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汉阳防务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法兰西三角翼轻骑兵——达索幻影III/V战斗机简史(二)

送交者: 炫笔伏逼[♂☆★★★不闻风知★★★☆♂] 于 2021-07-29 22:37 已读 1074 次  

炫笔伏逼的个人频道

+关注

四、法兰西的两马赫时代




在首架预生产型“幻影”IIIA战斗机完成首飞工作后,达索公司很快展开了剩下的九架预生产型“幻影”IIIA战斗机的建造工作,它们主要被用于进行相关的飞行测试以及让每个工厂都能熟悉各项制造工序以便为后续大规模生产工作做好相应的准备。


在此期间,由于达索公司自行研发的火控和雷达系统的研发进度十分滞后,因此它很快被取消并且被更换为另一款仍处于开发阶段的“西拉诺”I bis型雷达,后者为一款在I/J波段工作的火控雷达,最大功率为200千瓦。当然由于此时“西拉诺”雷达并没有达到可装机状态,所以前七架“幻影”IIIA原型机只能选择安装由达索公司研发的“艾达”雷达,后者在当时同样被用于由达索公司研发的“军旗”舰载攻击机上面。


现存的“西拉诺”I bis 火控雷达
由达索公司研发的“军旗”IVM舰载攻击机

除了雷达和火控设备外,“幻影”IIIA原型机的另一项重大改进便是引擎,其中曾被用于“幻影”IIIA 001号原型机的“阿塔”101G引擎在1954年进行了重新设计,比如将原有的七级压缩机改为了九级压缩机,而材料和冶炼技术的进步也意味着压缩机的转子结构将由镁合金打造而成并由此大幅降低引擎本身的重量,最后设计师还增加了一个二级涡轮来驱动压缩机,由此一来新的引擎被重新命名为“阿塔”08,它成为了“军旗”IV攻击机的动力系统,接着又在加装了后燃器的情况下于1957年被重新命名为“阿塔”09,其中早期加力燃烧室拥有两个可变几何排气管和两个独特的“眼皮”式结构以便增加性能和可控性。“幻影”IIIA原型机在几经波折后选择了更加可靠的“阿塔”09B引擎,后者最高可输出6000千克推力,同时每个“幻影”IIIA原型机都在垂尾底部增加了一具减速伞释放装置以减少降落时所需的制动距离。


为了加快研发进度,每一架“幻影”IIIA原型机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测试任务,因此下面就简单地逐一介绍一下每个原型机的故事吧:


01号原型机:它拥有一个非官方绰号,“荣誉”,主要被用于测试飞行性能并寻找相应的改进措施来解决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它还被用于在两侧机翼下方和机腹加装了相应的挂架以便测试挂载副油箱的能力。1958年10月24日,法国试飞员罗兰特·格拉瓦尼总算成功驾驶这架“幻影”IIIA原型机达到了预期的两马赫飞行时速,这也成为了欧洲第一架在没有火箭助推的情况下飞行时速达到两马赫的战斗机,一个月后的11月25日,法国试飞员罗兰·博蒙特驾驶01号原型机打破了之前由英国电气公司的“闪电”P.1B原型机创造的速度纪录,而在当时这架原型机的飞行时速高达2.2马赫,接着试飞员杰奎琳·奥里奥在1959年8月26日驾驶这架01号原型机完成了超音速飞行任务,由此成为了第一个完成此项任务的女性试飞员。


英国电气公司的“闪电”P.1B原型机
刚刚降落于一处半永备机场上的“幻影”IIIA 01号原型机

1966年5月11日,01号原型机在法国军用飞机测试中心完成了最后一次飞行任务,随后它被用于进行一系列地面测试并于1972年被存放至位于勒布尔德的航空航天博物馆内。


