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亲子教育(下)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2-05-20 14:24 已读 7040 次  

仁剑的个人频道

+关注
学业成绩第三:

我在中国时从事的是教育事业(我的《逻辑后缀学》在本质上就是思维的学问,里面的许多理论皆有心理学的元素),但我并没有因此而过多地指导自己子女的学业。我认为在学业上,学校已起了言传的作用,家长的重要作用在于身教。何为身教?很简单,我自小喜欢阅读,爱读书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也就是说,我的小孩是看着他们的父亲捧着书本的形象长大的。(但可不是读死书那种形象哦)。那么,他们爱上阅读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如何引导小孩看有益的书本?家长尽量不要以长者身份去要求他们,那样容易引起小孩的反叛。我通常是自己先阅读,看到有趣的内容自己先露出兴奋的情绪,或者和太太讨论,旁边的小孩被引起好奇心,自然会被吸引过来。

小孩问问题时,家长不必装成个万事通的样子,尝试不要立刻给出答案。我常常会先进行分析,然后故意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回答,尽量从正反两面给出不同的答案,这样可以引导他们思考答案的途径。对于正确答案,在他们小的时候,我会当着他们面前去找资料,他们长大之后,就让他们自己去图书馆、互联网上寻找答案。

国外的华裔家庭里,许多华人家长担心小孩的英文水平跟不上,因此在家里都是和小孩说英文,我认为不必如此。我的小孩出生后,我也和太太商讨过这个问题,老实说我和太太的英文水平只是普普通通,我对太太说:以我俩的英文去教小孩,反而会令他们混淆。最后我们决定:在家里只说中文。我和太太都能说流利的广州话和普通话,但十多年前我们就意识到,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会日渐加深,而普通话是中国的主要语言。因此我们统一了家庭语言,就是普通话。结果自然就是:我这两个出生在澳大利亚,俗称“ABC”的子女,到现在都能说流利的普通话。女儿在中国做交换生时,如果她没有表明身份,没有人知道她来自于英语国家(注,十多年后她在大学的论文是《孙子兵法》)。同时事实证明,在家说中文一点也没有影响到他们英文水平的发挥。我女儿现在(十年前的现在)读Year 8,相当于中国的初中二年级,上中学以来,她的各门成绩包括英文全都是A,她在学校的辩论组,写作组里表现都是优秀。

专家说,会两种以上语言对小孩学习的互补、智力的发展很有帮助。对此我十分赞同。

除了说,他们还能写中文。但我们并没有让他们去外面的中文学校,而是坚持要他们用中文写日记,每天临睡前写,这一写差不多就是十年。中学的选修课之一,也是要他们学中文。我有一个朋友,在家里和女儿说英文,周末却又让女儿去补习中文,这太滑稽了。我儿子对我说,中文班里许多同学课外都有补习中文,但成绩都不及他好。

儿子小学最后一年考了精英试后,我们才知道,不管能不能上到精英中学,他都必须读完余下的课程,那大半年差不多是没有意义地浪费了时间。因为这样的原因,在女儿六年级同样考完精英试后,我们就把当时只有十一岁的女儿“邮寄”回中国,在大陆亲属的帮助下进入了一间小学读了半年,当然她的中文水平和大陆的学生比有差距,因此她在大陆读的是五年级。

这半年对我女儿各方面的进步作用非常之大。

她第一次离开父母身边独自坐飞机回国,临走前她的同学都说此事很Cool,她也觉得很兴奋很自豪,但到中国不到两天,她就打电话来说想家,想回来。我对她说:尝试坚持下去,坚持一天就有一天的收获,到坚持不了随时可以回来。到最后她终于坚持了一个学期,而这正是我们计划内的。半年后,我们到悉尼机场接她,我拥抱着她说:女儿,我为你感到无比的自豪。

在子女幼时的启蒙教育上,我唯一强迫要他们不断练习的是算术。开始时是十位数以内的加减,然后是百位数,然后是千、万,然后是加减乘除从单一计算到混合混算。在他们刚进入小学时,他们的算术的混合混算已经十分熟练,因为我采取的是题海战术,就是根据他们的进度坚持每天出二十道左右的算术题,不断地重重复复用竖式笔算。此外还利用扑克牌玩游戏:十至十三为十,其余按牌上的点数,每次打开四张牌,即有四个数字,看谁在最短时间内运用加减乘除(每张牌必须用一次并只能用一次)得出24这个数字(有时候会得不出,但谁最先判断得不出也是胜出)。这种游戏很轻易就加强了他们的运算能力。

我这么重视初级的算术,是因为我认为初级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是一切理性逻辑思维的基础,是儿童日后其它的学科学习最重要的奠基石。培养了儿童阅读的自觉性,再加上牢固的奠基石,此后他们的学习就轻松多了。事实确实如此,除了在学前督促我的子女算算术外,之后他们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我基本上没有再指导过他们。

在选学校的问题上,华人的风气都是尽可能让小孩进入所谓的名牌学校,我发现澳洲的华人也是如此,真有这样的必要吗?

