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远离那些爆款网红书

送交者: 雨地[♀★★*空谷幽兰*★★♀] 于 2021-12-03 15:54 已读 6160 次  

雨地的个人频道

+关注
1 阅读从来就不是“悦读”

 


之前有过一项调查,大多数中国人一年看不到五本书。为什么?许多人回答说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但是,我们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还是很喜欢看盗墓、穿越等类型小说的。当然,不一定读纸质书,大多是在手机上看。 雅斯贝尔斯曾经感叹“人们草草阅读,只知道追求简短的能快速获得知识的、又很快速遗忘的那些讯息,而不能去读那些能引起反思的东西”,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 大家都知道,上海有一个很有名的作家叫王安忆,她曾经跟朋友说起过,自己年轻时读书是一件如何奢侈的事情,因为书不易得,甚至常常没书可读。这个我也深有体会,我小学那会儿,连报纸都很少,《解放日报》、《文汇报》也只有四个版,我把中缝都要看了,当然这个中缝不是广告,当时还没有广告,有些正版的文字登不完,就放在中缝。所以在当时来说,读书是件很奢侈的事情。 但让王安忆感叹的是,想不到时至今日,读书居然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现在大家喜欢手机阅读,手机上大多是些轻短的小文章。有人告诉我,他在手机上只能忍受滑拉四下就读完的文章,再多拉一下就没兴趣了,深刻的就更看不下去了。这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它侧面反映出经典阅读越来越被边缘化,其意义与价值越来越不被人认知的事实

当然,我无意于否认知识可以多渠道获取。难道网络就不能获得很好的资讯吗?当然不是。我在这里只是想让大家注意,媒介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淹夺了阅读的本意。现在需要重新确立一直以来我们所坚持的阅读方式
生活中,人们不会认为开车可以完全代替走路,因为欣赏好的风景有时候是非得走路不可的。读书也一样,直接面对书本更好。还有,现在有些书店弄得很时髦,添了咖啡吧,又增益出许多文创产品。卖文创的柜台越来越多,卖书的柜台反而被挤到了边缘。而且卖的书也多是些时髦的励志书、旅行书。 书店搞得越来越时尚,真正严肃的书却被挤压掉了,这有意思吗?但是,眼下这个东西就是吸引人,因为这是一个包装的时代,人们并不看重你的成色是多少,重视的只是包装。所以媒介的变化,包括书店的这个变化,已经淹夺了阅读的本意,只是许多人对这种变化不以为意。 所以我们要强调,有些深刻的道理,必须通过艰苦的阅读去获得,且只能是书面阅读。但是现在许多人希望阅读能给自己带来轻松的体验,甚至把阅读改成“悦读”,这是不恰当的。 事实上,阅读是一件乏味的甚至艰苦的事情。你只有捅破这个乏味、艰苦的表层,进入到它的内里,才能感觉到一个无穷的世界在等着你,这个时候,你才会渐渐地喜欢上它。而在此之前,要人真的喜欢上它是不容易的。你不要告诉我自己天生就喜欢读书,读书是需要训练的,特别是阅读经典更需要训练。它们在刚开始的时候并不一定吸引你,但一旦读进去了,你才会被深深吸引。所以,期待阅读成为“悦读”,特别是指望经典阅读能变得轻松惬意,是不现实的。 今天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有些人不读书了,喜欢读画读绘本,乃或以看电视代替阅读。其实,画面有一个具象,能刺激人的感官,但感官被外在的具象吸引后,对象内在的呈现不免会受影响。 打一个比方,一个女孩觉得自己漂亮,认为凭着漂亮可横行世界,就不会去认真开掘自己的精神世界,因为她觉得自己的资本很充足,不需要太努力就可以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 所以,感官被刺激多了以后,心灵的调动通常就不能充分,时间久了,很容易产生思维的惰性,形成被动接受的依赖,进而造成迟钝和自闭,造成与社会、与他人的沟通不良,严重的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我们看到有些人在虚拟世界里浸泡久了,就会失去对这个世界正常的感知。这样的事是不是越来越多了? 有人也许会问,我拿电子书读《呼啸山庄》,图个方便轻巧,和读厚而重的纸本《呼啸山庄》,能有什么区别?但在我看来,强调读纸本,目的是接续和恢复阅读的原初状态,赋予阅读以一种庄严的仪式感。特别是当我们作为一个学生,开始步入阅读殿堂的时候,尤其需要有这样一种仪式感。所以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才说,“当人们学习的时候是在学习一种行为,读书阅读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行为,不是你天生就会的、一蹴而就的。” 至于网络,因为它经常提供即时性碎片化的资讯,更容易影响人的阅读品质。这个话不是我说的。大家知道世界著名的科技杂志《连线》,他的创始主编,也是世界第一届黑客大会的发起者尼古拉斯 · 卡尔,前几年就写过一本书,叫《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我们的大脑》,他在这本书中详细探讨了网络如何对人的神经线路甚至记忆程序的破坏,如何经过一种重新编排,使得人们本来希望深潜到对象的底里去探究最深在的根源,都变成了只会流于字表的滑行,而那种持续性的深入的思考,似乎离人类越来越远。 当我们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虚拟的世界,不知道这个虚拟世界的界限与区别时,你想提升你的文化是没有可能的。 尼古拉斯 · 卡尔把这样的人称为“屏幕之民”,即这种人高度依赖电子屏,只会“屏读”,不是一个会思想的人。遗憾的是,当今世界,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有人戏称美国人宁可不开车也要上网,法国人宁可不洗澡也要上网,中国人宁可不要生活也要上网。这是一件很值得警惕的事情。 看看我们的周遭,已经有太多人不再习惯思考了,他们只想着去找现成的答案,动不动就百度一下,就像柏拉图《费德鲁斯篇》所指斥的,因“灵魂上的健忘”,而只会“依赖外部书写符号”,不知道人只有通过经典的阅读,才能养成智慧的头脑,以及由这种头脑再分析、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记忆。 信息没有经过分析和整理,不能形成知识;知识没有加以主观的批判,不能形成思想。而缺少了艰苦的阅读,基于经过整理的信息和经过批判的知识基础上的思想,恰恰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短板。