02号原型机:1959年2月17日,法国试飞员罗兰特·格拉瓦尼驾驶着它完成了首飞工作,接着它就被用于“阿塔”09B引擎和SEPR 841火箭引擎的测试工作,其中前文就已介绍过这款火箭引擎主要采用两种液体作为燃料,同时还利用三乙胺二甲胺和硝酸作为燃烧剂(其中由于两种燃料都有极强的腐蚀性,因此都需要非常小心得使用才能避免风险),燃料箱的容量足够支持火箭引擎运行80秒,并且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拥有六次开启和关闭引擎的机会,因此新式火箭引擎的可操控性远优于SEPR 66火箭引擎。虽然他们最初计划让这台引擎在高空为截击机提供额外的推力,但实际测试表明它同样能作为一款起飞助推式火箭引擎(RATO)从而大幅降低截击机起飞所需的距离。


拍摄于2011年的“幻影”IIIA 02号原型机

尽管SEPR 841火箭引擎的推力高达1681千克,但实际上它并没有被广泛使用,即便在未来的生产型号上面也很难看到这款引擎的使用记录。具体原因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便是补充这个引擎所需的燃料本身就是一项危险且极其耗时的工作,第二便是这款引擎的工作状态不是非常稳定,也就是飞机有可能会在飞行过程中突然起火并造成灾难性后果,最后就是飞机必须拆除两门“德发”30毫米机炮才能够满足SPER 841火箭引擎的使用需求,除此以外由于火箭引擎在使用完毕以后将被抛弃,而残余的液体燃料在坠入地面时可能发生危险,因此这也引起了当地居民的部分抗议。当然有关这项引擎的试验工作并未就此停止,其中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将火箭引擎的动力减少一半,那么它的使用时间可以增加至180秒,同时02号原型机也没有运用增加前缘弧度的新式机翼,最后02号原型机在完成所有试飞任务以后被运至位于图卢兹的国立航空航天高等学校进行展示。


03号原型机:1959年3月2日,由法国试飞员罗兰特·格拉瓦尼完成首飞工作,它主要被用于武器、机载设备和引擎的相关测试,它也是第一个在军事航空试验中心进行相关试验的“幻影”IIIA原型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地方在于它创造的两项纪录:1959年6月18日,杰拉德·穆塞利在一个全长100千米的闭环飞行中达到了1762千米/小时的飞行速度,接着勒内·法西在SEPR 841火箭引擎的协助下驾机达到了25500米的飞行高度,这项纪录的创造时间为1963年5月15日。不幸的是,当试飞员阿兰·布罗西埃驾驶03号原型机于1968年10月23日准备降落时发生引擎停车事故,最后试飞员只能选择在中途跳伞逃生,而这架原型机也就此结束了它的生命。


“幻影”IIIA 03号原型机
参加航展的“幻影”IIIA 03号原型机

04号原型机:1959年5月6日在简·马林·萨格特的驾驶下完成了首飞任务,它主要被用于机载设备的测试工作,其中包括燃油系统、液压线路、空气和氧气供应设备和电子系统,同时它也进行了有关自动驾驶系统的相关试验,直至1975年2月28日前它都在执行以上测试任务,随后进行了报废处理。


05号原型机:法国试飞员罗兰特·格拉瓦尼驾驶它于1959年6月10日完成了首飞工作,而它的机体结构也成为了量产型“幻影”IIIC战斗机的参考标准,同时为了能够满足“西拉诺”I bis火控雷达的使用需求,它装备了带有介电质的塑料天线罩,同时还配备了一个更加强力的飞控系统以便降低飞行员的工作负荷和改善飞机的操控性能,同时还在垂尾前段增加了延伸段以便改善飞机的横向稳定性,这也将成为E型之前所有“幻影”III战斗机的标准。1960年10月12日,简·布兰卡特在驾驶05号原型机进行表演时发生坠机事故,他本人也在这次事故中不幸遇难。


