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前言(2)

送交者: 雨地[♀★★*空谷幽兰*★★♀] 于 2022-10-20 9:47 已读 1528 次 2赞  

雨地的个人频道

+关注

《六祖法宝坛经略序》,此乃六祖入室弟子法海禅师所撰,记逾六祖的生平事迹。



大师名惠能。父卢氏。讳行滔。母李氏。诞师于唐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二月八日子时。时毫光腾空。异香满室。黎明。有二异僧造谒。谓师之父曰。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言毕而出。不知所之。师不饮乳。夜遇神人灌以甘露。



大师名惠能,父名卢行滔,母李氏。师生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戊戌岁二月八日子时,生时毫光腾空,像佛顶放光,异香满室。在第二天黎明时分,有两位异僧来访卢府说:“你昨晚生下的孩儿与佛法有缘,故特地来为他命名,以上惠下能作他的名字。”他的父亲问:“为什么叫惠能呢?”僧答:“惠是以佛法惠施众生,能是表示能弘扬佛法。”说罢就不知去向。惠能出生后,并不吃母乳,却能日日长大。据说有神人每晚灌以甘露。



既长。年二十有四。闻经悟道。往黄梅求印可。



一次,惠能在卖柴时,听人读诵《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当下即悟。现在很多人都听过《金刚经》了,但并没有人开悟。在西方,我希望有人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明白义理而开悟。



大师开悟后,他并没有到处说:“看!我开悟了。”他不像现在有些人,只懂些佛法的皮毛,就到处宣说自己开悟。古来的人,即使他已经开悟,也不敢鲁莽的说他开悟了,何况那些根本未开悟的,更不应到处宣扬,自吹自擂。若是开悟了,必须找一位明眼善知识来证明。这就是六祖去黄梅求五祖印证的原因。



古来悟者,从不自己印证自己,不像现在的人,未悟说悟,打大妄语。要知悟与未悟是有天渊之别,怎可真伪不辨,鱼目混珠,笼统瞎谈?



还有现在一般无知识的年轻人,吃麻醉药后,就醉醺醺的,丧失本知。这时,惑世的魔王,伪作善知识而给他们证明说:“是的,你已达到空的境界,然而你不能住在虚空里,要回到我这里来。我有住宅和房子,有很舒适的旅舍。”年轻人听后就拜魔王为师。根本这些恶知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真还是假,所谓师徒同惑,以盲引盲。



所以我们必须用经典来作证明。经典并没有说那个愚人在虚空里设置旅舍。即使现在的火箭能飞到月球,但空中楼阁还是不能建立的。像这种幼椎的言论岂能成立呢?



现在我们很忙,早上每个人四点就起来念经。我们在地球上忙着造房子,但不能在虚空里造。为什么?因我们是住在地面上的,所以房子也要在地面上建筑。我们把这身体忘了,而来造金刚之身,这个身体就像我们的房子,总有一天会坏的。现在从早到晚我们忙着在铸造、提炼,到最后就能修行得到金刚不坏之身。成就了不坏金刚身后,就可以随心所欲而到虚空去,上而至天,下而至地,或到龙宫都可以。不需要护照或行程就可到达,到处飞行自在,但首先你必须要修这不坏之身,始达这种境界。



五祖器之。付衣法。令嗣祖位。时龙朔元年辛酉岁也。南归隐遁一十六年。



六祖离开黄梅后,并没有一个安全的地方居住。因为神秀的徒弟及异教徒要迫害他,故大师避难,在猎人队伍中住了十六年。在这期间,并没有人知道他是六祖,他一方面用功修行禅定,同时为猎人守护网罗的工作。若见网中的鸟兽,都尽力设法予以放生。这使他有充分的时间来修行,圆满他的功夫而不被打扰。



若你真正修行,一切都很顺利。一旦发心修行,那么魔障就从四面八方而来,且各种想象不到的现象都会发生。



与猎人相处的十六年中,六祖随遇而安。这是最聪明的隐遁——不求名、不求利、不到处占便宜,而真正用功修行。



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曰。会印宗法师。诘论玄奥。印宗悟契师旨。



他们论来论去,提出各人对义理的看法。谁问谁呢?是印宗法师问六祖大师。六祖已解决是幡动还是风动的争论,指出是仁者你的心动。印宗法师很惊讶听到一个在家人能说出这种奥妙的道理,即下法座而延请六祖到他房内一谈。他问:“你从何处来?你叫什么名字?”印宗法师知这位在家人是五祖的入室弟子,传法衣钵之人。他即时顶礼六祖,后征求询问经书中奥妙的义理,讨论风动幡动。直至他与六祖论后,印宗大师才了解到禅宗的义理。



是月十五曰。普会四众。为师薙发。二月八曰。集诸名德。授具足戒。西京智光律师为授戒师。



在正月十五日,印宗法师集会四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来为大师举行剃度仪礼,使显现出家相而成比丘。



