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困境(上)
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困境(上) 作者:高鸿 [摘要]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形成和凸显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社会主客混沌不分到古希腊哲学通过本体论的建构初步区分人与周围世界,再到近代哲学在认识的主客体关系中突出主体性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把主体性理论发挥到极致的过程。主体性哲学在确认人的主体地位和理性力量、将人从中世纪宗教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因对人的主体性的极端强调而陷入理论上的“唯我论”困境和实践中的人类中心论困境。
一、西方主体性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主体性问题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存在的,但人类对主体性的自觉意识,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逻辑与历史、人的主体性的现实发展与人的主体意识逐步形成的统一。综观整个西方哲学史,主体性的形成和凸显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社会主客混沌不分到古希腊哲学通过本体论的建构初步区分人与周围世界,再到近代哲学在认识的主客体关系中突出主体性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把主体性理论发挥到极致的过程。
1、从原始思维到古希腊哲学:主客体意识的萌芽。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的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的低下,人只能匍匐于自然力量的摆布之下,人对于自然的优越地位还远远没有体现出来。这时人还不能把自身和自然界分离开来,思维活动与感性活动交织在一起。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这种思维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是一种混沌性的活动性思维。也就是说,原始思维更多地体现出“行为是思维”的特征。这种活动性思维在内容上,表现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混沌不分。在形式上,表现为思维与人的活动的直接同一性和不可分性。所以,波威尔(Powell)说:“客观的东西和主观的东西的混淆,乃是不文明人思想中的极大的混乱。
随着人的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原始人由于开始追溯自己部落和人类的起源而把对大自然的敬畏转化为一种特有的图腾、神话思维。在图腾思维中虽然人与物、主体与客体还尚未区分,但它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由动物向人类、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由直接性到间接性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列维一施特劳斯认为图腾思维是人类从动物水平转向人类水平的开始。后来更高一级的巫术思维体现了人与对象世界的初步区分,表明了人对因果关系的初步认识和企图发现自然、征服自然的意识。神话思维已经把人类社会作为思维的内容和原形,但它仍具有虚幻性、形象直观性、主客互渗性。
主体性问题的真正出现是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开始的。古希腊人们对世界的本原或本质的探讨形成了哲学本体论,世界开始成为人的认识对象或思维的客体,而人则成为与它相对的世界的探索者和说明者。这就在人与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认知上的主客体关系,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周围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分离开来。一方面人从那种分不清自己与外物、视人与自然物体为同质东西的混沌状态中解脱出来,自觉地成为自然界奥秘的发问者和探求者: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从那种与入神秘互渗的状况中独立出去,成为不依赖于人的客观世界。自然界这时才真正成为与人相区别且又作为人们认识对象的客体。
其实,古希腊思想中已经有了对主体的直接的自觉意识。德尔斐神庙匾语“认识你自己”和智者派代表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已经表明在古希腊人们就有了进行自我意识的要求,而且开始意识到人在与外界事物主客体关系中的主导地位,意识到为人所感知的客体并不是独立自在的,它只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只是与我们的意识相联系而存在:它肯定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对后来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2、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主体意识的形成及主体性哲学的确立。古希腊哲学虽然已经蕴藏着主体性思想的萌芽,但主体性的正式提出是随着近代哲学发生的“认识论转向”而凸现出来的。随着人类实践和思维能力逐步提高,人开始从研究自然反观自身,把主体与客体区分开来。建立起对象化的思维模式,形成了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这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次重大飞跃。同时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使探究知识的基础和可能性问题成为近代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于是近代哲学侧重于从认识论角度,提出并确立了认识的主体性问题。
笛卡儿以其追求知识确定性首开了唯理论的先河,他对“我思故我在”的论证以及由此所展开的自我意识运动成为近代哲学主体性的宣言。笛卡儿认为,知识应该具有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只能来自心灵本身,即“我”或“自我”。“我”首先是一个思维主体,人的主体性确立的根据是内在于我之中的“我思”,这样他就把知识的确定性问题归结为主体性问题。笛卡儿利用普遍怀疑法来探求知识的可靠性:我可以怀疑任何东西,但我在怀疑、我在思索则是不能怀疑的。怀疑的主体——“我”也是不可疑的,这个正在怀疑的“我”的存在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思是一切知识可靠性的来源。可见笛卡儿是在认识论的意义上界定主体和主体性的,思维或理性是主体“我”的根本特性。他说:“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我”是普遍怀疑所余下的最后的结果,是笛卡儿苦苦追求的阿基米德点。他正是这样促使了近代哲学研究重心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过渡,同时也意味着主体性问题的突现。正如胡塞尔所说的:“这种哲学实现了从朴素的客观主义向先验主观主义的彻底转变。”而“我思故我在”这条原理,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大前提的公理和根本原理的必要条件,也为知识大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正如笛卡儿所开创的那样,对主体性的强调,反映出人们试图发现一种毋庸置疑的出发点,从而达到更可靠的“客观知识”的一种努力。这种强调也蕴涵着一种对知识“主体”与“客体”的划分一这种划分恰恰构成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种观点的主要脉络。