05号原型机,注意它已经采用了带有介电质的黑色整流罩

06号原型机:1959年7月11日首飞成功,主要被用于气动和机载设备的相关测试工作,其中它虽然配有“西拉诺”火控雷达,但全新的圆锥形机鼻却没有配备空气数据探头,除此以外飞机全面装备了量产型“幻影”III战斗机的相关设备并被用于测试他们在实战条件下的可靠性。在此之后它又被升级至“幻影”IIIE的标准并被继续用于类似的测试中直至1974年1月11日完成最后的试飞任务为止,最后它被达索公司收回并用于展览工作。


06号原型机,拍摄于2019年1月9日

07号原型机:1959年11月1日首飞成功,主要被用于测试动力系统,比如“阿塔”引擎和SEPR火箭引擎,后来它参与了有关气动布局修改的测试,接着又被用于测试减速伞设备,最后它在被送至法国试飞员学校展览以前还曾被用于测试计划安装于瑞士空军的“幻影”III战斗机上面的相关设备。


08号原型机:1959年7月22日首飞成功,主要被用于武器测试,其中它的“西拉诺”火控雷达被用于测试引导马特拉R.511、马特拉R.530、“诺德”AS.20和AS.30导弹的能力,同时它也被用于测试多种不同口径的火箭弹发射巢、不同重量的炸弹航空炸弹和两门“德发”30毫米机炮的作战效能和测量这款战斗机在挂载各类武器时可能造成的气动和航程方面的负面影响。这架原型机于1975年2月28日完成了最后一次飞行任务,接着它被法国空军留下以便作为教学用具使用。


08号原型机,摄于2008年9月27日

09号原型机:1959年11月1日首飞成功,和之前的08号原型机一样被用于武器和气动方面的测试工作,后来瑞士飞行员也驾驶它完成了数次试飞任务以便进行评估工作,虽然这架原型机在1961年6月20日发生坠机事故,但很快被修复并用于后续的测试工作,最后它被陈列于欧洲战斗机航空博物馆内。


09号原型机

10号原型机:1959年12月15日完成首飞工作,随后将被用于服役测试以及让地勤人员和空勤人员能早日熟悉维护“幻影”III战斗机所需的各项事宜,接着它将被用于新式“阿塔”9K50引擎的相关测试工作,而后者将被用于日后的“幻影”50项目上面。


10号原型机,注意它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涂装

在以上测试全部结束后,法国空军于1958年8月5日决定采购100架单座型“幻影”IIIC战斗机,同时这笔订单还包括62架双座型“幻影”IIIB教练机,同时它也确定了由巴黎外围的阿尔让泰伊负责完成机体建造工作,由波尔多-美利雅负责完成总装工作等多项程序,在此之后,一架又一架“幻影”III战斗机将从这些地方启程加入法国空军或外国空军的服役序列内,由此也代表着达索公司正式展开了自己的三角翼传奇。




五、法兰西的三角翼




作为这个伟大的三角翼战斗机家族的首款量产型号,“幻影”IIIC相比之前的“幻影”IIIA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在05号原型机上测试过的黑色整流罩成了量产型“幻影”IIIC战斗机的标准配置,同时每架“幻影”IIIC战斗机都计划配备一台“西拉诺”I bis型火控雷达,后者的最大功率为200千瓦,工作波段为I/J,可提供自动预选目标锁定、目标跟踪和照射等功能,而相关信息则将被呈现在位于仪表盘中上方位置(瞄准具下方)的一处圆形屏幕上。


早期服役的“幻影”IIIC战斗机依然采用蓝灰色的防空涂装

除此以外,飞行员还可以通过位于仪表面板上方的CSF 95平视显示器来获得机炮、火箭弹和导弹的瞄准参数从而更加精准地消灭敌方目标【平视显示器(HUD)的诞生和实用化也能算作现代空战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中由美国的北美航空公司研发的A-5“民团团员”是世界上第一个运用平视显示器设计的军用飞机,苏联则直到米格-23“鞭挞者”战斗机才开始配备平视显示器,意大利也在G.91Y攻击机上面运用了平视显示器设计,当然以上列举的平视显示器的功能还相当原始,比如米格-23战斗机实际上也只是能让雷达探测到的目标显示在瞄准具上面而已,而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平视显示器的装备对象则是由美国LTV公司研发的A-7“海盗”II舰载攻击机。】


