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再次成为关注对象!医生提醒:吃竹笋时,一定要多注意这4点
春季来临,承载着春日气息的竹笋,带着蓬勃生机走进厨房,成为家家户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因其独特的鲜嫩口感与鲜美味道,自然而然地成为大众钟爱的食材。
竹笋不仅低脂肪、低热量,还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促进肠道健康、增强免疫力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
尤其是在春天,竹笋的营养价值达到顶峰,它为我们的身体提供了春季所需的清爽与活力。
然而,尽管竹笋的好处众多,食用时却并非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即便竹笋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倘若在烹饪和食用过程中方法不正确,潜在的健康风险便可能随之而来。
那么我们在食用竹笋时,应该特别注意哪些方面呢?
肠道菌群紊乱的人少吃
许多人对竹笋情有独钟,其中一个重要的吸引点就是竹笋的膳食纤维丰富。说它能促进排便、清理肠道,也不是空穴来风。
但肠道的吸收和消化并不是一个只靠纤维就能解决的问题。
尤其对那些本来肠道菌群就已经不太平衡的人,比如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或者长期有腹胀的人来说,竹笋有时候反而是压垮肠道的一根“稻草”。
有一位在文案岗位上的职场人,长期久坐,饮食不规律,本来就有轻微的肠易激综合征。
她想着春天到了要清清肠道,于是天天吃竹笋炖汤。
结果两周后,她开始频繁腹胀、放屁增多,有时候一天拉三次。
医生检查后发现,她的肠道菌群已经严重失衡,益生菌数量明显减少,竹笋高纤维的刺激反而加剧了肠道的紊乱。
这个问题的关键,其实是在竹笋中那种不溶性膳食纤维。
它不像可溶性纤维那样能被益生菌分解,它属于“结构纤维”,大多数是直接到达肠道后靠增加粪便体积来刺激排便。
所以,肠道不稳、肠胃虚弱的人,面对竹笋,千万别以为“排便神器”就是适合自己的良方,它可能反而让问题更麻烦。
体内铁储备低的人吃多竹笋容易贫血
在说起竹笋的营养成分时,大部分人都知道,矿物质在竹笋营养中占重要地位。
但一个很少被人提起的问题是,它虽然富含矿物质,却也含有对铁吸收有抑制作用的成分。比如,草酸和单宁酸这类物质,在竹笋中含量不低。
这些成分在胃肠道内,会与食物中的铁形成不溶性复合物,从而妨碍铁的吸收,尤其是非血红素铁(植物性铁)更容易受到影响。
有一位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大,又因为想控制体重,经常以蔬菜为主。春天期间,竹笋餐几乎成了她每日的标配,主食位置更是频繁被竹笋 “抢占”。
两个月后,她开始感到乏力、脸色苍白、指甲出现竖纹。
检查后发现是缺铁性贫血,医生问她近期有没有吃什么特别多,她提到竹笋时,医生马上提醒她:大量摄入竹笋却没搭配红肉或补铁食品,很容易引起吸收障碍型贫血。
所以说,爱吃竹笋的朋友,尤其是那些体型瘦弱、月经量多、容易疲劳的人,一定要注意铁的摄入平衡,不要单纯靠竹笋当主菜。
记得要搭配富铁食物如动物肝脏、红肉,或者补充维生素C来促进铁吸收,不然再营养的竹笋也可能变成“吸铁黑洞”。
高尿酸人群要少吃
很多人不知道,竹笋也是高嘌呤食物的一种。嘌呤并不只是海鲜、动物内脏才有,植物中也有一些品种含量不低,比如豆类、香菇、菠菜和——竹笋。
对于高尿酸或者痛风体质的人来说,竹笋不见得是安全的选择,尤其是当摄入量大、烹调方式偏重时,竹笋就可能成为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的诱因。
有一位工地监理人员,平时饮食清淡,却在某次吃了三天竹笋火锅后,脚背肿得像馒头。
从化验数据来看,尿酸水平出现飙升,医生诊断这是短时间大量进食高嘌呤食物,促使急性痛风发作所致。
他回忆那几天,几乎每顿都少不了竹笋,而且是浓汤煮制的,医生点头说:竹笋虽不是最顶尖的嘌呤来源,但连续高量摄入,对高尿酸人群还是“挑衅”。
竹笋的嘌呤含量虽然不算极高,但和香菇、菠菜类似,如果一次性吃太多、吃得太频繁,体内的尿酸代谢负担还是会升高。
特别是用竹笋煲汤、煮火锅这类方式,嘌呤会更多地溶入汤汁,喝汤等于加倍摄入,这对痛风患者来说简直就是“引爆剂”。
所以,高尿酸患者若实在想吃竹笋,最好控制量,避免连吃,尤其是别喝竹笋汤、别配高脂食物一起吃。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碰海鲜啤酒就是控制痛风,其实食物里那些隐藏的“温和型高嘌呤”,才更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后吃出问题。
寒性体质的人吃完更虚
再来说一个更冷门但更有意思的角度——体质偏寒的人,不适合把竹笋当家常菜。
竹笋是典型的寒性食物,性凉味甘,虽然有清热化痰的作用,但对于脾胃虚寒、手脚冰凉、经常腹泻的人来说,它吃下去不但不能“养生”,反而可能雪上加霜。
有位女性患者,是做美甲的,常年坐着不动,体质偏寒。春季因为天气转暖,她连着几天吃了凉拌竹笋、竹笋排骨汤,结果出现了手脚发凉、腹泻、小腹坠胀等症状。
医生从她的体质分析出问题所在,寒性食物加上湿气重,一下子让她的身体“受了伤”。
中医理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阳不足者遇寒即伤,而竹笋性寒利湿,确实不宜多吃。
特别是那些阳虚体质、气血不足的人,吃竹笋虽然口感爽脆,但对身体来说,是一次负担加重的挑战。
现代营养学虽然没有“寒热”之说,但可以理解为寒性体质的人往往肠胃功能偏弱,而高纤维、低热量的竹笋正好对他们的消化系统产生刺激,进而表现为胃寒、腹泻、寒湿加重。
这种看似传统的说法,其实也有现代医学的“映射版本”。很多肠胃功能虚弱的人,在摄入大量凉性食物后出现的症状,其实和中医描述的寒湿困脾如出一辙。
所以体寒人群,尤其是年老、产后、久病未愈者,在吃竹笋前最好看看自己的舌苔是不是白厚、有没有怕冷、是否经常腹泻,有这些表现就要避一避。
竹笋确实是春天带来的美味礼物,清爽、嫩口、低脂肪,但正因为它天然、无添加,反而更容易让人忽略它对身体的复杂影响。
并非人人都适合食用,烹饪、食用方式若是错误,就可能危害健康。
你看它清脆利落,它对胃肠却可能是粗暴的挑战;你以为它是“刮油宝”,其实它也可能“刮走”营养。
吃竹笋,讲究的不是吃多,而是吃得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吃竹笋要注意什么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吴玉娟.关于贫血,这些知识要牢记,助力身体健康[J].科技视界,2024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