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八闽大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闽南红砖大厝的起源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勋衔13★★★] 于 2022-01-26 5:10 已读 1083 次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闽南红砖大厝的起源


    闽南民居的风格极其鲜明,令人过目不忘。初到闽南者都会吃了一惊:“怎么每幢房子都像个小庙!”在闽西北,民居的屋脊是平直的,青砖灰瓦,只有庙宇和宗祠才有弧形屋脊,檐角高翘。然而,闽南民居都使用红砖红瓦,屋脊都弯成弧线,不少为两端斜入高天的长燕尾形。


绚烂已极的红砖大厝


    福建的民居类型十分丰富,最奇特的要数闽西南土楼,最壮丽的是闽南红砖大厝。


    闽南民居的结构都差不多。普通的面阔三间,称三间起,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天井、正厅,前后厅的左右各有一间房,天井左右为廊道。更大一点的五间起,面阔五间,左右各加一开间,有时后面再添一个院落,变成三进。


    最完整的红砖大厝,应该是中间一座南北向的五开间三进院落,东西各带一排侧向护厝,围绕正厅,形成一个向心的整体。我在漳州看蔡竹禅故居、厦门看邱得魏厝、泉州南安看中宪第,结构都是一样的。


    闽南传统民居的特色,有几点特别引人注目:


    首先是大量使用石材。中国传统民居以木构为主,很少使用石料,但闽南民居却大规模使用当地盛产的白色花岗岩,不但作为台基、阶石、柱石、门框,还作为裙墙(当地称壁脚)垒到齐胸高。我在惠安还看到过全用石材建筑的房屋,包括墙壁、梁柱、楼板,统统使用条石。他们把石材当木材用了。


    其次是红砖红瓦。中国各地的民居建筑,用的都是青砖青瓦,只有闽南民居使用红砖红瓦,他们称为“红料”。这很奇怪。一般认为,青砖青瓦的质量更好。闽南的红瓦分两种,板瓦和筒瓦。


    再次是屋脊。闽南民居的屋顶正脊或者为马鞍脊,或者为燕尾脊,都是中间凹陷两端微翘的优美曲线。燕尾脊更正式,两端探出高昂翘起,尖细,有轻灵飞动之势。如果是五开间房屋,屋顶再多出两条燕尾,仿佛一大一小两双翅膀在飞翔。在中国各地,民居很少使用燕尾檐。


    还有装饰。闽南民居的细部装饰极其讲究,其镜面墙、牌楼面、屋脊、归尾和水车堵等处,都是装饰重点,成为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和彩绘工匠的才艺展示场所。为了保证色彩艳丽,闽南还发展出交趾陶、剪粘等独特工艺,装点得花花绿绿。


    从外观看,闽南传统民居造型优美,色彩鲜艳。为了防御台风,房屋通常建得低矮沉着,但檐角高翘,带来一种向上飞起的动感。从色彩看,底部是白石壁脚,上面是红砖红瓦,红白对比,明艳动人。细部装饰精雕细刻,万紫千红,绚烂已极。我称闽南建筑俗艳,我的闽南朋友有些不高兴。


    闽南是接近北回归线的亚热带地区,阳光灿烂。当你在碧海边,龙眼树与荔枝林的绿荫间,看到一幢幢鲜艳的红砖大厝,会觉得特别优雅亮丽,精神一振。


    为什么使用红砖?为什么在闽南?什么时候开始?我想澄清这些问题。房屋不能单独存在,它总是与主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气质相关。所以从闽南人开始说起。


闽南人的大航海时代


    通常说的闽南,指的是原泉州漳州二府的辖地,现在则分属厦门、泉州、漳州三市。闽南人的主体也是北方汉族移民,熟悉的是耕作农业,因为人口压力,被迫向海洋发展。闽南人创造过两个辉煌的海洋时代,第一次是宋元时期,第二次是明末清初。尽人皆知,宋元时期的泉州是整个东方世界最大的海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然而,由于泥沙淤积,加上元末明初的战乱破坏,明代的泉州港已经废弃。


    明末清初才是闽南人的大航海时代,这个时代的序幕是漳州月港拉开的。


    很少人注意到九龙江入海口南岸的月港。现在已经面目全非,只看到一个小小的容川码头,据说是当年孑遗。晏海楼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当年濒临江海,今天,它与九龙江已经隔了数百米的旷野,河床变成屋舍、菜地和田亩。倘若当年下西洋的双桅大船星夜返回,只怕要搁浅在陆地上。


    作为海港,月港的自然条件不好,但因港汊纵横,明中叶以后成了民间走私贸易的著名港口。漳州人驾驶帆船,私自出海与欧洲人做生意。在闽南官员的努力下,明王朝于1567年在月港设海澄县,次年准许月港船只通贩东西洋。这个走私港摇身一变,跃居全中国最重要的合法外贸港。