“幻影”III战斗机的座舱,注意座舱上方的平视显示器设计
A-5“民团团员”舰载攻击机的平视显示器设计
菲亚特公司的G.91Y攻击机也采用了平视显示器设计(注意座舱)
米格-23战斗机的平视显示器相当简陋,说白了也就是能够将雷达发现的目标呈现在瞄准具上而已
A-7“海盗”II舰载攻击机的现代化平视显示器设计

在机载火控系统方面,“西拉诺”I bis火控雷达能为“马特拉”R.530和“诺德”5104空对空导弹提供目标照射功能,其中“马特拉”R.530为一款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机制的中距空空导弹(“诺德”5104按照原文的意思也是半主动雷达制导,但是按照其他资料来源来看应该和之前的型号一样,即无线电指令引导),1957年开始研制,1962年1月完成试验,同年开始批量生产,1963年正式进入服役序列。它的最大射程为18千米,最大发射高度为25000米,最大飞行速度为3马赫,弹长3.28米,弹径260毫米,翼展1.1米,发射质量195千克,可采用破片杀伤或连续杆战斗部,同时还能在必要时使用红外导引头,值得一提的是它也是第一款采用双推力火箭发动机的空对空导弹,而下一款采用类似设计的则是1976年服役的AIM-7F“麻雀”。【至于连续波照射,其实这样理解就行了,比如普通机载雷达的搜索模式就是一个探照灯,你能看到一大片区域的人,但没法精确照到其中一个人,而连续波照射模式就是一个手电筒,能精准照射到其中一个人身上,这也是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基本原理,它的缺点自然也是十分明显的,即载机雷达必须在导弹命中目标以前时刻保持跟踪和照射,不然就可能错失目标,现代的主动雷达制导说白了也就是在此基础上,导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能够在末端,比如距离目标20千米左右自动开启并自主跟踪目标,由此极大地提升了载机的作战灵活性。当然苏联在80年代研发的R-27R“白杨”中距空对空导弹则是采用前半段无线电指令引导,末端半主动雷达引导的形式,虽然这种引导方式看似十分独特,但由于苏联电子设备落后等原因,因此实际作战效果远落后于西方产品】


“马特拉”R.530中距离空对空导弹

除了中距空空导弹,一旦敌机进入近战,法国飞行员还能使用美制AIM-9B“响尾蛇”空空导弹进行还击,后者最早于1956年5月正式加入美国海军的服役序列,同时它也是首款进入大规模生产状态的“响尾蛇”导弹,并且它也是世界上首款正式服役的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


它的结构极其简单,可拆卸部件仅为24个,电子管只有7个,控制舵在前,主弹翼在后,控制舵和主弹翼位于同一平面并呈“X-X”型布局,由此成为了典型的鸭式气动布局。红外导引头的搜索视角为正负25度,镜片组则可为硫化铅探测器提供4度的连续视场角。


由于AIM-9B导弹的导引头采用非制冷硫化铅光敏材料构成,因此导弹本身只能从敌机正后方发动攻击,同时由于导弹的导引头跟踪角速度仅为11度/秒,因此只能用于跟踪缺乏机动性的目标(比如轰炸机),另外由于它的红外线探测器全部采用真空元件,因此存在体积大、反应慢、耗电多等诸多缺点,导弹本身采用前置角导引法(相当于比例导引法的一种分支)来攻击目标。