我的小孩到了入学年龄时,我家附近有私立学校,也有人人争着去的有名气的学校,我都没有考虑,而是让他们进了同一所非常普通的公立小学。这所小学小的可怜,全校六个年级总共只有八十个学生,有时候居然一、二、三年级一个班,四、五、六年级一个班地聚在一起上课。我让子女去这样的学校,因为我懂得“宁做鸡头,莫做凤尾”的道理。我深知:儿童学业成绩不是最重要,自信心才是最重要。果然,在整个小学阶段,我的两个小孩在这所小学出尽了风头,兄妹俩一直是学校的明星。

每年在学生四年级时,教育部会有一个所谓“英才班”(Opportunity Class)简称OC班的考试,让各个学校四年级的学生报名参加,家长们说,能够进入英才班,等于大半只脚已经跨入精英中学。但我子女所在的小学,因为据称许多年没有人能够进入精英中学,竟对这种英才班考试没有重视,连申请表格也没有派给学生。我和太太当初对澳洲的教育方式不清楚,因此也没有让儿子参加英才班的考试,他是在这所普通学校一直读到小学毕业。由于错过了英才班,在他考精英中学时,我们的信心也是不足,因为不知道他与那些好学校的好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此我们终于让他也跟着潮流:在考精英试的前两个月,临急抱佛脚地到一所补习学校补习(在此之前,我的子女从未参加过任何补习)。最后,儿子竟成为这所小学许多年来未有过的、当年唯一的一个考进精英中学,而且是在澳洲有百年历史的名牌精英中学。此事当时在这所小学引起不小的轰动。

但轰动继续有来,知道了有个英才班,第二年我们就让小女去考了,她自然是轻而易举地考上。到小女准备考精英时,由于她十分要强,既担心输给哥哥,更想考得比哥哥好,因此也要求去补习。好吧,那就让她补习吧。因此我的女儿也是在考精英之前,补了两个月。我的一对子女,是那所普通公立小学多年来仅有的两个考上精英中学的学生。

选择补习学校,我同样是有不同的做法。我没有让他们去那些在报纸上广告满天飞,名声好得不得了,个个家长趋之若鹜的名牌补习学校,而是去了一间校长、教师、职员都是同一人的一人学校,由于名声不响,这位可怜可敬的校长,只有寥寥可数的三几个学生。但由于学生少,对每个学生他都能亲力亲为,因此每个学生都能保证得到他的真正辅导。

儿子读精英中学不到半年,有天回家显得闷闷不乐,问他原因,原来他听到老师议论:他所在的班是全年级纪律最差的。我听到后乐了,我告诉他,这太好了,这证明你的班里聪明人多,你不妨多点留意班里的学生是如何调皮捣蛋,这是老师教不了的学问。爸爸以前也当过中学老师,曾经做过班主任,很不幸地我的班当时也是全年级从初一到初三都最调皮捣蛋的,但几年之后的高考,我班的高考入围人数是全年级最多的。

儿子现在读九年级(十年前),他的数学、中文、地理、电脑总是保持全年级的一、二名。但他说有一个女生总是他的竞争对手。我又乐了,我曾经和一对子女说:我不希望他们老是第一,成绩有中上就十分好了。做人,永远保持中上是最高境界。中国古语认为: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我却认为,如果心态正常,取法乎中,反而得乎其上也。

对于子女的学习成绩,我们并不那么在乎,起码表面上不要太在乎。为了表现这种不在乎,我们还常常开这样的玩笑:当子女某次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我们会说:不错,有进步空间;当成绩有退步了,我们会说:不错,进步空间越来越大了;当拿到满分时,家里却是“一片哀嚎”:No!再也没有进步空间了!

到女儿填写选读的精英中学时,我已经对她的学业程度已相当有把握,认为她能够去到数一数二的精英中学,但数一数二的那两间中学离我家比较远,我可不愿学古人那样为了子女的学业而“孟母三迁”,更因我之前同样的理由:何必去最好的学校和别人竞争?因此我让女儿选了“数三数四”的精英中学。

自然,在这间中学里我女儿的能力绰绰有余,因此她又成为学校里受老师同学好评的“三好学生”,她多次代表班级、学校在全省、全国的辩论、技能、写作等竞赛中获奖更拿过全国的一等奖,甚至去欧洲参加世界性大赛获得过团体第一名。

由于女儿的出色表现,曾经辅导过她两个月的补习学校校长更邀请她担任代课小老师,近一年来,每逢星期天,女儿就去那所补习学校工作四个小时,有三十元的报酬,哈!才十三岁就有收入了。

不过我的子女对钱财的态度相当坦然。前不久女儿想参加一个全国性的有关法庭辩论的夏令营,需要八百元的开支,她主动和妈妈说自己出钱,最后妈妈决定让她出一半。

女儿去补习学校上班,是由她的哥哥接送的,为此我们每次给她哥哥五元钱。儿子有次看中一款电子游戏,就用这累积起来的钱买,而没有要我们另外给钱。其实这么多年来,两兄妹收到的红包或各种奖励已积存了不少钱,母亲分别为他们开了个银行户口存进去。可以说一家人里面,最穷的是我这个男主人(这部分在另外的文章里会再次说到)。

总结以上的内容,我给读者(不论是父母或是仍在读书的年青人)一点心得:为人处事应该留有余地或者说留有余力。我的子女的成长过程,我一直有意识为他们留有余地、余力。令他们轻轻松松地成长,健健康康地成长,快快乐乐地成长。这是做人的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比那些学业成绩重要得多。

最后我还想要告诉读者,我对子女的期望是以下一段我曾经对子女说的话:以你们现在的学习态度和成绩,你们将来的前途相当远大。但是,我更希望的是你们的心态和身体能永远保持健康快乐。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仁剑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