2 读经典绝对不是一个高大上的命题



接下来谈谈什么叫经典。关于经典,大家耳熟能详。对此,南非诺贝尔奖获得者库切《何为经典》是这样定义的,他称“那些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就是经典”。当然,撇开库切讲这个话的具体语境,那些历经人们最诚挚的颂扬而得以流传百代的,当然也是经典。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不能仅将经典局限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上。大家一说到读经典,似乎就是读《艰难时世》、《老古玩店》、《巴黎圣母院》,不是这样的。从《论语》到《日知录》,从《理想国》到《存在与时间》,许多人文社科类的著作,乃至一部分自然科学著作,同样是我们必须读的经典。 经典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对人的处境有真切的关心,这个人既指单数意义上的人,同时也指复数的人类,也就是能关注人类整体性的精神出路问题。
其次,对人的命运有深刻的体察。 第三,对人的内心经验有感同身受的体谅与同情。 我强烈建议大家每天留出十分钟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今天读了一部经典,对照生活中遇到的许多的物、事、人,自己究竟获得了什么?这个很重要。 刚才我们提到了读人文经典。那人文是什么?人文就是处理人的日常世界和价值世界关系的学问。好的人文社科类著作因为关心人的处境,理解人的命运,对人的内心世界有感同身受的体谅与同情,所以都应该成为我们阅读的范围。 康德曾说过,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难道康德的意思是说你跟我一起去看流星雨吗?不是这样的,恰恰是说你要舍弃小我,抬头关心人类整体性的精神出路问题。 古希腊的泰勒斯因为被许多问题困扰,走路时抬头看天,一不小心掉到了沟里。他的仆人就笑话他连路都不会走,还关心这么多事情干什么。后来康德就说了,一个永远躺在沟里的人当然会笑话她的主人,因为她从来就没有爬起来过。一个聪明的有智慧的人,为了探索伟大的真理不小心跌倒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基于这样的事实,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作为知识之王的哲学经典,尤其应该被大家所重视。一个没有读过哲学的人,很容易沦为一个事务主义者,很容易沦为一个婆婆妈妈的人。因为哲学是以小搏大的,它不一定关注细节。所有的细节在它这儿都熔炼成了它言说的背景,而它想告诉你的只是真理。所以,千万不要觉得康德、黑格尔与自己无关。 你去读读《纯粹理性批判》和《历史哲学》,其实说的都是平实的道理,有时语言也不失为形象风趣,经常打生活当中的比方。当然,书中会有一些作者创造的特殊范畴,这些在哲学辞典都查得到,只要掌握了他们思想的主调,借助一些参考书,每个人就可以较顺利地把它们看完。哲学是最好的知识训练和思维训练,所以古希腊人用“爱智慧”来界定它。 进而,我们还想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比科学更伟大。科学主要是求答案,而哲学主要是问问题。我们今天说做学问,有人说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学,一部分是问,其实所谓学问就是学会问问题。科学家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终结了一个问题,哲学家之所以更了不起,是因为他们不断地把终极性的问题放在你的面前。 倘若仅崇拜纯知识本身,你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知道分子”,而你对知识本身有质疑、能提问,你才是知识分子。“知道分子”跟“知识分子”一字之差,区别就在于你能不能作哲学思考,从而颠覆性地提出问题。而因为你的问题,可能一门新的学科得以产生,一个新的领域就此向人敞开。 再回到我们最熟知的艺术经典与人文经典,两者虽然都指向世界的本质和人性的根本,但是人文经典有的时候比艺术的经典更重要。尽管大家都觉得文学有故事,重视抒情,更能体现人个体的生命,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后面都有深刻的思想,乃至于这些文学家本身就是哲学家。 所以,如何通过阅读文学,更重要的是阅读人文社科类著作获得对真理的深刻领悟,对知识的解构非常重要。如果只有故事,没有太多深刻的东西,这就不足以打动人,更不易服人。总之,所有的经典都指引人找到自己的路,所以读经典绝对不是一个高大上的抽象命题。






