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将军曾3次入朝作战,战后美军将领气得大骂:他不是来打仗的
抗美援朝战争,咱们中国志愿军打得那叫一个漂亮!在这场战争中,陈赓将军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三次奔赴朝鲜战场,带领志愿军迎难而上,打败了强大的美军。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国人在战后却说陈赓“根本不是来打仗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初到朝鲜,熟悉战场环境1951年初,越南战事即将进入尾声,远在越南的陈赓却始终心系朝鲜战场。
他主动向中央请缨,希望能亲赴前线参战。毛主席欣然同意,但却嘱咐他要妥善安排好越南事务后再动身。带着满腔热血,陈赓终于抵达朝鲜战场,开始了一段充满挑战的征程。
初到朝鲜的陈赓并未急于带兵作战。
他深入了解前线情况,与指挥官探讨战术,并审阅战报,耐心分析敌我形势。
他常常冒着敌军炮火前往各个阵地勘察,脚下的泥泞和前线的枪声丝毫没有让他退缩。
这期间,陈赓还发现志愿军第三兵团已经换上了苏式装备。他立刻指示部队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装备使用效率。
然而就在一切准备就绪时,陈赓的旧伤复发,腿痛得无法站立。他不得不留在国内休养,眼看着第三兵团司令员王近山带队先行入朝。
化解矛盾,稳住军心在国内的疗伤期间,陈赓虽行动受限,但心早已飞向朝鲜。
他时刻关注战场动态,反复研究前线的战报,力求对战场形势了如指掌。
腿伤刚刚好转,陈赓便马不停蹄地赶往朝鲜。
刚到第三兵团时,陈赓察觉到部队士气低落。
原来,在此前的一场战斗中,180师的失利让司令员王近山备受指责,连彭德怀都大发雷霆。
王近山惭愧不已,甚至不敢出席会议。
得知情况后,陈赓轻拍王近山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事情已经发生了,躲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随后,他替王近山献策,建议他亲赴北京向毛主席请罪,再向彭总递交检讨书。
事实证明,陈赓的提议起到了效果。毛主席不仅宽慰了王近山,还让他将功补过。
彭总见状,也不再多加苛责。就这样,陈赓不仅稳住了部队军心,还重新激发了战士们的斗志。
第三次入朝,打造“地下长城”1952年2月,刚刚回国不久的陈赓接到中央调令,再次被派往朝鲜。
这一次的任务非同小可。由于彭德怀身体出现问题,中央决定让陈赓暂时接替志愿军的指挥工作,并要求彭总回国治疗。
陈赓到达后,迅速接管了指挥事务,并召集全体指挥班子开会。
他敏锐地察觉到,美军在战场上的策略已发生变化。
他们试图通过战场上的“局部胜利”在谈判桌上占据主动权。
陈赓深知,与美军正面对抗并非长久之计,他必须另辟蹊径。
此时,志愿军的“猫耳洞”防御战术引起了他的注意。
陈赓走遍了多个前线阵地,认真研究了“猫耳洞”的构造。他很快意识到,这种方法虽能有效躲避敌军炮火,但容量有限,无法全面保护战士们的安全。
于是,他决定在“猫耳洞”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将其扩展为更为复杂的地下坑道系统。
陈赓亲自指导设计方案,并联系专家解决技术难题。
最初,他选取一个军作为试点,用最短的时间挖掘出了一段地下坑道。
试点成功后,陈赓在全军推广这一战术。他甚至要求各部队放下效率低下的工具,统一使用更为先进的打眼机,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
美军的愤怒与无奈地下坑道修建完成后,美军很快感受到了它的威力。
在战斗中,志愿军战士们利用坑道有效规避了敌军炮火的打击,还能通过坑道迅速转移、补给物资。美军的猛烈轰炸非但未能摧毁志愿军,反而让自己损失惨重。
面对“地下长城”,美军尝试了各种破坏手段,甚至一度动用了化学武器。
然而,这些努力都收效甚微。陈赓设计的防御体系不仅坚固耐用,还极大程度地保护了志愿军的安全。
战后,一位美军将领气急败坏地说道:“陈赓根本不是来打仗的!这分明是来修建地下长城的!”
1300公里的防御奇迹在陈赓的带领下,志愿军共修建了约1300公里的地下坑道。
这个规模堪比一座地下长城,成为抗美援朝战场上最具战略意义的工程之一。
地下坑道不仅为战士们提供了坚实的避难所,还成为志愿军物资储备和战略转移的关键设施。
可以说,陈赓的“地下长城”战术,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坑道的存在,让美军在战场上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彻底打乱了他们的战略部署。
小僮感慨陈赓三次入朝,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组织能力,为志愿军打造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战后,美军将领的那句气话,恰恰印证了陈赓的非凡智慧。
正是这位“修建地下长城”的将军,帮助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扭转了局势,为祖国赢得了尊严。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