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万象小说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一文看懂全球客家人的历史

送交者: 炫笔伏逼[♂☆★★★不闻风知★★★☆♂] 于 2020-11-28 16:05 已读 3143 次  

炫笔伏逼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安土重迁的习俗,一般在一个地方住惯了就有“恋乡情结”。就像中国的“春运”在春季之前,在外打工求学的人们不管多忙都会选择“回家”。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上却有这么一群人,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他们因为中原战乱等原因而选择“向南逃去”,这群人从从中原出发,“向着南边跑去”,“前方是茫茫大山,后有追兵紧随”,日夜兼程地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大山。


这些人被世人称之为中国客家人。



经史料考证: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于——河洛地区。那里处于黄河中下游,拥有肥沃的土地、便利的交通。河洛地区还是华夏文明早期的农业经济中心。恰恰因为这个原因,引来了周边军事集团的垂涎三尺,使得河洛地区处于“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每当中原王朝”衰落“的时候,北方游牧民族就会”向南进攻“。河洛地区就会遭遇刀兵之乱。



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中原大乱“当属”五胡乱晋“。晋武帝建立西晋以后,西晋王朝其实只有几十年的时间(38年)。随着”八王之乱“引发的”群雄“逐鹿中原”,伴随而来“五胡入侵”。


方的世家大族率先“南渡”,史称“衣冠南渡”。就在五胡乱晋的时候,西晋琅邪王也跑到了南方去“领兵”。



”前方是茫茫大山,后有追兵紧随,向南逃去“五胡乱晋,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大迁徙。客观上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开发,南方兴起了大规模的”垦荒运动“,也逐步推动了南方的经济文化大发展,促使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向南移动。从西晋统一三国,再到西晋灭亡,其实只有38年,见证了中原”风起云涌“。在这短短的三十多年,就从中原”一路向南奔跑“退守南方”。前仆后继的中原百姓不断南渡,面对追兵中原父老携老扶幼,高喊着“过江、过江、快跑!快跑!



北方战乱,只能退往南方躲避砖乱。”北人南迁,衣冠南渡,旧山河别时容易见时难”。根据史书南齐书州郡志云:“南兖州,镇广陵。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元帝大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民上有司,为给客制度”。


四海为家,走到哪里那里就是家。等到了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时期,史书上第一次出现了“客”字来称呼,旧时从北方逃往南方的“新民”。客字看似简单,却有深层意义。“客人”是对主人而言的。


从北方来新移民,在南方没有归属感。南方的原住民和当地的少数民族对这些从北方而来的“新民”也时有摩擦。“客家人”的概念开始形成了,北方的家回不去了,南方始终是个“避难所”,于是客家人为了自保,往往修筑圆形的“围屋”进行“武装居住”。当北方的军队南下时候,或者南方一旦有战乱,“客家人”会毫不犹豫地继续向南迁徙。


西晋灭亡后,天下进入五胡十六国。北方与南方各大军事集团隔江对峙,唱起了”南北朝“,北方因战乱破烂不堪,经济倒退数百年。反观南方由于”衣冠南渡“,晋朝王室也把朝廷搬到了建康。历经”南朝“宋齐梁陈。在这个历史河流中伴随而来的不止是王朝战争,更有土、客大族之间无尽的争斗。



唐朝末年,黄巢农民起义引发”流民战争”。据《通典》记载,在安史之乱以前,唐朝人口达到了农业社会空前的五千三百万,此后进入了二百余年的战争和混乱。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后,宋王朝进行了局部统一战争,战争结束后,北宋王朝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抛去幽云,只剩一千六百多万,人口锐减70%。


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等藩镇“叛乱”的打击下,综合实力锐减,加上黄巢起义等农民战争的打击,更是雪上加霜。又引发了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徙,北人再次南迁。中国的经济中心此时已经转移到了江淮流域。。



唐末的藩镇战争、“流民战争”波及范围不止是中原、尤其是黄巢的流动作战大半个中国、生灵涂炭、流民失所。江淮的客民不得不继续南迁到多山的闽赣,更加远离大规模战争。


到了宋代,宋代制作政府簿籍明确使用了“客户”的专称,而客家一词,则为民间的通称。到这个时期,“客家”这一颠沛流离却始终自强不息的汉族民系,隆重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客家人在宋元之际、明清之际受到战乱影响,流民也加入迁徙,客家人的“队伍”不断壮大。不过,客家人的主体早在宋代之前就固定下来了。现代客家人的方言较多地保留了北宋的官话的语音语调。


金兵南下灭宋北宋,淮河流域处于前方战线“宋金交战区”。之前的黄河向淮河移民,此时完全变成了北方向南方移民。而长江流域同样是“战区”,更远的岭南也许更安全。客家人在向南方迁徙过程中,也受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影响,尤其是居住在东南丘陵的畲族。


今天的客家人口主要聚居在福建省西北部、江西省南部、和广东省东北部、广西东南部(陆川、博白)等地。这些地方都处于山区,不利于形成强大客家人核心“城市”,因此,客家人居住的地方交织着贫穷与落后。



客家人血液里保留着客家先民的优秀精神、始终有着拼搏闯荡的精神,每逢乱世就进山避祸,天下太平也不畏惧走出大山。因此客家人也广泛分布在中国十八个省,一百八十多个县市。清朝初年,传说张献忠”屠川“,更有清军的”血洗“。导致四川人口空虚,康熙皇帝为了充实四川人口,实行了“湖广填四川”。在这个”行动“中,不少客家人选择”入蜀“,至今在四川行走也不难发现客家人。在四川版图上的星辰阁了“客家方言岛”。


