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和气生财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又双叒卖了!3个月内巴菲特第三次出手!

送交者: 老孙子[♂☆★★★蛋神--老人家★★★☆♂] 于 2022-11-05 0:17 已读 680 次 3赞  

老孙子的个人频道

+关注
又双叒卖了!3个月内巴菲特第三次出手!
财经961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国基金报等

刚刚披露10月亮眼销量“成绩单”的比亚迪,再度遭遇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减持,这是伯克希尔3个月内第三次出手。




港交所最新文件显示,11月1日,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以下简称:伯克希尔)减持329.7万股比亚迪H股,套现5.6亿港元左右,最新持股比例降至17.92%。




尽管每一次伯克希尔披露减持前后,比亚迪均有销量或业绩等利好消息对冲,但是公司二级市场表现仍然承压。自8月24日,即伯克希尔首次减持至今,比亚迪A股累计下跌12.88%,比亚迪股份累计下跌27.84%。




累计套现超66亿港元




对于此次减持,可以说市场早有预期。自7月市场传闻巴菲特要减持至今,伯克希尔已两次披露减持动向。




港交所数据显示,花旗银行7月11日持有比亚迪股份增加2.25亿股至3.89亿股。2.25亿股的数量与巴菲特的持股数量相对应。




因此,市场猜测花旗银行新增的2.25亿股比亚迪股份来自巴菲特的伯克希尔。也有分析称,伯克希尔将所持有比亚迪股份的实物股票存入券商托管,或为后续交易做准备。




受市场传闻影响,7月12日,港股比亚迪股份盘中一度大跌逾12%,A股比亚迪当天收跌4.72%。




8月30日,港交所披露易网站显示,伯克希尔在8月24日出售133万股比亚迪股份,平均价格为277.1港元/股,持股比例降至19.92%。9月1日,披露数据显示,伯克希尔减持171.6万股比亚迪股份,平均减持价格为每股262.72港元,减持后持股比例从19.02%进一步下降至18.87%。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港交所相关规定,持股超过5%的大股东,当其持股比例变动跨越整数百分比时,才需要披露。纵观前两次披露亦是如此,伯克希尔持股比例从最初的21.47%,下滑到19.92%,再到18.87%。




从持股数量看,伯克希尔持股数量已从最初的2.25亿股降至1.97亿股,累计减持2823.5万股。若不考虑分红等其他因素,以三次披露减持价格的平均值236.56港元/股粗略估算,巴菲特三次减持已累计套现66.79亿港元。




事实上,巴菲特投资比亚迪,已有14年时间之久,2008年9月巴菲特以每股8港元,买入2.25亿股比亚迪股份,仅耗资18亿港元。随后的十余年间,巴菲特的持股份额并没有发生变化。若以此计算,巴菲特持股14年获利超33倍。


10月新能源车销量突破20万辆




就在11月3日,比亚迪股份刚刚披露10月产销快报。




10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21.78万辆,同比增长168.78%,这是比亚迪连续第二个月单月销量突破20万辆。1-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139.79万辆,同比增加233.92%。




“超预期。”这是业内人士对比亚迪10月销量的评价。




来源:乘联会




能否扛住减持压力?




减持给比亚迪二级市场带来的压力不容小觑。




港股方面,今年以来比亚迪股份(1211)的走势可谓坐上了过山车,曾经在今年6月下旬一度涨至333港元/股的高位,总市值超过万亿。




但是随后在传出巴菲特减持的消息等情况前后,该股调整也十分剧烈,到10月末一度跌至161.7港元/股的低位,较当初的高点出现腰斩。但是值得欣喜的是,本周几个交易日,比亚迪股份已经持续上涨,单周涨幅达到18.89%。




截止11月4日收盘,比亚迪股份报197港元/股,最新总市值为7660亿港元。





A股方面,比亚迪情况也是类似,在今年6月见到358.75元/股的高位,此后出现剧烈调整,但相比港股调整幅度没有那么大,截止11月4日报收280.2元/股,最新总市值为7080亿元。







近期,随着比亚迪三季报及单月产销快报陆续出炉,机构纷纷发布研报表示看好。




多家机构认为,2023年海外出口将成为比亚迪汽车销量增长新动力。东吴证券指出,预计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超300万辆,同比增近60%,其中出口预计超30万辆。




业绩层面,安信证券认为,公司四季度业绩有望持续高增长,目前比亚迪在手订单充足、产能稳步扩张,叠加汽车销售旺季的推动,四季度月销量有望再创新高。




同时,安信证券对比亚迪未来几年的业绩较为乐观,认为三大要素有望持续驱动公司业绩高成长。一是品牌向上,公司一方面通过产品升级(众多定价20万元以上的车型)实现品牌升级,另一方面通过精准营销、优质服务等措施实现品牌的持续向上。长期看,品牌的崛起有利于产品溢价的形成。二是不断的技术创新可使公司产品持续领先,也可降低现有产品成本,实现盈利的持续向上。三是规模效应,随着总量以及收入的扩张,单车折旧摊销、费用率有望持续下行,进而实现较高的盈利弹性。

喜欢老孙子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