近代经验论主义认为人的知识来自感觉经验。培根作为近代经验论的首倡者,认为感觉的产生不仅有客观方面的原因,而且依据人的尺度,掺入了感觉主体自身的性质,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感觉的主体性问题由此被提出来。培根的这一思想被洛克通过关于“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学说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洛克认为“第二性质”的感觉(物体在感官的作用下产生的各种颜色、声音、气味、滋味等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体的认识器官,而且只有依据“第一性质”(物体的固有属性,如广袤、运动、静止、数目等等)才能作用于感官而产生出观念来。贝克莱则直接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即“可感觉的东西都是可以直接知觉的;而直接知觉的东西就是观念;而这些观念只存在于心中。”他把感觉完全归结于主体,认为一切被人感知到的东西都依存于心灵,感觉的主体性问题至此获得了较为彻底的形式。休谟进一步主张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于知觉之外,感性知觉是认识的唯一对象。但休谟走的更为极端,他不仅怀疑物质实体、而且对心灵实体以及上帝也从认识论角度提出了质疑。
总之,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围绕知识起源问题使认识的主体性问题得到凸显。唯理论坚持实体说(substance),认为具有确定性和可靠性的知识来自于人所固有的观念和能力,人是能思的理性主体;而经验论则认为知识来源于人的感觉经验,较为深刻的探讨了感觉经验的主体性问题。
3、德国古典哲学对主体性的抽象发挥:主体性哲学的颠峰时期。真正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近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主要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德国古典唯心论所展现的“自我意识运动的过程”,“自我”和“自我意识”是德国古典哲学根基。
德国古典哲学更加突出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质,这种能动性主要体现在认识论上。如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和“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充分体现了他的主体性思想和理性原则。他认为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能够为自然界立法,是一个具有理性的理论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的自律而有自由的主体。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必须解决所谓“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同题,这是康德认识论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但其最杰出的贡献,在于从认识论角度阐发了能动的主体学说,对人的理性能力在认识和实践两个领域中的功能做了明确的分析,强调了人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康德认为,在认识领域,理性作为“我思”的“纯粹统觉”能力,表现为先验知性范畴以及先验直观形式对认识材料的能动的综合整理,实际上是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活动。这样认识可能性的最终根据不在被构成的客体方面,而在主体的先天理性认识形式中。在实践领域,理性以自身具有的先天“道德律令”规范人的行为,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去做。达到善的目的,这是实践理性为人的意志立法,理性在道德实践领域构建起自由王国:在康德对理性的批判中,人因被赋予认识和实践领域的“立法者”而获得了理性存在物的形象。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从主体性方面来考察认识及对象的哲学家。康德之前的思想家,虽然有主体性思想的闪光,但并非系统明确的提出主体性理论,而康德之后的整个世界哲学,却无不受到康德主体性思想的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对主体的能动性的强调同时也体现在本体论上。黑格尔把主体与实体联系起来,提出了“实体即主体”的思想。他指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实体具有主体的能动性品格,它本身有一个能动的发展过程,实体的发展最终通过人而获得自我意识。这样就把实体的客观性原则和主体的能动性原则结合了起来。而他的整个逻辑学框架所论证的绝对理念的发展史,就是“自我意识”客观化和绝对化的辨证运动的过程。
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把立足于自然之上的人确立为主体,把主体从“自我意识”中解救出来,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王位。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也巧妙的拟订了对黑格尔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这种“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是社会的和实践的主体的直接理论前提。从发展的角度看,只有立足于感性的主体,才能想象“感性的活动”,只有立足于自然之上的活生生的人代替“自我意识”,才有可能进一步谈人的社会关系。因此费尔巴哈的主体思想是从黑格尔向马克思主体思想过度的桥梁。
从以上哲学史的追溯来看,从笛卡儿到德国古典唯心论所展现的主体性偏重于认识论和本体论层面,而尤其突出认识论层面。它遵循的仍然是源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传统,并没有展现主体性作为一切人类思维创造活动的源泉和归宿的深刻内涵。德国古典唯心论确实发挥了主体能动性,展现了主体性的丰富内涵,但它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性,因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极端。如康德主体性理论中的自我意识就是夸大了的主体性。他不仅使主体活动失去了客观基础,而且脱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待人的主体能力,所以只能把上帝作为人的主体能力的“先天”的来源。而黑格尔通过逻辑构造所展现的主体性实际上只是绝对精神的主体性。这正如马克思所评价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的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中,以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全部哲学的基础,从研究现实的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人手,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取代了直观的思维方式,以唯物主义方式理论地解释世界,实践地变革自然,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论与实践论的有机结合。至此,主体性才从天上回到了地下,从意识领域回到实践领域,真正找到了现实的根基。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