导弹的动力系统为一台由帝奥科尔公司研发的MK17型火箭发动机,推力为17.8千牛,装药为21千克,同时还采用了高爆破片式杀伤战斗部,当量为4.5千克,杀伤半径为10-11米,破片数量为7000块,破片飞散角为10度-16度,战斗部可选用红外线近炸引信或碰炸引信,导弹的弹长2.83米,弹径127毫米,长径比为22.3,翼展为0.559米,全重为70千克,最大速度为1.7马赫,最大射程为11千米,最小射程为900米,最大可用过载为12G(通常而言空空导弹的最大可用过载必须三倍于目标的过载才能保障击中目标,因此在被AIM-9B导弹锁定后通常做4G以上过载的机动就可以规避,中国大陆空军的实战经验表明实际上3G以上过载的机动就能躲开AIM-9B空对空导弹的攻击)制导时间为20秒,同时单枚导弹的造价仅为3000美元,生产时间为1956年至1962年,总产量高达8万枚以上。尽管在当时来看“响尾蛇”导弹还存在相当多的缺点,但是其先进程度在20世纪50年代乃至60年代初期是无人能及的(除了英国于1958年装备的“火光”空对空导弹和美国空军装备的AIM-4“猎鹰”空对空导弹能够匹敌以外)


【另外在1958年的台海空战中,解放军曾缴获一枚AIM-9B“响尾蛇”空空导弹,接着苏联提出将这枚导弹运回国内研究,但中方决定以此为要挟换取部分条件,于是这枚“响尾蛇”空空导弹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落入苏联人手里,但同时苏联专家发现最关键的红外导引头设备已经被中方拆除,于是两方再次闹起了矛盾。虽然苏联的红外空空导弹研发进度在此之前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但即便获得了AIM-9B,苏联科研人员依旧花费了不少时间才真正掌握红外导引头的相关技术并仿制出了R-3S空对空导弹,北约代号AA-2“环礁”,后来中国从苏联方面获得了R-3S空对空导弹的成品,并仿制出了“霹雳”-2(PL-2)空对空导弹】


美制AIM-9B“响尾蛇”是当时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空对空导弹之一
携带两枚R-3S红外空空导弹的米格-21bis“鱼窝”战斗机
歼-7战斗机和配套的“霹雳”-2红外空空导弹

时间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法国空军的“幻影”III战斗机部队还升级了使用由本国自主研发的“马特拉”R.550“魔术”红外空空导弹的能力,后者最初于1967年开始研制,接着于1970年底研制出试验样弹,然后从1972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发射试验,最后于1975年底正式列装。它的最大射程介于2.3千米-10千米之间(分别对应低空和高空),最大发射高度为21000米,最大可用过载为35G(基本上和1978年服役的AIM-9L处于同一水平),弹长2.75米,弹径157毫米,发射质量90千克。


(另外中国也曾经于20世纪80年代获得过法制R.550“魔术”空空导弹,并由株洲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负责仿制出“霹雳”-7空空导弹,主要用于出口)


“马特拉”R.550“魔术”空空导弹
携带两枚“霹雳”-7红外空空导弹的歼-7P战斗机

除了空空导弹以外,“幻影”IIIC战斗机的固定武器配置为两门“德发”552型30毫米转膛机炮,总备弹量为250发,单门机炮备弹量125发。“德发”系列30毫米转膛机炮的起源可追溯回二战末期,即西方盟国在纳粹德国的废墟当中找到了MG213C和MK213/30型机炮的图纸以及其他相关技术并带回各自的国内研究,其中美国选择了20毫米的MG213C方案并延伸出了著名的M39系列20毫米转膛机炮,而英法则在同时选择30毫米的MK213/30方案的同时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比如英国人出于攻击重型轰炸机的需求选择了86毫米的版本,即“阿登”3M型30毫米转膛机炮,而它使用的30×86B炮弹则因为初速低的缘故被称为“低速弹”,法国人选择了更长的97毫米版本,即“德发”541型30毫米转膛机炮,它使用的30×97B炮弹的初速比“阿登”3M更高,主要装备于“神秘”IVA战斗机。