    月港与其他港口都不一样。中国的港口,不论广州港、宁波港,还是从前的泉州港,都是被动型的海港,主要还是坐等外国商船前来贸易。但月港是主动型的海港,允许中国船只远赴外洋贸易。亲眼见证月港繁华的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说:“市舶之设,始于唐宋,大率夷人入市中国,中国而商于夷,未有今日之伙者也。”月港的贸易区域,一是菲律宾、日本等地区,称东洋;二是东南亚地区,称西洋。由于地理位置接近,月港商人主要与占领了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做生意。


    月港贸易给中国带来的最深远影响,是最早将马铃薯、玉米、烟草、花生(大花生)、番茄、辣椒等美洲农作物引进国内,改变了我们民族的食物结构。


    月港贸易的另一个重要结果是,闽南人的航海能力大大提高,到了明末,郑芝龙和郑成功父子的海上武装已经控制了东南沿海。


    我们把时间定格在十七世纪中期。南中国海上存在着四股势力: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和郑成功。比较起来,由于还受到清政府的陆上夹击,郑成功的势力最弱。


    在这种情况下,1661年,郑成功还是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这是锐不可挡的西方新兴殖民势力在全球范围内遭遇到的一次重挫,中国人建立了南中国海局部地区的海权优势,开通了台湾通贩世界各地的贸易航道。可惜郑成功英年早逝,如果天假其年,以他的雄才大略,也许最后会从菲律宾群岛上赶走西班牙人。当1683年施琅平台时,郑氏政权就商量着“欲往征吕宋”。但这个时候,即使实施该方案,一伙残兵剩将也未必有成功把握了。


    施琅平台后,其严格控制对外贸易的建议被清政府采纳,导致郑成功父子建立起的局部海权优势也丧失殆尽。


    闽南人的大航海时代早已结束,留给我们今天细细品味的,除了餐桌上那些原产美洲的食物,还有那已经迷失起源的红砖大厝。


闽南红砖大厝的起源至今还是一个谜。中国各主要民居类型里,惟有闽南使用红砖红瓦,受其影响,邻近的莆仙,以及闽南方言区潮汕和台湾等地区,都建起了红砖大厝。有人称这一地区为红砖文化区。


闽南为什么会发展出独特的红砖建筑?流行于民间的故事是这样说的:


    闽王王审知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每到连绵阴雨天气,往往伤心落泪,闽王问她为什么。皇后说她想起了娘家房屋破漏,不能阻挡风雨。闽王当即说:“赐你一府皇宫起。”圣旨传到泉州,民众误以为泉州一府都可以建皇宫式建筑,遂大兴土木。有人密告闽王,说泉州人到处建皇宫,准备谋反。闽王想起是圣旨有误,连忙下旨停建,可是泉州晋江一带的房屋都已经建好,只好算了,圣旨传到南安地界时,南安的屋顶仅砌了三槽筒瓦,奉令即停。这样,南安县皇宫起大厝便保留下一个鲜明的特色,屋顶仅在两边砌三槽筒瓦。


    这个传说不大可信,于史无据。何况,宋元时代,闽南还不流行红砖建筑。


    还有人说闽南人使用红砖是因为当地土质特殊。事实上,青砖与红砖使用的原料都是普通粘土,只是烧制工艺不同而已。当砖坯在窑里烧透后,熄火让砖自然冷却,窑中的氧气与砖坯中的铁元素反应生成红色的氧化铁,就形成红砖。如果不让烧透的砖坯自然冷却,而是突然浇水冷却,形成大量水蒸气,窑内缺乏氧气,砖中的铁元素于是生成青灰色的氧化亚铁,就形成青砖。烧制青砖的工艺其实更复杂。中国人早就能够烧制红砖,但在民居建筑上运用不普及,原因有二:礼制不许;青砖强度更大质量更好。


    闽南是什么时候开始大建红砖大厝的。


    闽南地区的晋墓和唐墓都发现过红砖,但均为墓穴用砖,并非用于地表建筑。宋代泉州是人文高度发达的地区,著述极盛,但没有文献记载如此奇特的红砖民居。明末,江苏人王世懋(1536-1588)来福建做官,留下一部刊刻于1585年的《闽部疏》,其中云:“泉、漳间烧山土为瓦,皆黄色。郡人以海风能飞瓦,奏请用筒瓦。民居皆俨似黄屋,鸱吻异状。官廨、缙绅之居尤不可辨。”这里说泉漳人烧制黄瓦,又以台风为理由奏请使用筒瓦,民居犹如皇宫,屋脊装饰怪异,官署与缙绅的房屋难以分辨。这是我所知的关于红砖大厝的最早文献了。


    明末张燮(1574-1640)是龙海石码人,曾受海澄知县的委托编写《东西洋考》,全面记录月港的对外商贸活动。他的另一部著作《清漳风俗考》描述漳州人海外贸易致富,大建豪宅,甲第如云,“砖埴设色也,每见委巷穷闾,矮墙败屋,转盻未几,合并作翚飞鸟革之观焉”。砖埴设色显然指红砖,翚飞鸟革形容飞檐。可见建造红砖大厝在出过洋的月港商人中间特别流行。