 




3 不要去读那些爆红的大众书



明白了上面两点,才可以谈经典阅读的意义和价值。经典阅读当然全然不同于我上面讲的“悦读”或“浅阅读”,因为它有对人类普遍性和本源性问题的热切关注,可以帮助人了解世界,关照自我,扎扎实实地给人提供高层次的精神养料。 首先,经典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也就是说经典提供的经验,可以让人们找得到世界的原始图景。经典有各种不同的个性化形式,但都可以将人引向这种原始的图景。只有认识了人类的原始图景,我们才可以明白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从而认知未来,发展无穷。 有人说,我们不能更多地看到这个世界的美,是因为我们没有时间、精力,或者没钱,其实这些都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因为我们常常受到现实生活的种种限制,没有获得了解世界的能力与方法。而经典阅读能帮助我们确立这种能力和方法,所以它才被人称为“心灵的探险”或“灵魂的壮游”。现在大家条件都好了,出国旅游不是一件难事。比如想去伦敦,办好签证,买一张机票就可以走了。 但我想问的是,你只能去当下的伦敦,你能去历史上的伦敦吗?如果要去历史上的伦敦,是不是只有通过阅读?也许有人要说,难道从生活当中了解不了世界吗?这个话当然没错,但是对于经典阅读来说,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生活并不必然就比虚构的经典有更多的真实,世界也并不必然就比人们的心智创造更能体现这个世界的本质。 由媒体、网络建构出来的生活世界,有的时候尽管都存在,但常常只是人生之表象,它们的浮泛、零碎,根本不足以映像这个世界的本质。如果没有经典的烛照和指引,它们完全可能被人表现得毫无真实感可言。你们信不信? 所以,法国作家尤瑟纳尔说,“人真正的出生地是用智慧视野关注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就是书籍,所以我的第一个出生地就是书本”。 以色列是个小国,但是这个国家令人不敢小觑,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在那里,小孩一出生,父母就会领到两张卡,一张出生卡,一张读书卡。难道婴儿能读书吗?不是的。先发给父母,是告诉他们,你的孩子一出生,命定必须阅读,而作为父母,你们必须教会他阅读。以色列人墓地的形状和装饰几乎都是书,他们甚至把书橱放在卧室里。我们今天很多人也有书橱,但很多时候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其次,是能帮助人关照自我。人生有限,决定了人有使命需要完成,这个使命既对自己的家人,更是对自己;如果你有出息的话,还包括对国家与民族。而要做到这点,了解自己是首要的。但是,实际的情形是什么? 人恰恰最难做到了解自己。有些人遭遇倒霉、挫折、屈辱,喜欢怪别人,但其实大多数时候,这些都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说到底都是你自己给自己的。所以,古希腊德尔菲的神庙上刻有这样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中国的老子也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知者明”或“认识你自己”,是一道横亘在东西方人面前千古的命题,而经典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正可以帮助人了解自己,帮助人判别什么是假真,什么是伪善,从而既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够原谅别人的不足。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什么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的,人们通过读书,只是读到自己,只是在书中检查自己、发现自己。“悦读”或“浅阅读”显然不可能达成这个目的,而且还会把人引向滥读。 叔本华曾经谈到过滥读问题,认为因为滥读,造成了许多杰出的头脑离开了人的身体。所以,他提醒人“不要去读那些爆红的大众书,不管是政治、宗教、诗集、小说”,他说凡是为傻瓜写作的,总会有一大群读者。确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本书读的人越多,就越能够辨别它的成色。“只有具有伟大心灵作者的作品,才特别值得你去倾听。” 在这里,我特别想引用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这部书当中提出的一个观点,他认为“经典不是我读过的东西,而是我正在读的东西”。这说明一部经典可以反复读。他又说:“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样,是一次发现的航程”,这个“发现”既指发现客观世界,更指发觉主观内心。 他说“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容易将时下的兴趣降格为一种背景的噪音”。什么意思?你读经典,一旦读进去,外部世界流行物的地位就下降了,仅仅成为一种不值得倾听的噪音。而我们现在恰恰是被外部世界牵扯了太多的精力,包括我们对自己未来人生之路的设定,也不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而是遵从了外部世界的命令。这有点可悲!