“德发”552型则是上述的“德发”541型的改进产品,初速为815米/秒,使用30×113B炮弹,由此便能和同样使用30×113B的“阿登”MK4型机炮互通弹药,它的重量为80千克,而之前的“德发”541型机炮的重量为84千克,“德发”552型机炮全长为170厘米,炮管长140毫米,即各项尺寸相比“德发”541型都有增长,射速为1100-1500发/分钟(一说1250发/分钟),而“德发”541型机炮为1200-1400发/分钟。“德发”552型机炮的后座行程为12毫米,平均故障间隔为4000发以上,它可以使用穿甲弹(AP)、高爆燃烧弹(HEI)、高爆破片弹(HEF)和训练弹(TP)等多种弹药,“德发”552型30毫米转膛机炮于1954年开始由法国陆军武器工业集团蒂尔武器制造厂负责生产,并且成为了“幻影”IIIC战斗机的标准配置,其中机炮的瞄准具可以和“西拉诺”火控雷达联动以便获得必要的射击参数,因此一旦目标被雷达成功锁定,那么机炮将在瞄准具获得目标进入700米以内的信息后自动开火,由此极大提升了击杀效率。


“德发”552型30毫米转膛机炮
从另一侧拍摄的“德发”552型30毫米转膛机炮,它采用弹链弹带供弹的机制
“德发”552型30毫米转膛机炮使用的部分弹药合影

除了空战武器外,“幻影”IIIC战斗机的对地武器同样十分丰富,比如两个机翼的内侧挂架可以各自携带一具JL100R型油箱和火箭弹共用吊舱,其中每个吊舱内部装有18枚SNEB型68毫米火箭弹,即总共可携带36枚SNEB型68毫米火箭弹,除此以外内侧挂架还能各自携带一枚500千克航空炸弹,机腹挂架则可以携带一枚“诺德”AS.20或AS.30型空对地导弹,在不挂载武器的时候每个挂架都能携带500、600、1300、1700升副油箱以便提升航程。


具体而言,SNEB系列68毫米航空火箭弹由法国汤姆逊-布朗特公司负责研发,为一款空对空和空对地双用途航空火箭弹,它的最大飞行速度为2.5马赫,弹长924毫米,弹重5.06千克,战斗部的重量为1.8千克,同时它还有不少子型号,比如使用烟幕战斗部的250型,使用高爆战斗部的251P型,使用空心装药和杀伤战斗部的253型(主要用于反坦克任务)等,同时18枚的挂载数量也决定了“幻影”IIIC使用的发射巢型号为“马特拉”155型或“马特拉”216型。


AS.20型和AS.30型空对地导弹都采用无线电指令引导的形式,其中前者为法国航空航天公司于50年代在AA.20空空导弹的基础上研制的,主要用于攻击地面和水面目标,该型导弹于1961年投产,1974年停止生产,总产量为8000多枚,射程为3千米至7千米,飞行速度为1.7马赫,弹长2.59米,弹径250毫米,发射质量143千克,可以采用穿甲、杀伤和高爆战斗部,质量为30千克;AS.30型空对地导弹为法国航空航天公司在AS.20空对地导弹的基础上研发的改良型号,于1965年开始研制,1973年投产,1977年停产,总产量3850枚,射程为11-12千米,飞行速度为1.5马赫,发射高度为50米至10千米,在2600米发射时载机需要保持在0.7至0.9马赫速度之间,命中精度小于10米,装有X-12战斗部时弹长为3.84米,装有X-35战斗部时弹长为3.89米,弹径为342毫米,战斗部质量为230千克,当然除了单机采用目视跟踪和指令修正以外,还可以通过双机编队的长机发射导弹,僚机保持跟踪的方式增强战术灵活性。


携带两个SNEB型68毫米火箭弹发射巢和一枚AS.20空对地导弹的“幻影”IIIC战斗机
AS.30型无线电指令引导空对地导弹

在航电设备方面,“幻影”IIIC战斗机的惯性导航系统(INS)会将相关数据传输至中央计算机内,在那里它将同“克鲁佐特”20型数据收集器获得的信息一道被呈现在CSF 95型平视显示器上面,由此一来飞行员便能有效规划导航和降落路线,除此之外为了防止惯性导航系统失效,它还配有一台CSF无线电罗盘作为备用导航方式。“幻影”IIIC战斗机的座舱内部有一具由马丁·贝克公司研发的MK.4 AM4型弹射座椅,使得飞行员可以在零高度和185千米/小时以上的飞行速度条件下成功逃生。虽然量产型“幻影”IIIC战斗机的机体和垂尾部件都沿用了之前“幻影”IIIA原型机的样式,但减速伞舱的位置也被移至垂尾根部。


