出来则无用。

*

好!下面先说一下慧能这个钧窑天球瓶。

钧窑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古云: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片。可见钧窑之珍贵。

我的看法:

天球瓶宋代的可能性大,本身份量重,釉肥厚丰润,约厚1.5mm以上,而且是双重上釉,先上护胎釉,再上面釉,釉有冰裂、气泡、珍珠亮点、干黑点(年代久远气泡破发黑),釉面玉质感强,泛宝光,近底部有垂釉变厚迹象,近底部有极少缩釉部分露出护胎釉(护胎釉虾青色)。

整体观~~窑变自然,流动感活泼,蛙卵缕缕,有如春潮涌动,彩霞万道飞舞翩翩。窑变紫斑是釉含铜元素及玛瑙成份,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氧化铜现象,所以自然流动,玛瑙成份使之放琉璃宝光(而金元至明清的紫斑是直接上紫色釉烧制,显得呆板束缚。)

叩之有金属美妙声,材质紧实之故。底部呈香灰色,瓶内全部上釉,明显可见手工操作捏的痕迹。凡是参入玛瑙成份的瓷都比同类显重,而且在釉厚的地方会出现橘皮皱。

明清仿钧窑釉较薄,是一次上釉,且釉分布均匀,近底部无缩釉现象,瓶本身份量轻。金元明清底部多刷酱油色釉烧制。釉色感较呆滞,少了宋钧的纯朴自然之美。而且釉大多天蓝色、大红、较少天青、月白色。叩之声较哑,密度稀之故。元钧较粗糙,瓷下部分没有施釉,金钧较宋钧也略不同,马背上的民族作品当然没有汉族的细致。

重要一点,别信"砖家"的话,这东西世上没几件,他见也没见过,摸也没有摸过,"砖家"手头上并没有参造物,只是一点书本知识,尽是"纸上谈兵",却又夸夸其谈。与实物差距大,而且在中国大陆收藏也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老实说"三代贫农"家里肯定没有。

好!钧窑天球瓶先谈到这里,下面回答八戒兄的疑问。

*

这"紧箍咒"这么厉害,到底是何缘故?和刚才说的"大明咒"、"无上咒"都是一样的,破解如来"五指山"的也是他,解铃还须系铃人。好人坏人都是他做了。内含宇宙能量和宇宙中的各种力,所以使用他和破解他的原理是一样一样的,全靠宇宙力。

"紧箍咒"其实就是"六字真言",把猴哥压在"五指山"下也是它。

六字大明咒:嗡玛呢贝美吽。

简单名面上说:"象莲花一样的清净不染,與真清净智。"

这句名咒本身含有观音法门的密修功法,主要修中脉、摩尼珠。我记得之前有说过。

所以,八戒兄,我要让你失望了,我的理解和慧军师兄是一样的,这说的就是"戒、定、慧"三学,即来之,则安之,不妨听听。

"以戒为师",佛家立戒,为的是对治烦恼,烦恼寂静,才能得到清凉,"戒"的梵语原是"尸罗",即清凉的意思,也有防禁人的身心之过的含义,戒的种类很多,有五戒、八戒、十戒、二十八轻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菩萨戒等等。

佛家修行的戒律原分大乘、小乘,大乘戒又名菩萨戒,即修菩萨道者所受持的戒,小乘戒是修阿罗汉果位者受持的戒。修持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作为现代学习佛家修行者来说,不宜执着分别,而应取大小圆融,自利利他的全面态度的自律,根据自己的心理素质的根基注定自己的修持步骤,也不必强求先小乘后大乘,或先大乘后小乘,可以灵活运用。以利达到佛家修行的高级境界。

佛家学习戒律、十善、四摄、六度等等,都是向我们显示了善行应积极的做,恶行坚决不做。佛学戒律广泛又严密地制定了人们净化心灵的道德行为标准和身口意活动分寸。特别是菩萨戒的一举一动皆强调了发心,要求就更严格了。

菩萨戒学,注重心意。超过注重身、口。这与小乘有所不同。菩萨戒之区别于犯戒、不犯戒,须追究心行之动机,而后判别是否犯戒。在行戒时,除了看一个人是否遵戒律以外,还要看一个人的心,诚心。

而诚心只有自己观照,要完全达到不为外界环境所转移的高级境界,因此,这种修心要求极高。菩萨戒学的本质,要求修行人心地干净,一切行事,自觉不得不然,行所应行,止所当止。不求人不知,不随他教,自然流露,遵循誓愿,可以直趋无上菩提,而无所障碍。

修菩萨戒学的人,行、住、坐、卧,不善未经尝不知,知则未尝复行,正如儒学的道德标准,"止于至善"、"慎独"、"不贰过"。从心理上来说,就是有了高度的自控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由此可知大乘菩萨戒对于四摄、六度等应为的各种善行,都在精神上有极高的要求,非一般小乘戒学所能企及。

*

佛学的定学,定就是"静虑"的意思。定学是佛学所显示修行练习的根本途径。定学实际上是"心学",修行人在静坐中仔细观察自己的内心,克服复杂妄想,通过一定的心程路线的训练,使心达到澄静、顿超、寂灭的高妙境界。

小乘定学强调了一定要有固定的形式,即"结跏趺坐"的"静坐",才能集中心思,达到心一境性。小乘定学所用的消灭寻思、散乱、防止掉举、昏沉等方法与儒学的道德修养原则相符。《大学》中讲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小乘定学的方法也符合现代心理学的大脑皮层调节规律。

"静坐"可以使兴奋灶和抑制功能达到平衡,只有这样锻炼自己,神经功能,才能使心思集中~~止,观察一个境界~~观。而大乘扩大了定学的意义,乃至心思随实相,不拘动静,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都可以习止。

定力可以影响一切行为。这实际上是一种"敎禅",这种"禅",已不是俨如枯木,心如死灰的苦寂,而是活泼的调练心的功能。人不为心念所驱使,而是能控的心念,并达到"不控而控"的"自由王国"。人的心识并达到"无分别"的境界。兴奋和抑制在行、住、坐、卧中,处处可达到"平衡",心态已达到"中道"及"舍"的境界。因此大乘的"教禅",实在又高于小乘的"坐禅"了。但一般来说,应以先练"坐禅"为基本功,再练大乘"教禅"。

最后的慧学。佛学中所讲的"慧",并不是我们平时讲的"才智",而是指人对世界实相的照察和心识与真如的契合。这是根本的智慧。佛学告诉我们,这根本的智能,必定要通过"静虑"(入定)才能取得。

"静虑"的目的是达到心的"平静、"平等",使心不高不低,有趋向更高精神境界之意。调心如调琴,皆缓急不可得,心便平等趋入真实道理,尽管千迥百折,总要走向必定的轨道。慧学使人建立的人生观、世界观,是不能同于世俗的偏见的。而是要从世俗所见相反的两端,用"不二法门"得其统一,达到辨证的"中道"、"实相"。有步骤的前进,先从身心上减轻粗重感觉而轻安感觉,逐步趋向光明高级究竟的真如境界。要一步一步的来,"步步为营",稳步前进。

好!先说到这里。再会。

猴哥!我这会儿最大的感受是千回百转还没买到漂亮头箍。可怜我的肚子真饿瘪了。

猴哥!等等我。

谢谢看贴。

贴主:空行菩提于2022_01_13 0:18:32编辑
贴主:空行菩提于2022_01_13 6:20:48编辑
喜欢空行菩提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空行菩提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