相逢山住,无客不住山。山区对客家人来说有一种精神的归属感!山区的封闭与清净,陶冶了客家人的热情好客的高尚情操。对客家人而言:武夷山脉、五岭、罗霄山脉、玳瑁山脉、彩眉山脉、博平岭山脉、松毛岭山脉、五岭余脉、项山山脉、阴那山脉、凤凰山脉等南方名山都是自己的家。


从长江流域来到岭南和闽南,前有无数大山、后有追兵尾尾随,每翻一座山,就有人住了下来


这个漫长的迁徙过程,最终成为今天的客家人版图。



进山靠山、吃穿取之于山。大山里面开辟出来的梯田就是客家人主要的耕地。在与大山相伴的日子里,客家人对大山有一种骨子里的感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客家人别具一格的生活风采。靠山吃山、取之于山。



从北方来,人生地不熟的。北方追兵没到,南方的土著也未必怀好意。面对土著、山贼、山野猛兽的袭扰。唯有武装自己,方能自保。聪明的客家人创造性地建造出了城堡一般的客家土楼。土楼是由夯土筑成的圆形堡垒,以防御功能为首位,接近地面的一层二层不设窗户,以防止敌人和盗贼的进入,建筑有碉堡和瞭望塔。



客家人夯土的围墙非常厚实,能抵抗刀枪来袭和火攻,即便是在近代还能抵挡洋枪土炮。就连大门也被包上了铁皮,门上放置可用来灭火的水柜。聪明的客家人建筑的客家圆形堡垒,就像是一座坚固的”城堡“,别说一般的土匪山贼难以内犯,就是朝廷官兵来攻,客家人不开门,官府都奈何不得。



我们再来仔细看看客家土楼的内部结构,发现这些土楼有一个奇特的客家文化特点——强烈的宗族纽带关系。从空中鸟瞰客家土楼,是一个同心圆的结构,最中间是宗族祠堂,向外依次是祖屋、围廊,最外层是房屋。


客家土楼的建筑理念就是,同一祖先的子孙们团结向心,外御其辱。这既是对中原文化里尊卑有序的继承,也是一千七百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涯总结出的经验教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最后你会发现最值得你信赖的,更多是和你有血缘关系的人。


客家人从北方来到南方,历经千辛万苦,其中吃的苦头数也数不清了。来到南方与土著相处,又是也”难相处。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的使用上难免造成紧张,有了土地才能有饭吃的封建时代。客家人与土著做”邻居“的过程中,难免要对土地进行争夺,这就直接造成了清末的土客械斗。


虽说是械斗,其实规模不亚于王朝边境战争。土客械斗持续了十余年,在闽、赣、粤、桂等客家人聚集地都发生了土客械斗。广东的潮州、广西的陆川、博白等地土客械斗规模比较大。总体而言,客家人与土人之间的伤亡数目史书没明确记载,一种说法是上百万。土客械斗的结局是以清当局调停,收缴双方武器,另外安置客民于粤西南沿海地区为结果。


经历了土客械斗的惨痛教训后,客家人和土人也终于握手言和,不计前嫌。互通婚姻。客家土楼俨然就是民间的”城堡“


客居他乡,梦里花落知多少,旧时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进入近代以后,客家人下南洋、闯世界继续”走出去“


太平军乱天下的时候,许多客家人因躲避战乱,也为了发财致富的梦想。他们主动下南洋淘金,闯荡世界去了。更有不幸者被不良中介“卖猪仔”、“契约劳工”贩卖至东南亚、南亚甚至北美,饱受苦难的折磨。但是客家人在世界各地,始终保留客家先民的优良传统勤劳勇敢,在困境中不放弃自己。


(太平天国是一个擅长运动的军政集团,并非同一时期占据这么大范围)



建筑功能上可能是防御要塞


然而其社会学实质是一个自治自理的小型社区


并以集中力量的组织能力弥补规模的不足



客家人来到别人的地方生活,要想生存得更好,怎么办呢?答案就是读书。客家人很重视教育,不管有钱没钱,都要送小孩读书。因为客家人相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不读书肯定就要落后挨打的。因为客家人重视教育、读书蔚然成风。在历史上客家人里面涌现了不少文化、教育、科学等领域的杰出人物。从清末至1985年,仅梅县一个县,出国留学获博十学位有73 人.出任国内外教授者155人、副教授者141人,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留洋经历最扎实的群体。


建国后客家人继续书写辉煌。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广东有21人,梅州地区就有10人。而到了目前,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梅州籍的更有20多位。


贫穷不能打倒客家人,客家人始终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客家涌现出如此众多的精英人物,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客家人,从北方而来,来时后有追兵,前方是茫茫的大山和生死未卜的未来、命运的百般折磨不能打倒客家人,相反,苦难磨练了客家人永不服输的精神,他们跨越大山、去征服群山、远渡大海去寻找容身之所,却始终称自己是客。


因为客家人始终记得,虽然在外漂泊,骨子里始终有自己的根。这片脚下的土地终究只是借住,中原故土才是我们的家,每每登高向北望去,客家先民南下的身影浮现在了眼前。

喜欢炫笔伏逼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