在动力系统方面,由法国国家航空发动机设计和制造公司研发的“阿塔”9B3引擎成为了量产型“幻影”IIIC战斗机的标准配置,同时它还可以在后机身下方加装一具SEPR 841火箭引擎和配套的燃料箱,其中当火箭引擎处于未安装状态时会有一个盖板将接口封住并在外侧布置一个尾鳍以便保证整体气动布局不会被破坏,当然作为加装火箭引擎的代价之一,机炮也必须被移除。除此以外“幻影”IIIC战斗机还在两个主进气道侧面增加了额外的进气口,它们会在战斗机处于高攻角和低速状态时自动开启以便吸收额外的空气来维持引擎的正常运转,最后就是量产型“幻影”IIIC战斗机在机头下方增加了外置的高频(HF)无线电天线以便保障通讯。


在最大推力为6000千克的“阿塔”9B引擎的带动下,“幻影”IIIC战斗机可在11000米高度达到2230千米/小时的最大平飞速度,在使用SEPR 841火箭引擎的情况下可以在6分10秒内飞至18000米高度,在仅携带内油的情况下的作战半径为290千米,空重为5.9吨,载重情况下的重量为9.7吨。


一名法国飞行员正准备离开“幻影”IIIC战斗机的座舱

1961年7月7日,第一架量产型“幻影”IIIC战斗机被运送至驻扎于第戎龙维克的1/2中队,后者将于12月到来之际获得完整的15架“幻影”IIIC战斗机,同时3/2中队也开始了换装工作,他们都隶属于第二战斗机联队,其中每个飞行员都需要先在军用航空试验中心完成从“神秘”IVA到“幻影”IIIC的转换工作。在服役初期,由于法国政府还在犹豫应该选择哪款机载雷达作为标准配置,再加上测试期间暴露出来的多项技术问题导致交付进度拖延,使得第一批25架“幻影”IIIC战斗机并没有装备“西拉诺”I bis火控雷达,不过随着产量的提升,这些“幻影”IIIC战斗机也将在日后获得他们所需的雷达。为了赶上“幻影”IIIC战斗机的服役和列装速度,“西拉诺”I bis火控雷达此时也只能在尚未解决所有问题的情况下火速装机,因此很多法国飞行员在初次驾驶“幻影”IIIC战斗机时就对其予以不少恶评,甚至将其称为“特福”,即雷达元器件在不断升温的同时却无法成功锁定目标,并且“西拉诺”雷达也暴露出了在大过载机动条件下工作状态不良的缺陷,而以上列举的缺陷其实也是20世纪60年代各种使用电子管元器件的雷达的通病之一,即便“西拉诺”火控雷达可能会在一两次任务中正常工作,但要想让它一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便是平均故障间隔过短的问题。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法国军方也在极力尝试改善“西拉诺”火控雷达的各项性能,而后续更加先进的“西拉诺”火控雷达也将被陆续发放至法国空军的“幻影”III战斗机部队手中。


92号“幻影”IIIC战斗机

1964年11月,所有95架量产型“幻影”IIIC战斗机都已经完成了交付工作,而1/2战斗机中队也在1965年12月达成了总计飞行10000小时的纪录。虽然“西拉诺”火控雷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法国飞行员,但是瑕不掩瑜,他们对“幻影”IIIC战斗机的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评价,很快这款三角翼战斗机成为了法国空军的明星产品。除了1/2和3/2两支中队以外(他们在1961至1968年期间都在使用“幻影”IIIC战斗机),2/2中队也曾在1966年至1975年期间使用过“幻影”IIIC战斗机,其他单位还包括隶属于第五战斗机联队的1/5和2/5中队(1966年至1974年)、隶属于第十战斗机联队的1/10、2/10和3/10中队(1974-1981,1968-1985,1978-1988)和隶属于第十三战斗机联队的1/13和2/13中队(1962-1965)。