    闽南人使用红砖红瓦,是16世纪70年代前后月港海商从占领菲律宾的西班牙人那里学来的。 


    西班牙人于1543年侵占菲律宾,不久建立殖民政府,与漳泉走私商人贸易。1568年,月港成为合法外贸港口,众多闽南商船远赴菲律宾。西班牙人在菲律宾与台湾都留下过红砖建筑,有的至今犹存,如台北红毛城。他们按照本国传统建造的大量使用石材和红砖红瓦建筑,给闽南商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发财后,就在家乡仿建。到王世懋来到闽南时,红砖民居已经蔚然成风。据此,红砖大厝出现在闽南的时间,不早于1543年,不迟于1585年。


    后来与闽南海商接触较多的荷兰人与英国人,也偏好红砖红瓦,但他们来得较晚。荷兰于1624年占领台湾,用红砖建造城堡和房屋。郑成功率领的闽南子弟兵收复台湾后,全盘接收,扩大了红砖建筑的影响。


僭越礼制的民居


在中国古代,建筑同服饰一样,是高度礼制化的事物,有严格的身份等级规定。历朝都有营缮法令,控制民间建筑的规模和形制。《明律》专设“服舍违式”条,规定:“凡官民房舍车服器物之类,各有等第,若违式僭用,有官者杖一百,罢官不叙;无官者笞五十,罪坐家长;工匠并笞五十。”


    看现有的闽南红砖大厝,多处僭越了历代规定的建筑等级制度。例如红色一向为皇宫和高等级寺庙专用,严禁官民铺设彩色屋面,但泉州一带民居不但红砖红瓦,还使用红色筒瓦,严重违反了法规。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也提到此事:“泉漳间以海风能飞瓦,奏请用筒瓦,然皆淡黄白色。”奏请之事,难让人信服,青色筒瓦一样能抵御台风。至于燕尾脊,原来也专用于皇宫、庙宇、宗祠等高等级建筑,庶民不许,但闽南民间明目张胆使用。


    这种大规模违反建筑等级制度的情况,只有闽南地区才会出现,只有闽南人才会为了虚荣而如此莽撞、冒险。


    闽南人的性格,注重乡族观念,蔑视法规和主流意识形态。明代海禁,漳泉海商被迫进行走私贸易,是官府追捕的海盗。《明实录》说:“漳泉等府黠猾军民,私造双桅大船下海,名为商贩,时出剽劫。”可见他们也常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海澄县志》直言不讳说:“月港故称盗薮。”意思说月港从前就是海盗窝。政府一旦允许海通,海盗纷纷金盆洗手,摇身变成合法的海商。数百年间,海上私人贸易时通时禁,闽南海商的身份也在商人与海盗之间不断转换。


    这种亦商亦盗的经历,形成了他们冒险犯禁的气质。张燮说,那些不敢回家的走私商人,“又连结远夷,乡导以入”,勾结外国人打回老家。更奇特的是,当地民众十分纵容,不但为海盗通风报信,还牵羊载酒款待。江日升《台湾外纪》描写说:“一人作贼,一家自喜无恙;一姓从贼,一方可保无虞。”可见他们完全没有国法、道德和是非观念。


    闽南人的性格还有张扬、虚荣、讲求排场的一面。长期从事海外贸易,闽南民间积累了巨大财富,形成了炫奇斗富的风气。明末闯荡天涯的漳泉海商,财大气粗,没有文化,也不在乎政府的营缮法令,只想出奇制胜,炫耀乡里。他们学习西班牙人大量使用石材和红砖红瓦,觉得既牢靠又喜庆,内部结构当然是传统的,但屋顶还是大寺庙那种燕尾脊漂亮,七拼八凑,中西合璧,却也富丽堂皇,鹤立鸡群。地主老财早先建造的青砖灰瓦大厝顿时黯然失色。红砖大厝如此神气,于是从者如云,风行起来。谁也没想到,几百年后,它们居然演变成闽南主流民居样式,彻底本土化。


    类似情形,在近代还出现过一次。20世纪初,清末移民海外的闽南华侨挣了些钱,纷纷在家乡起建豪宅,光宗耀祖。这一次,他们把南洋殖民地建筑样式带回了祖籍地。不到半世纪,闽南城乡,出现了众多充满异域风情的近代建筑。文章说厦门的骑楼是闽南风格。你看,不过百年,许多人已经不识舶来品了。


    近500年来,南中国海附近地区风云激荡,西欧、南洋和中国等建筑文明相互碰撞、吸收和融合,丰富了各自的传统。中国古代民居一片青砖灰瓦,如同静默的黑白世界,单调沉闷,幸好闽南人创造的红砖大厝带来了色彩,以及永不停息的飞翔姿态。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