人出家有各种不同的理由。有些人因衣食难谋,见出家后有人供养,有得吃有得穿,所以为此而出家。有些人出家是因为年老又没有子女照顾,他们想:“我出家后,收一年轻的徒弟,他会像儿子一样照顾我。”有些人因为做了土匪,或因为是逃犯,出家剃发后,可避免政府抓到了会砍他们的头。有些是很小就被送到庙里出家。因这些理由而出家的人,是否能真正用功修行那是很难说的。



有些人因迷信,但还有信心。好像有些父母因孩子病重,他们就想:“这孩子也许会因病而死,应该把他送到庙里当和尚。”由于迷信,父母乃送他们的小孩到庙里。



“迷信”者尚有希望,但“信迷”即是专信邪知邪见,随着不正确的思想转变,真是所谓“迷中迷”。有些人是“迷且不信”,在他们的迷中不相信任何事。有些是“信而不迷”,这些人是用真心来学佛法,直到明白而不迷了。像这些人出家,是否能真正用功修道,也是不一定的,也许有百分之一或二会修学佛法。然而,若你下定决心要开悟,以了生脱死,那么出家后就能认真用功修道。



有些人是出世间的家:即出三界的家——欲界、色界、无色界。出此三界后就无欲、无色的执著,因为他们无所执著,视三界如空华,所以说出三界的束缚,出三界的家。有些人是出烦恼的家,若你不断烦恼而出家,那是不能得道的,所以一定要去除烦恼。



六祖则是一特殊的例子,不适宜以上所讲的理由。因他已得到自在,出不出家没有什么差别。他作居士时,已经在行菩萨道,而不像一般的在家人。



在二月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日,这天集聚十方所有的高僧大德——中国的法师和印度法师来为六祖授具足戒。印宗法师请西京智光律师为六祖的授戒师。智光律师持戒严谨,在行、住、坐、卧具足四大威仪。凡律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乎律仪,不可随便。故在《楞严经》上说:“严净毗尼,宏范三界。”



苏州慧静律师为羯磨。荆州通应律师为教授。中天耆多罗律师为说戒。西国蜜多三藏为证戒。



羯磨是梵语,意为办事,为授戒时之办事人。羯磨要确实所行的一切均合乎戒法,合乎释迦牟尼佛所设的规矩。所作若不合乎佛法,则不为羯磨所接受。



在授戒时,授戒师问羯磨三次说:“可授戒予此人吗?”每一次羯磨均要答:“可。”在戒坛上,羯磨和教授坐在左边,授戒师坐在右边,其余七位证戒师坐在两旁——一共是三位教授师和七位证戒师。他们代表十方诸佛来讲法及授戒。所以出家受戒是非常重要的。



“教授”,即传授经典。耆多罗是梵语意为“功德华”。蜜多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故称其为三藏法师。所有的戒神都来保护这位有才智的法师,在其一生中有很多神异的事迹,“蜜多”意为兴盛、茂盛。



其戒坛。乃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创建。立碑日。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



求那跋陀罗,意谓功德贤。这位法师在光孝寺,建一法坛,坛上竖一石碑,且作预言说:“后世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具足戒。”



又梁天监元年。智药三藏自西竺国航海而来。将彼土菩提树一株。植此坛畔。亦预志日。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真传佛心印之法主也。



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五零二年),印度智药三藏法师航海来,看到这法坛与石碑,将从印度带来的菩提树枝栽植在这坛边,并立碑预志说:“一百七十年后有肉身菩萨在这菩提树下,开演上乘佛法,直指心地见性法门而成就佛道。”菩提树在各处都可生长,在中国现有很多这种树。



昔释迦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将诸佛心印传给摩诃迦叶尊者。祖师是传佛心印者,而法师是讲经说法。



智药大师不坏的肉身现仍保存在离南华寺五里的月华寺里。寺里管理人已出家,不招待访客,所以人若要去参观,要自备食物。当我住在南华寺时,曾去见智药大师的肉身无损,保持得很完整。



师至是祝发受戒。及与四众开示罩传之法旨。



六祖薙发受具足戒后,即为四众讲经说法,传授不二法门——乃从释迦牟尼佛代代相传的心印法门。



一如昔谶。次年春。师辞众归宝林。印宗与缁白。送者千余人。直至曹溪。



次年春天,六祖辞众而回宝林。黑袍(缁)为出家众之服,那时在家人穿白袍(白),故云缁白千余人送大师直至曹溪。有些人并未到过曹溪就说到过,他们伪传所谓曹溪法门和禅宗秘传。末法时期就是这个现象:假佛教徒和冒牌货,举目皆是。



时荆州通应律师。与学者数百人。依师而住。师至曹溪宝林。观堂宇湫隘。不足容众。欲广之。遂谒里人陈亚仙曰。老僧欲就檀越。求坐具地。得不。



当时荆川通应律师知道六祖是传佛心印的法主,就带领他的徒弟来跟大师学法。当大师到曹溪后,见其讲堂窄小,不能容纳那么多人,想予以扩大,就去拜访当地地主陈亚仙说:“老僧想向施主化一坐具之地,可不可以呢?”