最后一架“幻影”IIIC战斗机将在1988年退役,即位于非洲地区的3/10战斗机中队,他们将换装“幻影”F.1战斗机并在转移联队后重新更名为4/30战斗机中队。


在“幻影”III战斗机即将完工之际,法国空军意识到三角翼战斗机的飞行和起降特性相比之前的喷气式战斗机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很有必要在“幻影”III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发一款同型教练机。这份订单于1958年2月25日下达,随后第一架原型机于1959年10月20日完成首飞工作,接着它又在1960年2月12日载着两名飞行员完成了试飞任务。虽然这架原型机在试飞任务中携带了SEPR火箭引擎,但是很快量产型号将取消这个设计,它的名字叫“幻影”IIIB 01,也就是双座教练型“幻影”III的开端。


第一架“幻影”IIIB原型机的测试照片,注意它的进气道和量产型号有很大不同
“幻影”IIIB-SV双座教练机的彩色照片,编号225

具体而言,“幻影”IIIB教练机的机体拉伸了30厘米,并且在座舱后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鼓包以便携带更多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同时这种做法也为第二个座椅的安装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当然由于后来无线电通讯设备被转移至机头内,因此“西拉诺”火控雷达也被拆除以节省空间。后座驾驶舱的地板被抬升20厘米,由此后座教官的视野不会被前座阻挡,并且也能更加方便地观察前座飞行员的各种操作并予以指导和纠正,同时机头起落架也向后移动7厘米以避开后座教官的座位,以上措施意味着“幻影”IIIB教练机的总长度相比“幻影”IIIC战斗机增加了80厘米,而“西拉诺”火控雷达的取消也意味着CSF 95平视显示器将被更换为功能简化后的CSF 295平视显示器,并且也保留了使用机炮、火箭弹和空对地导弹的能力,当然在必要时机炮也能被重新安装以便进行射击训练,而这也意味着后座必须被拆除以便容纳机炮所需的弹药箱。


另一架“幻影”IIIB教练机的彩色照片

1962年7月19日,第一架量产型“幻影”IIIB教练机,编号201完成了首飞工作,随后1958年的订单被增加至63架,其中首批5架教练机被命名为“幻影”IIIB-1并被用于各项性能测试和后续发展研究工作,另外26架教练机被运送至军用航空试验中心以便为飞行员提供换装前的适应性飞行服务,接着它们将被运送至2/2中队并由此让后者于1968年11月正式转型为专门的训练单位,编号也改为ECT 2/2,最后还有2-3架教练机被下发至各个作战中队以便让新的飞行员进行进阶训练或用于日常考核等工作。


除此以外,有10架“幻影”IIIB教练机在1967-1968年期间走下了生产线并且被作为专门的空中加油训练机使用,它们在机头配备了和“幻影”IV核轰炸机类似的空中加油管,这样也能让装备“幻影”IV核轰炸机的中队一同加入空中加油训练当中。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225号“幻影”IIIB教练机,它在服役期间换装了电传飞控系统进行了相关测试,同时还进行了多项改装以便降低飞机的稳定性,这架教练机被称为“幻影”IIIB-SV,它为后来“幻影”2000乃至“阵风”战斗机的诞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幻影”IIIB原型机的后座仪表面板
“幻影”IIIB原型机的前座仪表面板

最后一款“幻影”IIIB教练机于1971年2月开始交付,它们被称为“幻影”IIIBE,总产量为20架,主要特点为换装了更加强劲的“阿塔”9C-3引擎和大量用于下一款“幻影”III战斗机上的设备,而这个所谓的“下一款幻影”,则是后文将介绍的“幻影”IIIE战斗机......

喜欢炫笔伏逼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