4 经典阅读的方法,或者说原则


其一是要在观念上去除功利的考较,使阅读真正成为“自由阅读”。为什么要去除功利的考较?因为经典作品具有无与伦比的精深博大,它可以帮助人涵养精神,拓展心胸,甚至可以帮助你获得职场上的成功。 牛津大学的社会学家经过二十年的调查,确认阅读对人的职业水平的影响远远超过喜欢电影、音乐和社交,但这有个前提,就是你必须出于爱好读书,这样读的时候,人的身体就会释放出一种使你快乐的多巴胺,让你更自觉地投身其中。 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东西使你感兴趣,学起来就会特别带劲。但是遗憾的是,“古之学者为己”,古代好学的人是为了自己精神的成长而学。 “今之学者为人”,今天许多人读书只是为了符合别人的愿望,从生活中换回一些东西,比如学位、晋级。须知读书不能总讲有用没有用,这个世界有许多事,不是有用和没用可以一言道断的,有的书离现实很远,你可以说读了没用;但它离你的理想与情趣很近,它们真没用吗?不是吧。如果各位想就此作进一步的思考,建议读读法国作家夏尔·丹齐格的《为什么读书》。 其二是要克服求快心理,要静下心来慢阅读,这里的慢不仅指时间,更指心态,这样才能造就一种“品质阅读”。有人说,慢了会读不完。其实不要有这种担心。在这里,我向各位介绍美国人费迪曼写的一本书《一生的读书计划》,书中列出一个人18至80岁必须读的一百种经典作品。可见,人的一生,大体是可以读完最重要的经典之作的。再说,读不完也没有关系呀,因为从读过的经典中,你已学会了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获得了智慧和眼光,这是最重要的,不必死扣到底读了多少本。 归结上述讲演,我想说,全球化时代使得世界范围内,阅读越来越边缘化,但是经典的魅力从来没有消退。所以各位一定要读好书,读经典,这样才能体会到古人所说的“修身莫若养性,至乐莫如读书”。 阿多诺曾经说“当今的世界充满着令人作呕的匆忙”,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就是充满着令人作呕的匆忙,包括吉朋所说的“群聚无伴”的孤独,尽管你手机朋友圈里的名单很长,但能讲心里话的人又有几个?而读书正是一件能够让人克服孤独的事情,甚而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说,可以让人学会利用和品尝他的孤独。 杨绛曾经说读书就像串门,你不需要预约,就可以敲开任何一个大师的门,这真是天下最好的事情。所以,不要为不读书找各种理由,但凡你能坐下来,打开书,你就一定会有所得。
喜欢雨地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