仙曰。和尚坐具几许阔。祖出坐具示之。亚仙唯然。师以坐具一展。尽罩曹溪四境。四天王现身。坐镇四方。



大师拿出他的坐具给陈亚仙看。他说:“若你只要那么大的地,是可以的。”但当大师长开坐具时,不但整个南华寺,连他们所站十里地之内都被罩住了。时四大天王现身,坐镇四方,故有这种奇妙的境界出现。



今寺境有天王岭。因玆而名。仙曰。知和尚法力广大。但吾高祖坟墓。并坐于此。他曰造塔。幸望存留。余愿尽舍。永为宝坊。然此地乃生龙白象来脉。只可平天。不可平地。寺后营建。一依其言。师游境内。山水胜处。辄憩止。



今寺境中有天王岭,就是因此得名。仙说:知道您和尚法力广大,但是我高祖的坟墓都坐落在此,将来建塔时,希望留下来,其余上地全都捐献出来,永远做宝坊。



此地的龙脉很盛,山又像白象形,是一个“宝所”,即是建立道场的好地方。地势高处,建筑物就应该建得低一点。地势低处,建筑物则可以建得高一点,使屋顶彼此均平。但不要把地平了,因为若铲凿山石,恐怕伤了山之脉气,破坏其风水,损害灵气。



六祖经常在境内游览,见到风景好的地方,就停下来休息。



遂成兰若十三所。今日花果院。隶籍寺门。其宝林道场。亦先是西国智药三藏。自南海经曹溪口。掬水而饮。香美。异之。谓其徒曰。此水与西天之水无别。溪源上必有胜地。堪为兰若。随流至源上。四顾山水回环。峰峦奇秀。叹曰。宛如西天宝林山也。



为什么围绕南华寺的地区叫宝林呢?宝林意即无上法宝在此演化,而依法修行的人如林木那么多。印度智药大师在曹溪掬溪水饮时,觉其甘美和印度某处一样,他知道泉源上面必有胜地,可以建庙。在黄昏时抵达宝林山,环顾四周,山清水秀,乃赞叹说:“这山真像天竺宝林山,应为它取名叫宝林道场!”智药三藏并非单独一人,很多徒弟跟着他一起。他乃对他们说:“此泉源处为一胜地,可以建立庙宇。”庙宇叫兰若是梵文,意为寂静处,是修行之清净地。此地清澈碧绿的山水璟绕,风景秀丽,为修行之胜地。



乃谓曹侯村居民曰。可于此山建一梵刹。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演化。得道者如林。宜号宝林。时韶州牧侯敬中。以其言具表闻奏。上可其读。赐额为宝林。遂成梵宫。盖始于梁天监三年也。



这村叫曹侯,是三国时代曹操的后裔。智药大师预言一百七十年之后,“无上法宝”即是六祖,在宝林驻锡及教化众生。出家僧众及在家人在此地开悟者,其数如林木那么多,所以此地名叫“宝林”。这个时侯,韶州长官侯敬中,将智药大师的预言奏明于朝廷,梁武帝乃赐额为宝林,于天监三年(公元五零四年)建筑此庙,即今南华寺。



寺殿前有潭一所。龙常出没其间。触挠林木。一日。现形甚巨。波浪汹涌。云雾阴翳。徒众皆惧。师叱之曰。你只能现大身。不能现小身。若为神龙。当能变化。以小现大。以大现小也。



这龙身巨大,故只见其身而不能见潭,它在水面飞舞,到处弄得波浪激溅,把波浪翻高有十尺、二十尺,甚至三十尺那么高,很是洋洋得意,自以为是。徒众们皆恐惧,说:“真不可思议,这龙真想要伤害我们!”六祖叱骂这龙说:“若你真有神通,就能自有变无,自无变有,你应该可遂心如意,从大身化为小身,从小身化为大身,无所障碍。”



其龙忽没。俄顷复现小身。跃出潭面。师展钵试之。曰。你且不敢入老僧钵盂里。龙乃游扬至前。师以钵舀之。龙不能动。师持钵归堂上。与龙说法。



当六祖以激将法使龙化小身后,忽地龙不见了,但顷刻间一条小龙跳跃飞舞着于水面出现。六祖见说:“你现在化为小身了,但你不敢跳进我的钵里来。”



这龙在水里游来游去,游到六祖面前。六祖不等它跳到钵里,马上就把它从水里掏出。在东北我的家乡,未有人住之前,可以“棒打獐子瓢掏鱼,野鸡落在饭锅里。”当时东北的物质是那么丰富的。



龙遂蜕骨而去。其骨长可七寸。首尾角足皆具。留传寺门。师后以土石堙其潭。今殿前右侧。有铁塔处是也。



六祖大师持盛龙的钵,返回法堂,为龙说法。龙闻法往生,脱骨而去。留下遗骨,长有七寸。头尾角足皆具足,留传寺门,大师将此潭填平,在大殿的右边,尚有铁塔,那就是潭的所在处。



在法海禅师的序文里,说潭在左侧,实际上它是在右侧。在《六袓坛经》注里,丁福保他没有到过南华寺,当然不知潭的方位了。按照六祖在殿里坐的位置而定,潭是在右侧的。


喜欢雨地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